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走後程婠在春蘭的伺候下沐浴,浴室裡燒了八個火盆一進去暖烘烘的,剛褪去外衣就聽春蘭喊
“小姐,您的鐲子呢,就 夫人給您留的那隻,奴婢記得您一直戴在手上的啊”春蘭有些驚慌,這要是丟了,孫嬤嬤不得打死她啊,嬤嬤可看中那隻鐲子了
“可能是……從將軍府出來的時候忘記帶了。”程婠心虛呀。這幾天一直避著這倆丫頭,生怕被發現……
“小姐,這,這不行啊,奴婢回去取吧,奴婢這就回去收拾東西明天就走”春蘭眼裡都急出淚花兒了
啥玩意兒?這麼遠的路你說你要回去取?藉口啊,什麼叫藉口你知道嗎春蘭,她真的!我哭死……
“春蘭啊,你看快要過年了,難道你不想跟小姐我一起過年?再說了路上也不好走,咱就別去了吧,我得空了寫一封信,讓狗…讓秦大將軍暫時先保管一下,有機會我們再進京取可好?這事兒啊,就別跟嬤嬤說了”程婠攥住她的手好聲好氣的哄道。別說進京了,你進哪兒都取不來啊,唉!能瞞一時是一時吧,等有機會買個樣子差不多的回來頂頂。
“小姐,這……”春蘭遲疑
“你不想被孫嬤嬤打死吧?”程婠只好嚇唬她。
“好…好吧,那小姐,您記得給將軍寫信啊”春蘭最終遲疑著妥協了
“好好好”小樣兒,還治不了你了!
最終,程婠在春蘭的伺候下舒舒服服的洗了個澡
裹著棉被趴床上裝死,一臉生無可戀的樣子……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李平安從後院出來直奔門房,他爹和他爺正等著他呢
“爺,爹。我回來了”
平安推開門喊了一聲,進去後把火炕的事兒跟倆人說了
父子倆聽的目瞪口呆,這可是大事兒啊,要是有這火炕別說莊子裡了。就整個鎮子上的人都得受益啊,李富貴不敢往下想。
“小姐說,是為了不讓莊子上凍死孩子才想出來的?”老頭兒有些哽咽。他也有一腔報國之心啊,不然他年輕的時候也不能去從軍啊
“爺,我覺得是,聽爹說,今天周大說凍死孩子的時候小姐直接把吳天良賣了,我們小姐那麼善良的人怎麼能聽的了這個。”李平安沉思道
程婠:我沒有 我不是 我就是怕冷……
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一時間爺仨都沒有說話。等碳盆燒的差不多了李富貴才開口
“爹,你帶平安回家吧,今晚我守夜,明天一早我去莊子裡找泥瓦匠來盤火炕”
李老頭沉思著啥都沒說,套上皮襖就帶著小孫孫回家去了。
一夜無夢
第二天一早春蘭給程婠梳頭髮的時候程瑤突然開口
“叫李嬸兒泡點黃豆吧”
昨兒的豆腐讓她想起了發豆芽,冬天能吃的菜太少了,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她不得不絞盡腦汁的想法子
豆芽燉大骨,嗯。饞了!
“泡黃豆乾嘛,小姐,您想自己做豆腐?”春蘭吃驚她家小姐還有這手藝?
程燕哭笑不得“我哪會做豆腐,做點別的,以後你就知道了”
“哦”
吃過早食李伯來說盤炕的人找來了
程婠披上斗篷去前院,來人是莊子裡一個老漢,旁邊跟著他小兒子,當年因分家不均跟大兒子斷絕了關係,後來村子裡鬧饑荒就跟著小兒子背井離鄉的出來討生活,好在有這蓋房子的手藝,這幾年倒也不愁吃穿。
“老漢姓董,見過東家”董老漢拉著他兒子給程婠行禮
“您既然是李伯找來的,那我就信您,盤炕也不是什麼技術活,只是有一點,沒有我的同意,您不能外出接這個活計,當然我這邊銀子少不了您的,您看可行?”程婠打算先禮後兵,提前說明白以後的工作才好開展,也不是不準別人盤這熱炕,而是她確實有計劃。
“這是自然,一切聽東家的”
程婠拿出圖紙遞給他,跟他講了盤炕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特別是煙道,程婠提供了兩種方案,讓他都弄出來,選一個最合適的用。
董老漢和他兒子接過圖紙研究了一會兒就開始動手。首先要脫泥胚,外面有些冷怕泥胚凍住,就讓李伯在前院找間個大的廂房,燒著碳爐烤乾
程婠也不管他們,該說的都說清楚了,她還有好多事要做,剛轉身準備走就見平安抱著東西進來,包的像個粽子一樣,她差點沒認出來
“平安,你怎麼來了?不用溫書嗎?”程婠還挺吃驚的,聽李富貴說這孩子天天書不離手的
“小姐,我知道您今天盤炕,就想著來看看,都是男子,您也不方便在這裡……”
得,這娃是替她著想呢,人還怪好的嘞
“我剛還尋思沒人看著我不放心,平安你來了就太好了,你這是抱著什麼呢”程婠疑惑
“哦,這是夫子讓看的書……”李平安越說聲音越小,生怕讓小姐覺得他不用心
程婠愣了一瞬不知該說些什麼。這給她感動的!她能清楚的感覺到,這孩子是真的想幫她做點什麼,那種迫切的,不知如何表達的樣子她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過了,上一次是什麼時候呢,好像是前世上大學的時候,可能這種濃烈且小心翼翼的關心只能出現在少年人的身上吧!那一腔熱忱。
“平安,真的謝謝你。可不能為了我這邊無關緊要的事兒耽誤了你看書,我知道你是一個有分寸的孩子。中午我下廚,你留下吃飯”還不等平安答應就離開了。因為她覺得,平安有九成九是拒絕的……
到了廚房看見平安娘正在洗韭菜,程婠感到新奇“李嬸兒這寒冬臘月的哪裡的韭菜?”
“今早去鎮子裡趕集買的,還提回了兩大桶牛奶,俺已經熬上了,一會兒熟了您先喝一碗暖暖身子”每天都聽自家男人和公婆誇程婠,那好感 蹭蹭的。她現在可喜歡她這位小東家了。
“李嬸兒中午我做飯吧,您有事的話就去忙”程婠一邊掀鍋蓋一邊說
“俺也沒什麼好忙的,在這裡給您打打下手”李嬸兒有些靦腆的在圍裙上搓了搓手,這幾天路滑,她婆婆基本就不出門了,程婠屋裡的飯都是她做的,有時孫嬤嬤身子好些會來幫忙弄一些精細的吃食。
“那也行,先和一塊麵吧,中午吃餃子”下雪什麼的和餃子最配了
“餃?餃子是什麼”李嬸兒有些疑惑
不是,這裡沒有餃子嗎?檢視了原主的記憶,好像真的沒有餃子的蹤影。天吶,她這是到了一個什麼時代啊!這個時代就沒有一個張仲景嗎?
她還記得以前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講過餃子的由來,好像是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扁食”“餃餌”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