上黨南五十里,後秦軍臨時主帥李威率一萬人列陣斷後。
這位被梁昌看好並寄予厚望的卑湳羌年輕將領,不愧是年輕一代羌人中的俊彥。
他沒有和自己的族兄一樣採用折中的策略,而是將三千羌人騎兵全部集中在了自己身邊。
數百輛被臨時騰空的輜重車在平原上圍成了一個半圓,七千秦卒列陣其中,三千羌騎列陣其後。
最先到達的是逃的最快的那些後秦軍潰兵。跑在最前面的是其中有馬的羌兵,緊隨其後的是正被北魏騎兵肆意砍殺的秦人步卒。
“嗚~嗚~嗚~”的號角聲從李威軍中響起,跑在最前面的羌騎從節奏中聽出那是讓自己重歸大軍的命令。
一部分徹底沒了鬥志的想要佯裝不知,可還沒來得及繞過擋路的車陣就迎來了一陣密集的箭雨,瞬間就被射倒了一片。
放箭的是車陣後的秦卒,對陣氣勢如虹的敵軍追兵他們膽顫,射殺比自己還狼狽的逃兵還是有一定的心理優勢的。
不過躲在車陣後面放箭也就是他們這一戰唯一的攻擊手段了,讓他們和追兵肉搏是沒有可能的。要是沒有圍住自己的車陣和身後騎兵,他們估計連箭都不會射就一鬨而散了。
己方無情的射殺明明白白的告訴了逃跑的羌騎,敢不迴歸軍陣就是當場被射殺的下場。
李威也適時地下令五百騎兵繞陣前出,收攏了三百多潰逃的羌兵後又繞回了騎兵本陣。
至於後面僥倖還沒被突厥追兵追上砍死的秦卒,那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留給他們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列陣在車陣之前充當炮灰,要麼立刻被自己人無差別的射殺。
在上黨一線和敵軍僵持膠著了大半年,突然間輕鬆就突破了敵人防線的北魏軍也是殺得興起,追擊中不可避免的也失了陣型。
追在最前面的自然是速度最快的突厥騎兵,人數大概有五千人。這也是追殲戰中常用的戰術。輕騎疾追,讓逃跑的敵人沒有任何一點喘息的時間,隨時擊潰可能出現的反抗;大軍主力跟進,沿途收攏俘虜,如果時間不夠的話,就地斬殺。
五千騎兵擊潰臨時起意的小規模抵抗沒有問題,面對一萬陣型相對嚴整的斷後敵軍就只能暫時停下重整陣型。突厥騎兵再殺得興起,也還沒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領軍的突厥將領自然也不會一切都按照李威的想法來打,整隊完畢後沒有從正面發動攻擊,而是兜了個圈子繞過車陣直接對後方的羌騎發起了進攻。
三千對五千,本來羌人騎兵在兵力上並不十分吃虧,更何況己方還是以逸待勞。
可惜此時的他們在戰心方面完全無法和氣勢如虹的對手相比,正面接戰實在是難為他們了。
對雙方形勢洞若觀火的李威自然也知道這一點,再說他的主要目的是儘可能的拖延追兵速度,並不怎麼在乎能給對手造成多少殺傷。
突厥人剛剛繞到車陣側面,李威就下令三千羌騎朝著對手殺來的反方向啟動了。這樣一來己方士氣低落的劣勢就被降到了最低,單論速度那肯定是以逸待勞的己方更佔優勢。
於是平原上的兩支騎兵大軍就圍繞著中間的步卒車陣開始了你追我跑的遊戲。
始終無法縮短和對手之間距離的突厥人能夠使用的攻擊手段就只有騎射,但正面騎射的效果倒是要遠遠好於對手。
不過後秦軍這邊卻也沒吃虧,雖然大部分羌人早就把祖先的騎射本事丟了大半,馬上回身射這種高難度技術更是沒幾個能玩兒得轉。但後秦軍還有七千縮在一起的步卒也能放箭啊!兩面夾擊之下給對手造成的傷亡反倒要多過對手的戰果。
李威的這種戰術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隨著雙方遠端交火時間的持續,原本隨時都有可能崩潰的後秦軍,無論是帶著敵人兜圈子的羌騎,還是縮成一團只能放箭的秦卒,心理越來越鎮定了。
突厥人也不是沒腦子,領軍的大將很快就改變了戰術,拖在最後的兩千騎減速後掉頭,準備從反方向包夾對手。之前沒有兵分兩路發起攻擊主要還是輕敵,想要一鼓作氣的擊潰後秦軍。
不想與敵面對面廝殺的李威反應也很快,帶領麾下羌騎稍稍改變了前進方向,避開了包抄的兩千敵騎,繼續帶著對手兜圈子。
此時的羌騎也表現出了超水平發揮的騎戰素養,主要還是被求生欲驅使全都著玩兒了命的想要跟上大隊。
和動物一樣,人類也有“抱團才有安全感”的本能。
不過這樣一來三千羌騎不可避免的就被對手驅逐得距離己方步卒車陣越來越遠,兩面遠端夾擊的優勢很快就不復存在了。
李威倒也不在乎逆轉的傷亡比,他的使命本就是儘可能的多為南撤大軍爭取時間。
不過任李威統軍的本事有多高,這個單純的願望也並不能持續太久。半個時辰後,由拔延那環親率的北魏軍主力就趕到了。
遠遠的望見北邊揚起的塵土,李威就知道自己最後的時刻就要到了。
再次加速的不足三千羌騎追隨著主將重新奔回了己方車陣後方。而一直追擊的五千北魏騎兵也很配合的暫時放棄了追擊,準備先和己方主力匯合。
突厥人不放棄也不行了,本就馬力遜於對手的他們又玩兒命追了半個時辰。人頂得住,戰馬可挺不住了。
既然主力已經趕到了,那就沒必要冒險了。總之臉面都已經丟的一乾二淨了。
拔延那環在得知對面領軍的是卑湳羌的李威之後,也沒有責怪己方先鋒大將。作為常年交戰的對手,他對後秦有哪些出色的將領是一清二楚的,李威絕對是年輕一代羌人中的翹楚。據說去年最先向主帥提議抓住機會突襲己方的就是這個年輕人。
拔延那環看向對面的目光中有些可惜。
“再是人中之龍,也就只能到此為止了。”
合兵一處的北魏軍很快就發起了進攻。
很清楚對手意圖的拔延那環一上來就使出了全力,一萬步兵大軍正面強攻對手車陣,左右兩翼共計一萬騎兵傾巢而出。
後秦軍李威面對士氣重新跌落到極點的己方大軍,諸般手段完全無從施展,只能在心中徒呼奈何。
李威率羌騎迎戰從兩翼殺來的突厥騎兵後,失去了後方震制的七千秦人步卒很快崩潰。
北魏軍也不追擊,集中所有兵力圍殺羌人騎兵。
陷入重圍的三千羌騎也很快崩潰,大部分向突厥人投降,只有李威以一百本族子弟親兵為核心,凝聚了數百決意死戰的羌騎在北魏大軍中左衝右殺,拼盡了最後一滴熱血為南撤大軍爭取著最後的時間。
全殲了後秦斷後部隊的北魏軍繼續南下追殺,五千突厥騎兵再次成為南下先鋒。
李威的優秀能戰是顯而易見的,可對全域性的影響卻還是和其族兄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究其原因還是之前提到的那個所有北方胡族勢力軍隊都存在的無解缺陷。
說是無解倒也並不絕對,化解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胡兵集中起來使用就行了。
比如北魏的北部軍就是一支純由突厥兵組成的軍隊,其精銳程度冠絕北魏各軍,連晉陽的王庭禁軍都無法與之相比。
類似的部隊北方各國其實都有。
比如後秦的隴西軍,遼國的宮帳軍,南魏王庭軍中的虎師和野戰部隊中的鷹師。
只是這種部隊的規模不可能大,在軍隊總數中所佔的比例很少。
原因非常簡單,都入主中原了,怎麼可能打仗玩兒命的活還全都自己幹,那被征服的秦人幹嗎?在後方享福?
若不是兩百年來北方從未統一,戰事從未停息,這些已經成為主子的胡人老爺們肯定更希望在家享福,打仗的活全都讓卑賤的秦人去幹才好!
唐笠夢外那個世界歷史上的滿清坐穩了江山之後不就是這麼幹的嗎?八旗子弟在京城遛鳥,打仗的全是綠營兵。唐笠以前無聊的時候甚至自己瞎琢磨過,這“綠營”兩字是怎麼來的?和“綠帽子”是不是有點什麼關係?
對陣的雙方如果都是常規的秦胡混編軍隊,有來有往的時候並沒什麼問題,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情況。
可若是遇到現在這種一方逃一方追的情況瞬間就不同了。
追擊的一方是順風仗,軍中的秦卒在沒有太多風險的情況下也會士氣高昂,因為他們也想要立些軍功,從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逃跑的一方就完全不一樣了。佔絕大多數的秦卒真要鐵了心逃跑,人數不夠多的胡兵根本攔不住。
因為平時好使的所有威懾、彈壓手段在臨陣的那一刻全都會大打折扣,甚至根本無法施展。就連拿秦卒家人性命要挾這個最大的殺手鐧在那一刻都不例外!
逃與不逃都一樣是死,可明顯敵人更兇,數量也更多啊!要怎麼選還用人教嗎?
而且每個人都覺得只要自己跑得足夠快,至少比其他同伴跑得快,就有希望活下來。而只要能活下來,一切就還有希望。
留下來死戰?呵呵,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不但秦卒這麼想,甚至很多胡兵都是這麼想的!
生來就是高等人的他們也根本沒有了祖先的悍不畏死。
這也是那些較晚進入中原的胡族,每每能夠以絕對劣勢兵力擊敗早先入主中原的胡族前輩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還有另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法子,就是臨戰前將平時散在各軍中的胡兵集中起來使用,李衛和李威兄弟就是這麼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倒不是說臨時集中的胡兵戰鬥力就是比秦兵強,兩者間的區別主要還是在戰心上。
至少胡兵作為統治民族的一員,不會像秦卒那樣有為奴隸主打仗的想法,他們對軍隊和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到底還是要更強一些。
可接下來的問題又來了。
明顯是送死的斷後阻擊戰中,集中起來的胡兵要做什麼呢?
和秦卒一起斷後?
集中之前都攔不住秦卒逃跑,不在身邊那就更不可能了!
自己撤退讓秦卒斷後阻敵?
主子都逃了,哪會有一直被欺負的奴隸會留下來拼命的?說不定跑的比主子都快!
自己斷後讓秦卒先撤?
更可笑了!哪有主子為奴隸拼命的道理?腦子得進多少水才能提得出這麼“天才”的主意?
因此,這根本就是個所有胡族都知道,卻根本無解的致命缺陷!
這也是李威之所以是後秦年輕一代將領中翹楚的原因,能夠透過種種手段讓斷後大軍沒有立即崩潰,還凝聚了大部分集中在一起的羌兵一定程度上作到了第三種選擇。
而李威以性命為代價為大軍爭取到的一個多時辰時間,也給了南撤的後秦軍主力最急需的喘息之機。
幷州多山,即便是平原地帶也多有土丘溝壑。只要有時間組織準備,借地利打一些小規模的阻擊戰和伏擊戰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臨時執掌大軍指揮權的趙桐就是這麼做的。
繼續南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護著昏迷的梁昌快速南下,他自己則和少數依舊敢戰的將領斷後。
可惜的是效果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很差。原因是還有敢戰之將,卻沒有足夠的能戰之兵了。
又向南逃了近二十里的後秦軍已經徹底跑沒了陣型,甚至連組織性都已經丟了大半,再想組織起規模足夠的斷後部隊根本沒有可能。
好在李威的拼死一擊除了那一個多時辰以外,對己方南逃的大軍還有另一個貢獻。
北魏軍擔心再次遭到敵軍的突然反擊,適當放慢了追擊的速度以保持相對嚴整的隊形。這讓實際上已經是在潰逃的後秦軍被追上的時間又延後了一點。
可面對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北魏軍自然不會傻乎乎只顧保持追擊陣型。追殲戰之所以戰果往往驚人,就是因為追殺的一方能用的法子很多,而逃跑的一方只要不是被逼急了根本不會出現有組織的誓死反擊的。
這種狀況直到梁昌醒來都沒有改變。
得知李威等一眾優秀年輕將領陸續戰死的訊息後,這位年近六十的老將再也受不了打擊,醒來的當晚就病倒了。
強撐病體的梁昌以燃燒生命為代價一路強撐沒有徹底倒下,可能做到的也僅僅是讓大軍沒有徹底崩潰而已。
北魏軍的拔延那環也是名將,追擊節奏把控的很好,一路上忽快忽慢、打打停停,在保證己方不受到太大損失的情況,持續不斷的快速給後秦軍放血。
就這樣一路打打停停,到秦歷一千三百一十七年四月初九這一天,當南逃的後秦軍前鋒即將進入盤古軍斥候的偵查範圍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徹頭徹尾的潰兵了。
開始南撤時的六萬大軍,此時還能組織起來的僅僅剩下了五千多人,全部都是逃在最前面的有馬羌兵。
所有秦卒全部潰散,畢竟都是步兵的他們肯定是跑不過騎馬的羌兵老爺的。好在突厥騎兵並不想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順手能砍就砍上一刀,四散而逃的絕對不會去追殺。因為突厥人的目標並不是這些註定是俘虜的秦卒,而是逃在最前面的那些羌人,那才是後秦軍的中堅。
對突厥人來說,只要幹掉了羌人,剩下的只有兩條腿的秦人還不是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根本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就在老帥梁昌強撐病體在做最後努力的時候,自己人卻給了他最後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