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4章 奏對

第184章 奏對

文林有些鬱悶,本來一個好好的建議,居然弄得自己得罪人,早知道就不去理會李孝恭那老東西的。

正所謂退一步越想越氣,李靖走後,鬱悶的文林,乾脆向皇城走去。

既然已經認定是自己的主意,那麼就把這件事弄得更完善一些。

文林步行,一路走一路思索,不知不覺就到了皇城外。

等守衛稟報之後,文林進入宮中。

“臣山城縣公,刑部侍郎,六扇門總捕頭文林,參見陛下。”

“愛卿平身!”

“陛下,臣有事上奏!”文林微微躬身,拱手說道。

見文林如此慎重,這分明就是要君臣奏對。

君臣奏對,史官要記錄在案的事情,當然,要是事情不是很重要,或者只是皇帝垂詢問題,可能就是寥寥幾句記錄。

“陛下!古人有云,狄入華夏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番邦異族,未曾居住在中原大地,那怕他們上表臣服,臣以為!也絕對不能按照自己人看待。

對於他們,當嚴格戒備,不但要控制鹽鐵,中原的技術,更不能流傳出去,此事當公告天下,一但有人把中原技術,傳授番邦,則按照漢奸處置。”

“技術,漢奸?”李世民思索著說道。

“不錯,農耕技術,冶煉技術,製作床弩,投石車,連弩的技術,這些東西一但傳出去,就等於慢性自殺,等番邦依靠中原技術發展起來,日後吃苦的就是我們中原百姓。

至於漢奸,就是出賣漢人利益,洩露國家機密的人,此等叛變國家民族之人,當讓其臭名,流傳千古,以警示後人。”文林解說道。

“嗯,愛卿言之有理,真有此等敗類,朕讓史官詳細記錄,讓其遺臭萬年。”李世民思索著點點頭說道。

“單單史官記錄,臣以為還不夠,臣懇請陛下,先告訴天下百姓,不得出賣國家民族,一但有這種漢奸,就讓人雕刻石像,跪於長安城外,並且在石像背上刻下所犯之罪行。”文林朗聲說道。

文林雖然算不上憤青,但是出賣國家民族的人,他還是非常痛恨的,明末的商人,養肥了野豬皮,造成死傷無數,神州大地,哀哭一片,也間接造成了一個幾千年大國,變得落後。

後來那種人更多,經歷了野豬皮的統治,大多數人們的脊樑骨已經直不起來了。哪裡像以前,大秦士卒唱著秦風,悍不畏死的踏入戰場,也不像現在,大多數人都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

雖然世家也很多不對,但是文林很佩服他們,不少世家,都很在意自身的血統。

接觸世家久了,文林覺得,他們堅持的一些東西,還是挺不錯的,而且並不是迂腐一般的堅持。

不像某矮子國,只在同家族成親,說是為了保證血統,其實他們哪有血統,借種可是他們光榮的傳統。

文林就聽說,前朝的時候,楊廣派使者前去矮子國,那些矮子,羨慕驚歎中原人的俊朗相貌,高高的個子,還讓他們的公主去使團侍寢,就是為了借種。

很久以前,文林就聽過一個傳說,從唐朝開始,矮子國就沒有停止過借種,甚至安排他們國家的女人,渡海而來中原,壞上孩子就接回去。

後來的東三省,花旗國,都沒有逃脫矮子國借種的手段,這才讓矮子國平均一米五的身高,變到了一米七。

世家堅持血統,只是堅持中原傳承久遠的姓氏,文林猜測,這一點很可能也是矮子國從中原學過去的。

矮子國從大唐學了很多東西,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也帶了很多匠人書籍去高原,這才把附近的小國推動起來,讓他們脫離了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文林佩服李世民,據說他在位二十多年,年年都有地方受災,他還能把一個國家,穩定的發展,同時打得周邊小國臣服,這就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到的。

前朝到現在,幾十年戰亂,中原人口銳減三分之二,就這麼一個爛攤子,還能發展起來,可以說一點也不輸於秦皇漢武。

佩服歸佩服,拿中原技術給番邦,文林卻不喜歡,不能說他短視,後人是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而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好像沒啥大不了的。

農耕技術不就是種地嘛?別人也在種地,或許收成差一些,但是大家都在靠天吃飯不是,至於冶煉技術,普通技術,好像也沒有保密的必要。畢竟別人也在鍛造武器。

但是沒人去細想,番邦學到了更加先進的技術,很可能加上他們本身的知識,從而超越中原。

李世民咂咂嘴,他沒有想到,文林對於番邦戒心如此重,不過他覺得文林的意見,也很有道理,畢竟控制住技術,對自己沒有壞處。至於用跪像來警示後人,警告他人,李世民更在意這個辦法。

李世民在心裡盤算,用這個辦法來懲治臣子。不需要立即動手,只要公佈,大奸大惡之人,就用這個方式處理,以後群臣就得顧慮許多。

像霍光,曹操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恐怕就沒人敢再犯了,畢竟遺臭萬年,這個問題有些嚴重。

心念電轉,李世民覺得,反正這個建議不錯,可以一試。

“愛卿這個建議很好,朕會認真考慮,你今日提出對番邦封鎖技術,應該是針對經書回禮一事吧?”

“陛下英明!臣以為,和尚道士的經書可以可以給番邦,但是一定要防止番邦帶雜書回去。

至於給番邦派人講經,臣建議只安排和尚就行了。”

“為何?”李世民不解的問道,他昨天還在考慮,如何把那些看不順眼,又沒有多少能力的傢伙,塞到番邦去,文林就開始提出不同的意見了。

“和尚只會唸經,勸人修來世,這種消極的思想,對於國家毫無用處,就讓他們去禍害番邦好了,免得留在中原,只會向百姓化緣。

道家之人,很多都懂岐黃之術,也有人懂冶煉,甚至燒製瓷器,木工,泥瓦,這些東西他們也有很多人懂。如果安排他們去番邦講經,很可能無意中就把技術傳出去了。”文林講解道。

李世民不斷頜首,他贊同這個觀念,和尚不但到處化緣,而且有的還放利錢給百姓。

李淵在位的時候,太史令傅奕和蕭瑀。針對釋家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傅奕主張把佛教趕出中原,蕭瑀則是維護佛教。

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蕭瑀輸了,在朝會上被辯駁得啞口無言。

既然蕭瑀輸了辯論,李淵就採納傅奕的建議,開始對釋家動手了。李淵對釋家動手,一個是為了解決人口不足的問題,另外一個也是為了錢。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釋家非常繁榮,僅僅是前隋,就頒發了二十三萬份度牒。度牒是古代釋家和道家的證件,有了度牒就是朝廷承認的出家人,就不用承擔稅負和徭役。

那麼多人不交稅,不服役,對於朝廷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於是李淵下達了《沙汰佛道詔》。

《沙汰佛道詔》主要針對釋家,順帶壓制道教。按照李淵的這道詔書,全國各地的州,都要拆除寺廟,每個州只允許保留一座寺廟。長安是首善之區,准予保留三座寺廟。寺廟拆除之後,只留一成的僧人,其餘九成僧人一律還俗從事生產。

根據這一道詔書,有二十多萬人需要還俗,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不少官員都在勸說李淵。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李淵是皇帝,他的聖旨必須執行。不過交通不方便,聖旨傳遍全國需要時間。地方官接到聖旨部署執行,也需要時間。就在大唐朝準備實行《沙汰佛道詔》的時候,發生了玄武門事件。

如果不是玄武門事件,恐怕後世就不止是流傳三武滅佛,而是四武滅佛,武德年也算一個。

李世民親身經歷,自然很清楚釋家的弊端,不過礙於剛剛繼位,需要穩定,所以取消了李淵的詔令。

取消歸取消,不代表他不想動這些出家人,這次文林就給他送了一個很好的理由。

李世民越看文林越順眼,心裡那點牴觸早已經拋到九霄雲外。

“愛卿說得極是!”

“陛下,臣建議年後舉辦一場為天下百姓的祈福大會!此舉有幾個好處,一來新年新氣象,可謂安撫民心,二來也可以趁機挑選需要派到番邦的人,第三嘛,這也是做給番邦看的,我們如此重視,挑選出來的大德,總不能說禮物輕吧。”文林建議道,隨後露出一個不懷好意的笑容繼續說道:

“釋家道家舉辦祈福大會,如果新年沒有得到福報,那麼就是他們敷衍了事,陛下可以趁機懲治。”

李世民眼睛一亮,忍不住咧嘴笑了起來,這哪裡是祈福啊,簡直就是背鍋的備胎,一但出現問題,就能推到他們身上,這一點對他來說,太重要了。

很多時候,出現天災人禍,就有人說是不是皇帝失德,就有人建議皇帝祭天,向老天賠罪,這下好了,背鍋的人有了。

李世民已經在考慮,要不要每年舉辦一次,把和尚道士都召集起來祈福,風調雨順就算了,給點賞賜就是,一但有問題,就有人背鍋。

“嗯,朕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新年是該祈福,讓天下太平,百姓生活無憂。”

“祈福大會期間,先對那些出家人摸底,只懂唸經的,就是出使人選。”

“嗯嗯,愛卿覺得,由誰來主持祈福大會合適?”李世民連連點頭問道。

“我們不管,陛下只需要提供一個場地,安排人維持秩序就行,如何進行,由和尚道士自己做主,朝廷選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前去做嘉賓就行。”

可以預見,和尚道士大量聚集在一起,定然會有爭鬥,主持人哪有裁判好,所以文林建議李世民不插手大會內容和方式。

“有道理!明日朕就下旨,讓釋道兩家召集人手,舉辦祈福大會,人員挑選,就由六扇門負責吧。”

“臣遵旨!”

“技術保密的問題,朕再考慮一下,如何安排,更為恰當。”

“陛下英明!”

“為何愛卿只提和尚道士,儒生不需要安排出使番邦嗎?”李世民問道。

“中原讀書人少,讓儒生前去番邦,有些太浪費了,臣覺得,那些一心教化的人,可以讓他們前去教書育人,就像悲田院那些孩子,他們缺少教育,正需要好心人幫忙。”文林建議道。

“嗯,愛卿說得對,中原的百姓都沒有教化完,派到番邦,是有些浪費。”李世民摸著下巴,思索著說道,他想到了,對付這些傢伙,不一定要塞到番邦,偏遠的縣城也是可以的,就算在長安,也能處理,身份低的就去悲田院,身份高的去太學,四門小學就是了。

“陛下,臣建議提高工匠的身份待遇,讓他們能夠主動去創新。”文林又提出另外一個建議。

“主動創新?”

“是的,無論是農耕還是冶煉,中原的技術一直在發展,不過發展很慢,很多時候,都是工匠無意中發現而改進的。這其中原因很多,工匠身份低是主要原因,他們為了生活,整日忙碌,哪有空閒去多想,如果能夠提高他們的待遇和地位,臣相信,會有很多物件,得到改進,就像臣老家,所用的一些器物,就比其它地方更好。

前幾天,臣借用了幾個工匠,製作了手搖式滾筒打穀機,比起以往,給稻穀小麥脫粒,快了十倍。”文林解說道。

“還有風車,改進的耬車播種機,這不但可以讓百姓更輕鬆種地,還能種更多的土地。”

“朕想起來了,你還讓人改進了床弩。”

“是的陛下,匠作監擁有最頂尖的工匠,如果提高他們的待遇,每次改進器械,就重賞,臣相信他們會有很大的積極性。

還有爵位,如果貢獻足夠,朝廷又何須吝嗇幾個爵位。”文林勸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