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盤古軍暫時隱藏在山中努力發展的時候,北魏和後秦之間的戰爭並沒有因為冬天的到來而完全停止。
對於北魏來說,再退一步整個東幷州就再無更好的可守險要;而對於後秦來說,也不可能把已經吃到肚子裡的地盤再吐出來。
雖然因為下雪雙方交戰的頻率和烈度都降低了不少,小規模的交戰卻始終沒有停止。
而且後秦想要更進一步的企圖特別強烈,因為他們已經得知北魏北方的軍隊快要被契丹人打垮了。
北魏的北方軍團一旦徹底戰敗,整個河套地區就會全部丟失,遼國大軍將兵臨雁門關。在這種形勢下北魏很可能秘密從南部前線抽調兵力北上支援。自己這邊只要再加把勁,隨時都有可能突破拉鋸的防線一路北上,至少也能吞下大半個北魏地盤。
因此在那一刻之前,對北魏軍的壓力絲毫不能放鬆,隨時準備迎接期待中的大勝。
不過降雪還是幫了北魏一個大忙,戰鬥烈度的降低也意味著物資消耗的降低。戰爭從來都不僅僅是比拼軍隊人數和戰鬥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經濟國力的比拼。
北魏本就地小民少,主要財賦來源的北幷州也不是什麼天府之國,一直持續之前那種高強度的戰鬥肯定撐不了太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北部軍叱利骨終究強撐到了第一場雪來臨。草原上的冬天要比南面要嚴酷得多,遼軍也不得不停下了攻勢,只能等來年冰融後再重新發動進攻。
不過這就苦了各方治下的秦人百姓了。
前線的戰鬥就算是全部停止,可在軍隊不撤回的情況下,後勤補給是一刻也不能斷的。北方的大雪寒風中不知凍死了累死的多少破衣爛衫的秦人民夫。
可以說,由盤古軍這顆小火星引燃的連鎖戰爭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北方各方胡人勢力的實力,這個冬天也算是各方喘息的一個機會。
這也是唐笠這段時間心中的一個隱憂。
北方的冬天比較長,幾個月之後各方是否還能像之前一樣繼續開打誰也說不準。一旦各方罷兵,自己這支兩頭打劫的隊伍很有可能會成為後秦和北魏兩方都要圍剿的物件。
經常和陳道清聊天的唐笠大致知道一些近兩百年的北方歷史,自己並不是第一支也不是唯一一股反抗胡人的秦人武裝。其中有幾股秦人勢力當年的聲勢要比此時的自己浩大得多,像冉閔那樣的甚至正式建立過政權。可他們無一例外都被擊敗撲滅了,其中好幾支都是各方原本敵對胡人勢力聯合剿滅的。
胡族入華的前一百年最為混亂,也是秦人反抗最為激烈的時候。後來胡人也學乖了,不但對自己地盤上的秦人武裝採取了第一時間剿滅的策略,對於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秦人武裝,前一刻還在相互攻殺的胡人下一刻就會聯合起來先對其進行絞殺。
形成這種情況原因也許是胡人入主中原後戰略眼光長進了,也許是橫壓天下近千年的大秦在胡人心裡的積威太盛,還有可能是百年前冀州冉天王的《殺胡令》給胡人造成的心理恐懼太過深刻。
總之剿滅所有秦人反抗勢力是所有胡族的第一要務已經實際上成為了各族胡人的默契和共識。
這也是唐笠一開始十分奇怪這莽莽太行山裡自己居然是唯一一股“山大王”的原因。無論是突厥人還是羌人,只要發現有秦人結夥進山都會直接認定是反抗勢力,第一時間就會傾盡全力進行圍剿,絕對不會讓其有發展壯大的機會。
這樣一來當初賀魯花那樣貿貿然的進山圍剿就解釋得通了,那根本就是每個胡人將領的下意識反應。當然也有他太過輕敵,想不到盤古軍在山裡那麼能打的原因。
唐笠甚至認為要不是北方一直都在混戰,人少的胡族青壯基本全都是兵,必須得有秦人給他們種糧食、當民夫、治理地方以及收稅,北方的秦人早就被種族滅絕了,就像另一個世界的印第安人一樣。
因為這個隱憂,唐笠堅定的認為決不能讓各方戰事停下來,至少不能讓突厥人和羌人的戰事停下來。
在山中坐等是沒用的,自己必須繼續下山不斷攻擊,讓雙方一直保持一種熱血上頭的狀態。當然策略還是要有的,不然就不是攪屎棍而是吸引火力了。
於是,就在即將過年的時候唐笠率軍再次出山了。
這次唐笠選擇的目標是後秦軍的補給隊,因為目前後秦軍是明顯佔據優勢的一方。這從之前劫掠的兩方輜重隊細節上就能看得出來,後秦軍的補給很明顯的更為充足。
天寒地凍的,唐笠這次只帶了兩百人出山,卻全部都是最精銳的人手。
李程的斥候隊已經擴充到了百人,又從各隊中抽調了一百騎術過得去的老兵,且所有人都配了雙馬以增強機動力。反正此時搶進山的馬匹數量十分充足,縱使損失一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本來山裡也就根本養不活那麼多,冬天沒有草料,馬可要比人能吃多了。
這二百人出發前都換上了之前繳獲的北魏軍戰甲,當初留下這些為的就是這一刻。
被胡人統治得久了,不但很多胡人都會說些秦話,很多北方秦人也都會說點胡語。就連唐笠自己都跟著學了不少突厥話和羌話,冒充起來並不是很難。
除了這二百人以外,還另有一百步兵隨行,他們是留在大山邊緣接收和轉運戰利品的,當然也能在必要時接應出山的唐笠。
照例先在山中向南潛行,只是有雪的山路難行,唐笠帶人走了兩天才出山。
受秦人文化影響,文化粗陋的胡人也都是過春節的,臨近過年時向前線運送的物資也頻繁和豐富了許多。
天冷加上下雪導致道路難行,後秦補給車隊能走的線路非常有限,盤古軍很容易就找到了伏擊的機會。
仍然是老套但好用的山谷伏擊、落石封路。
可能是因為天氣太冷,這支有五十多輛大車的輜重隊的押運士兵卻不是很多,也就四屯兩百人而已。平時這種規模的輜重隊,押運士兵至少有四個百人隊。
羌人顯然也長了記性,先派了五十人進入山谷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異樣。
打熟了伏擊的盤古軍經驗已經很豐富了,早就料到對方會這麼做,全都在兩側的山上藏得嚴嚴的。
隱藏在山上的盤古軍能夠很容易的看見龐大的輜重車隊,因為白雪皚皚的曠野上實在是太顯眼了。可對方要想發現隱藏在山頂樹林中的盤古軍卻是千難萬難,伏擊的一方總是要佔很大便宜的。
這幾天雪不大,卻也在埋伏多時的盤古軍士兵身上蓋了足夠隱藏行跡的一層,對此這些一輩子過的苦不堪言的秦人漢子並沒感覺到有多麼難以忍受。
探路的一屯後秦軍只是派了一人返回告訴大隊前方安全,其餘的人手全都守在山谷的出口處。可這種小心謹慎卻根本沒啥用,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轟隆而下的大石和巨木瞬間就把狹窄的出口堵了個結結實實。
留下五十個箭法最好計程車卒在山上持續點射,唐笠帶著其餘一百五十人在推下障礙物後就立刻從另一側下山騎上戰馬向山谷入口處奔去。
谷中反應過來中伏的後秦軍如果立刻掉頭,出谷的速度肯定要比唐笠他們要快得多。但輜重大車想要在狹窄的山谷中掉頭可就難了。
隨大車一起行動的一百五十後秦軍又有軍法約束不能隨意拋下輜重獨自撤退,一番猶豫之下就被唐笠帶著一百五十人成功堵住了入口。
山谷不長,打頭的大車都要到達出口了,後面還有幾輛尚未進入谷口。這也自然是盤古軍提前算好的。
騎術最好的李程帶著騎戰本領最強的五十斥候隊跑在最前面,還沒等唐笠帶著的另外一百騎馬步兵到達就很輕鬆的就把落在最後面的幾十個後秦軍衝散了。
連根毛都沒摸到的唐笠等人也不著惱,奔到谷口後立刻下馬,分出一半人手上前和李程的斥候隊一起把幾輛尚未入谷的輜重車上的物資卸下一半,然後幾輛並排著將入口堵了個結結實實。
另外五十人跑到不遠處對著一片沒什麼痕跡的雪地就是一陣刨,很快就取出了提前藏在這裡的百十根巨矛。
等到盤古軍把這些巨矛往那幾輛空了一半的大車上一架,才反應過來試圖打通入口的後秦軍頓時就傻眼了。
這種根本就是一整棵小樹的巨矛是用來對付高速衝擊的騎兵的,谷內狹窄,根本加不起速的他們只能望矛興嘆。
再加上那幾輛堵死谷口的大車可要比巨盾好使多了,不但更加牢靠,還能從後面推著快速前進,簡直就是一堵帶著嗜血長刺的移動城牆。
也就是谷內狹窄的山道上還有其他輜重大車,不然盤古軍能推著手裡的傢伙一路碾壓到底。
其實論兵力此時雙方的數量是差不多的,後秦軍也就是被兩側山上砸下的石頭和射出的弩矢放到了幾十人,其中很多還沒有完全喪失戰鬥力。
可盤古軍這邊全是陣型嚴整的老兵,後秦軍那邊卻還有好幾百被強拉來做苦力的秦人民夫。這些人在這種情況下可沒法保持冷靜,後秦軍此時也騰不出人手去彈壓四處驚慌亂竄的他們。
再說這些被強徵的秦人民夫一路上吃不飽穿不暖,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氣,在一定程度上還故意給後秦軍搗了一些亂。
唐笠看準時機,在車陣再也推不動的時候立刻下令所有人越過大車開始突擊。在捅翻了幾個打頭的羌兵之後,佔絕大多數的秦人偽軍就崩潰了。
唐笠見到勝局已定,立刻帶著所有盤古軍士卒高喊:“殺光羌人!其餘免死!”
用秦話喊幾遍後還故意夾雜著用突厥話喊一遍。
雖然及時下定決心對剩餘不多的羌人動手的降卒和民夫不多,效果卻非常好。不知不覺衝在最前的羌人被兩邊一擠,很快就動彈不得,被結成陣列的盤古軍一通亂捅,不到半刻鐘就死了個一乾二淨。
留在山頂上的五十人除了抽冷子放箭以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隨時通報被堵在谷外的一屯後秦軍的動向。解決完谷內敵人的唐笠從他們那裡得知那五十人早就跑的沒影了。
對此誰也沒有辦法,唐笠他們想要繞過山谷是不可能的,不然後秦輜重隊也不用非從這谷內穿過了。要爬過堵路的障礙倒是不難,但戰馬是肯定過不去的,沒有戰馬也追不上對方。
幹這活已經熟練至極的盤古軍一邊捆綁投降的秦人偽軍,一邊指揮民夫們打掃戰場。蒐集的主要是武器和鎧甲,就連死掉的後秦軍身上的厚衣服都沒放過,要知道大部分民夫穿的都很單薄。
唐笠清楚逃走的敵軍不久就會帶來大隊人手圍剿自己,所以這五十車物資想要全部帶走是不可能了。
分出二十人帶著數百民夫和幾十個俘虜帶上卸空了一大半的十幾輛輜重車一路向東儘快進山隱藏,唐笠帶著其他人騎上馬向北誘敵,儘可能的為他們爭取時間。
唐笠自然也不會把帶不走的戰利品留給後秦軍,臨走前點了一把大火,將谷中的東西燒了個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