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笠出現在這個夢中世界的第一年六月下,即晉歷二百五十年、秦歷一千三百一十六年六月下旬,突然出現的盤古軍這顆小火星,無意之間在北魏和後秦兩方一直拉鋸的防線邊緣燒了個小窟窿。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牽動了整個北方的各個勢力。
接到拔延可石求援的北魏可汗拔延思摩立即派遣大將拔延那環率三萬王庭本部禁軍南下支援。
拔延那環領軍前腳剛走,晉陽後腳就接到了太嶽山以西和後秦對峙的西部軍主帥舍利棘的急報,和其對峙的後秦軍也發起了進攻,舍利棘同樣請求王庭派兵支援。
北魏西部軍實力要比東部軍稍強,有人馬五萬,不過在和後秦拉鋸的同時還要防備西邊的回鶻人,實際上兵力要比東部軍還要更加分散一點。
晉陽的王庭本部禁軍總數也就五萬人,拔延那環一下子帶了三萬去支援拔延可石,一是因為東路軍的防線已破,援兵必須足夠充足;二是可汗拔延思摩希望以優勢兵力迅速擊退後秦軍,避免時間拖久了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晉陽也不可能不留兵力防守,所以能派給西路軍的援軍也就最多一萬人。同時還要祈禱戰事能夠迅速結束,不要給契丹人趁火打劫的機會。
可惜事與願違。
長期只能和北魏拉鋸的後秦覺得此次的開局太好了,行動相當堅決,增兵的動作很快。其主攻方向其實還是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的東路,舍利棘那邊實際上只是牽制。
這個道理其實方方面面都明白,只不過出身北突厥第二大部族舍利吐利部的舍利棘一方面要顧忌王庭對自己的猜忌,一方面又想抓住一切機會保證自己的實力,這才誇大了敵情催逼援軍。
拔延那環率援軍趕到上黨的時候,高大堅固的上黨城仍然牢牢控制在拔延可石手中。不過後秦軍已經增兵到了八萬,而原本有四萬之眾的北魏東部軍就只剩下上黨城中的五千多人了。
三萬五對八萬,雖然北魏軍戰力較強,還有堅城為依託,還是也不敢貿然和羌軍決戰。
拔延那環先在上黨以北五十里紮下了大營,陸續收攏了幾千進不了上黨城的北逃潰兵後才又將大營向南硬推了三十里,正式和上黨城中的拔延可石正式形成了掎角之勢。卻依然沒有任何戰勝後秦軍的把握,更別說如可汗所願那般能夠速勝了。
後秦軍倒是也想要延續前期勢頭速戰速決,時間拖得越久對他們也越不利,前期取得的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喪失殆盡。
可梁昌接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都未能擊敗人數佔絕對劣勢的拔延那環。其中有一次眼看就要勝了,卻不走運的被上黨城中及時殺出的拔延可石突破防線壞了好事。
雙方就這樣逐漸在上黨一線形成了新的拉鋸戰線。
而西路獲得了一萬援軍的舍利棘防守雖然無虞,還能偶爾反擊獲得幾場區域性小勝,想要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卻也做不到。
一時間北魏和後秦重新陷入了僵持。
可大戰既然已經開始,雙方就誰也不敢先鬆勁兒,只能雙雙心不甘情不願的不斷向前線增兵,開啟了消耗戰模式。
而這種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消耗戰一旦形成並持續,人口國力居於劣勢、前期又遭受重大損失的北魏自然是更先挺不住的一方,一個多月後就不得不秘密徵調了一萬北部軍南下馳援。
可說是秘密徵調,一萬大軍南下那麼大的動靜,和其對峙多年的遼國又不是瞎子聾子,怎麼可能一無所知?
搞清楚了大致情況後的遼國朝廷立即認為這是個很好的機會,立即派大將耶律斜軫率五萬軍越過燕山從北邊向西殺入了草原。
北魏北部軍主帥叱利骨率全軍兩萬人迎戰,雙方在燕山以西河套以北的草原上展開了激戰。
叱利骨兵力不足卻不敢後退,因為再往西就是草原突厥的根本河套之地。不得已之下叱利骨只能顧不得等晉陽的王庭下令就直接在河套各部落緊急徵集了一萬多青壯,一半留守一半東進支援。
河套之地雖然自古就是水草豐茂之地,但北有草原部落時不時越過陰山襲擾,西有回鶻人始終覬覦,族中精銳又絕大部分南下進入了幷州,所以佔據此處的突厥人實力著實說不上強大,人口也遠未達到巔峰。
兵力佔優,麾下大軍戰力也絲毫不差的耶律斜軫見對面的突厥人後繼乏力,果斷向後方討要更多援軍,準備一口氣奪取河套平原、兵臨雁門關。
此時實際掌遼國大權的蕭太后也是有名的強主,立刻派其族中兄弟同時也是遼國名將蕭撻凜率五萬軍馳援耶律斜軫。
十萬軍對於江北實力最強的遼國來說也不是小數目,調動的動靜自然小不到哪去,同樣不可能瞞得住,很快就被南魏察覺。
不過南魏卻沒有趁機攻擊黃河防線,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因為在此之前南魏軍已經開始攻擊虎牢關了。
後秦軍雖然依仗虎牢地利防守無虞,但面對南魏大軍也不得不在東線投入大量兵力,這也是其無法繼續向北線大規模增兵的原因之一。
南魏在探知遼國和留在北方的同族全面開戰後,也更加放心大膽的持續加大對後秦方向的兵力投入。
這就是盤古軍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和後續幾個月時間裡的發展。
盤古軍擊敗賀魯花的時間是六月下,距離秋收不到兩個月。
戰端一開,不僅僅是軍隊之間相互廝殺,各方還需要消耗海量的糧草軍械等物資,而要把這些東西運到前線則需要徵調大量民夫。尤其是實力最弱、相互之間戰事強度又最烈的北魏和後秦兩方,徵調的民夫數量嚴重影響了即將到來的秋收秋種。
一直窩在山裡消化俘虜的唐笠透過定期下山打探訊息的斥候的報告瞭解了一些情況後,立刻想到這下秦人百姓要遭大殃了!
太行山下的戰火很大程度上幫助唐笠極大的加快了對三百多俘虜兵的消化,因為這些人已經徹底沒有了任何其他出路。
此時的銅川縣已經變成了羌軍的後方,逃下山就是去送死。再說山上兩次反圍剿繳獲的軍糧十分充足,足夠四百多人敞開肚皮吃上三四個月了。如果取消高強度的訓練,只保證最低食物供給,堅持一年半載也勉強夠用。
這種情況下這些新俘虜的官軍就算還沒到死心塌地跟著盤古軍乾的地步,私逃的事情是不會幹的。
而在基礎訓練和新屋建設都完成以後,這些人對盤古軍的歸屬感也進一步增強了。
唐笠沒有建立新隊伍,而是把這三百八十七名俘虜打散原有編制後分散補充進了盤古軍原有的各隊之中,然後一刻未停的帶著他們開始和老兵們一起進行進一步的訓練。
鄭大、大春和齊大毛的第一、二、三隊分別擴充到了一百三十人,按照此時通行的、承繼自秦軍的編制體系就是一個加強的百人隊,有兩個五十人的滿編屯和一個不滿編的三十人的親衛囤。
隊長按照通行軍制中的叫法改稱百將,兼任親衛屯屯長,副隊長改稱假百將,兼任第一屯屯長。
唐笠這樣做其實是不利於基層軍官培養的,但鑑於新加入的俘虜兵相對老兵數量太多,為了加強控制唐笠還是決定暫時先這麼做。
老樁的第四隊正式改稱斥候隊,人數擴充到了五十。唐笠將所有新人中會騎馬的,無論騎術好壞都調入了斥候隊。原先老斥候隊中不會騎馬的,唐笠也要求他們儘快跟會騎馬的新兵學習。
唐笠特別看重斥候隊,或者說是十分重視情報工作,認為這是建立戰場優勢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清醒的明白之前兩次在山中的反圍剿作戰靠兩條腿還可以,以後下山在平原地區作戰,不會騎馬可就做不好偵察任務了。
唐笠自己的親衛隊變化不大,只擴充到了十七人,被他重點關注的李程和樑棟也在其中。
唐笠一早就看出了這兩人和其他俘虜的不同,將他們兩人留在自己身邊一是為了防止他們在基層部隊拉山頭、搞串聯;二是想要就近跟著他們瞭解和學習這個時代正規軍的資訊和規矩。
唐笠從沒高估過自己腦子裡那點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軍事知識,因為他知道那是適用於熱兵器的編制和作戰體系,再說自己也只是瞭解一點皮毛而已。
唐笠還真心認為這個世界的北方混戰了兩百年,各方勢力的軍制雖然也有區別卻大同小異,只能說明這就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東西,自己沒必要也沒那個本事輕易改動。
而這兩個看起來暫時還算讓人放心的前北魏正規軍的基層軍官也不怎麼讓唐笠擔憂其忠誠。雖然談忠誠可能還為時過早,反水方面的憂慮卻實在不大。
因為他這段日子從俘虜口中瞭解到,在北魏的控制區域內秦人的地位很低,軍中秦人士兵雖然通常佔大多數,但絕大部分都是大頭兵,軍職升到李程這樣的百將就已經到頭了。再高一級的五百主壓根兒就沒有秦人,全部都是突厥人。
唐笠倒也不是全憑猜測而百分百的冒險,他私底下也向很多底層俘虜打聽過兩人的情況。
李程原來和樑棟在原本的軍中就是一起的,樑棟是李程手下的兩個屯長之一。
唐笠對這兩人被俘的情景印象很深,因為直到最後他們身邊都還有士卒沒有徹底潰散,說明他們在士卒心中還是頗有幾分分量的,自身的本事應該也是有的。
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這兩人以前在北魏軍中都是作戰勇猛之人,也都是身先士卒之輩,若論軍功早就不應該是之前的職位了。可惜作為秦人,還是朝中沒什麼背景的秦人,百將就是他們的天花板了。
也是因為兩人家中沒有背景,所以縱使軍職都是自己一刀一刀砍出來的,在北魏軍中始終不受重視。不然也不會被安排在防線最東邊、最不受重視的賀魯花麾下。
如此出身的兩人縱使因為心裡對被俘投降有些不好接受,可能還會因為心憂家人所以不如其他人那樣容易接受投降,但太強烈的牴觸能看出是沒有的。
主要原因還是那個。
留在這裡,突厥人可能還會以為他們是戰死了,不一定會為難他們的家人。要是逃回去,那就是敗兵,逃掉的主將賀魯花要是再不要臉的往他們身上推點責任,家人絕對會更慘。
再說,如今後秦軍打過來了,他們就算想逃也無處可逃啊!
因此兩人一直都很老實的,無論真正的心思是什麼,所有行動還是十分配合的,積極性說不上高卻也絕對不低。
剛開始的時候兩人還在心裡覺得唐笠所說的一視同仁也許是故作姿態,可後來發現並不是那樣。一段時間下來,兩人對盤古軍尤其是唐笠這個頭領的認可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
被編進唐笠的親兵隊之後,兩人的本事縱使沒有傾囊托出,也為盤古軍的訓練實打實的提供了不少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