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天下局勢依舊動盪不安。曹魏佔據北方廣袤之地,兵強馬壯,實力雄厚。其營帳連綿不絕,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士兵們操練之聲震耳欲聾。而東吳據有江東,憑藉長江天險,固守一方。江水滔滔,戰船林立,城牆上的守衛目光警惕。
蜀漢雖在此次與東吳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卻也元氣大傷,亟待休養生息。農田裡,農民們辛勤勞作,試圖彌補戰爭帶來的創傷;市井中,商販們的叫賣聲略顯疲憊,街道上的行人神色匆匆,帶著戰後的憂慮。
我在府中,一邊照顧著孩子們,一邊牽掛著宮中病重的劉備。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時而歡笑,時而爭吵,我卻時常望著皇宮的方向發呆。手中的針線活停滯許久,眼神空洞而迷茫。
這一日,我帶著親手熬製的湯羹進宮探望劉備。走進寢宮,看到劉備面容憔悴地躺在病榻上,那原本紅潤的臉龐如今蒼白如紙,深陷的眼窩中,雙目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我心中一陣酸楚,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主公,妾身給您熬了些湯,您多少喝一點。”我輕聲說道,聲音顫抖,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湯碗,生怕灑出一滴。
劉備微微睜開眼睛,虛弱地笑了笑:“有勞弟妹了。”他的聲音沙啞,彷彿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就在這時,諸葛亮匆匆趕來。他神色憂慮,腳步匆忙,衣袍在風中飄動。額頭上佈滿了細密的汗珠,眉頭緊鎖。
“主公!”諸葛亮跪地行禮,聲音中飽含著急切與擔憂。
劉備費力地抬起手:“孔明,吾這身子怕是不行了。”他的手指微微顫抖,彷彿風中的殘燭。此刻,劉備心中滿是不甘與無奈,他想著自已一生為興復漢室奔波,卻在大業未竟之時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暗自悔恨,恨自已未能早日實現理想,恨自已不能再為蜀漢的未來拼搏。
諸葛亮眼中含淚,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強忍著不讓其落下:“主公切莫如此說,您定能康復。”
劉備搖搖頭,長嘆一口氣,氣息微弱:“吾心裡清楚,此番怕是大限將至。吾一生立志恢復漢室榮光,然如今壯志未酬,吾心有愧啊。”
我和諸葛亮趕忙說道:“主公吉人自有天相。”我聲音哽咽,淚水終於奪眶而出。
劉備喘著粗氣,接著說道:“吾走之後,這蜀漢的江山就託付給你二人了。”他的目光在我和諸葛亮之間遊移,眼神中充滿了殷切的期望和深深的囑託。
我泣不成聲:“主公,您定會好起來的。”淚水打溼了前襟,身體因悲傷而顫抖。
劉備看向諸葛亮,緊緊握住他的手,手上的青筋因為用力而凸起:“孔明,吾兒劉禪年幼,不堪大任,日後還望你能盡心輔佐,保蜀漢江山永固。吾知你才智超群,忠心耿耿,這蜀漢的未來,就全靠你了。”
諸葛亮叩頭道:“主公放心,臣定當肝腦塗地,不負所托。”額頭觸地,發出沉悶的聲響。
劉備又看向我,目光中滿是溫和與託付:“弟妹,張飛的子女,也拜託你多加照拂。吾與張飛兄弟一場,望其子女能平安長大,為蜀漢效力。”
我哽咽著點頭:“主公放心。”
在曹魏陣營,曹操得知劉備病重,召集眾臣商議。營帳內,燭光搖曳,曹操坐在首位,面色凝重。
“劉備如今病重,這對我們可是大好時機。”曹操說道,目光掃過眾臣,眼中閃爍著野心的光芒。
郭嘉獻計:“主公,此時可派大軍壓境,趁蜀漢虛弱,一舉拿下。”他手持羽扇,語氣急切。
司馬懿卻道:“不可操之過急,蜀漢雖損,但諸葛亮智謀過人,不可輕視。”他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
曹操沉思片刻:“且先觀望,等待時機。”
在東吳,孫權也在與群臣討論。宮殿中,氣氛緊張。
“劉備若亡,蜀漢必亂,我們當如何應對?”孫權問道,雙手背在身後,來回踱步。
魯肅說道:“可先派使者前往蜀漢,探探虛實。”他拱手行禮,神色恭敬。
呂蒙則主張:“趁此機會,出兵攻打蜀漢,以報昔日之仇。”他手握劍柄,眼神堅定。
孫權權衡再三:“先按兵不動,觀察局勢。”
而在蜀漢,劉備的病情日益加重。
一日,劉禪來到病榻前,哭著說:“父親,孩兒害怕。”他小小的身軀瑟瑟發抖,淚水掛滿了臉頰。
劉備撫摸著劉禪的頭:“吾兒莫怕,日後要聽諸葛丞相的教導。”他的手無力地搭在劉禪的頭上,眼神中滿是不捨與牽掛。
日子一天天過去,劉備的病情愈發沉重,他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清醒時,他總是念叨著蜀漢的未來,對未能實現興復漢室的大業滿心遺憾。
在一個陰霾密佈的夜晚,寢宮內瀰漫著沉重的氣息。劉備的呼吸愈發微弱,每一次呼吸都顯得無比艱難。
“吾此生,未能完成大業,實乃憾事。但吾相信,有孔明在,蜀漢仍有希望。”劉備心中默默想著,眼中閃過一絲不甘。
太醫們在一旁束手無策,只能焦急地看著。
“主公!”諸葛亮一直守在床邊,緊緊握著劉備的手,聲音中充滿了悲痛。
我也站在一旁,淚如雨下,心中默默祈禱著奇蹟的出現。
然而,命運並未眷顧劉備。他緩緩地閉上了眼睛,最後一絲氣息也消散在了空氣中。
“主公!”諸葛亮伏地痛哭,悲痛欲絕。
整個寢宮頓時哭聲一片。
隨後,蜀漢為劉備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靈柩停放在宮殿中央,白色的幔帳隨風飄動。滿朝文武皆身著素服,前來弔唁。百姓們也自發地在街道兩旁默哀,哭聲震天。靈柩前,香火繚繞,燭光搖曳,彷彿在訴說著劉備一生的功績。
我帶著孩子們,跪在靈柩前,悲痛得無法站立。
劉禪哭得雙眼紅腫,年幼的他還不明白父親的離去意味著什麼。
葬禮結束後,朝中大臣們私下裡議論紛紛。
“主公這一走,蜀漢的未來不知何去何從啊。”一位老臣憂心忡忡地說道。
“諸葛亮雖有大才,可他權力過重,未必是好事。”另一位大臣小聲嘀咕著。
“噓,莫要亂說,小心惹禍上身。”有人趕緊提醒。
“但如今陛下年幼,還需有人主持大局啊。”
“且看諸葛亮如何輔佐陛下吧。”
在宮中的一處角落,兩位大臣竊竊私語。
“我看這局勢,諸葛亮怕是要獨攬大權了。”
“不可妄言,也許他真是一心為了蜀漢。”
而此時的劉禪,在宮中也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心中對諸葛亮的猜疑和不滿愈發加深。
一日,有件關乎蜀漢邊防的重要決策,諸葛亮因局勢緊急,先行做出安排,未及時向劉禪報備。劉禪得知後,怒不可遏。
“朕乃天子,如此大事,丞相竟敢不先告知於朕!”劉禪在宮中大發雷霆,將手中的書卷狠狠擲於地上。
身旁的近臣趁機添油加醋:“陛下,諸葛亮此舉分明是不把您放在眼裡。”
劉禪更加氣憤,心中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又有一次,諸葛亮因政務繁忙,未及時向劉禪稟報一件要事。劉禪大怒:“丞相如此行事,眼中還有朕這個皇帝嗎?”
終於,在他人的挑唆下,劉禪下旨疏遠了諸葛亮。
當諸葛亮接到這道旨意時,他先是一愣,隨後臉上露出深深的失望與無奈。但他仍心繫蜀漢,默默地離開了朝堂。
此後,蜀漢的局勢愈發艱難。內政混亂不堪,官員們為了權力爭鬥不休,貪汙腐敗之風盛行。邊境也頻頻告急,敵軍屢屢侵犯,蜀軍節節敗退。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劉禪這才幡然醒悟,懊悔不已。
“朕錯怪了丞相,是朕的猜疑和短視害了蜀漢啊。”劉禪在宮中獨自徘徊,自責不已,淚水潸然而下。他想起曾經諸葛亮為蜀漢的付出,日夜操勞,忠心耿耿,而自已卻因為一時的猜疑和他人的挑唆,將這位肱股之臣趕走。
他決定採取行動彌補過錯,親自寫詔書誠懇認錯,召回諸葛亮。同時,整頓朝綱,嚴懲那些挑唆他與諸葛亮關係的近臣。
他派出最信任的使者,帶著豐厚的賞賜和自已的親筆信,去懇請諸葛亮回來。
當使者找到諸葛亮時,他正在簡陋的屋舍中,對著蜀漢的地圖沉思。
聽到劉禪的悔意,諸葛亮長嘆一聲:“陛下能明白,蜀漢尚有希望。”但他的臉上已滿是疲憊與滄桑。
“如今,朕該如何是好?”劉禪悔恨交加,後悔自已趕走了諸葛亮。
可一切都已為時已晚。
我帶著孩子們,在張飛的靈位前默默祈禱:“夫君,主公走了,這蜀漢的未來,不知會如何……”淚水與雨水混在一起,打溼了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