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章 通化事件6

接下來,民主聯軍開始全城抓捕暴亂分子。

首先,市政府和聯軍用大喇叭通知所有市民不準外出,勸說參與圍剿暴徒的百姓也全部回到自己家裡,民主聯軍的戰士拉網式搜尋殘敵,凡是回答不上口令的一律射殺。尤其是朝鮮義勇軍的戰士,對暴亂的關東軍下手更是無比狠辣、毫不留情。他們發現有日本士兵藏在地窖裡,馬上會用手榴彈炸塌窖口堵住通風口,把藏在裡面的日本人全部活埋。在郊區的山裡發現隱藏在山洞裡的暴徒後,也是如法炮製,封鎖住洞口以後往裡面狂投手榴彈,直到炸得洞裡面全無生息才肯罷手。

但另一個問題卻難住了聯軍指揮部。

有很多參與暴亂的原日本關東軍人員都躲進了住在當地的日本居民家中,戰士們一時也分辨不出哪家是中國人的居所,哪家是日本人的居所。這給搜剿的民主聯軍戰士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因為部隊有嚴格的規定,要遵守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既然不能隨意闖進百姓的家裡,那麼,在進一步搜剿暴徒時就有點畏手畏腳、無從下手了。

當劉營長告訴關英指揮部正被這個問題困擾時,關英卻笑了。他指著支隊司令部門上的對聯說:“劉營長,你告訴指揮部,沒有貼對聯的人家住的一定是日本人,保證一抓一個準兒!”

劉營長聽完關英的話頓時恍然大悟。

由於居住在當地的日本人心高氣傲,從不肯入鄉隨俗的貼中國春聯,這恰恰成了聯軍戰士分辨居所人員最直接的辦法。

指揮部立即下令——凡是沒有貼春聯的居所重點搜查,有拒捕者直接槍斃。

果不其然,聯軍戰士最後在一棟日本商社的閣樓中發現了藤田實彥及30多名日本暴徒,槍斃了試圖反抗的其他人,留下了藤田實彥的活口,將他五花大綁帶去遊街向所有人認罪。此時,藤田實彥完全沒有了日本人所吹噓的“武士道”精神,他只是不停地鞠躬,不停地說著:“真是對不起了,真是對不起了……”

但這絲毫抵消不了他的罪惡,一些沒有參與暴亂的日本人也在不斷地咒罵他,咒罵這個瘋子連累了不想再打仗的日本僑民。

與此同時,通化副院長柴田和幾個追隨他逃到鴨綠江邊的醫護人員也被追剿的民主聯軍戰士抓獲,在被帶回民主聯軍指揮部審訊之後立即處決了。

還沒到中午,由國民黨特務聯合關東軍戰俘發起的暴動被徹底平息。國民黨特務方面,除了在暴動之前就被抓獲處決的國民黨通化縣黨部書記孫耕堯,其他的暴動組織者全部被抓獲。參與暴動的關東軍戰俘和相關人員被打死四千多人,僅僅原關東軍的尉官和佐官就被打死八十多個。

這給民主聯軍指揮部又出了一道難題——如何處理這些屍體?

通化省分委書記吳溉之和十八旅及十七旅一團的各級幹部在指揮部研究了半天也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

如果掩埋,這冰天雪地的,工程量實在是太大了。如果火化,吳溉之首先提出了反對意見,整個通化百姓過冬的柴火都不夠燒呢,哪有多餘的木柴燒這些鬼子?各機關單位也沒有多少煤炭,百姓的家裡更是少之又少。動員群眾和部隊一起去山裡砍伐木材?憑著能找到的斧頭和鋸子,這麼大的量,短期內也無法解決。掩埋,沒有足夠的工具刨開凍土。火化,更是沒有足夠的工具採伐那麼多的木材。一時間,所有人都沒了主意。

這時被特意邀請列席的關英開了口:“各位領導,在下倒是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在座的都聽劉營長介紹過關英,尤其是劉營長著重講了關英在戰鬥中的表現,幾個帶兵的軍事主官還由衷地誇獎了一番。見一直沒言語的關英有新的想法,吳溉之急忙伸手做了一個“請”的手勢:“關醫生不用客氣,大家集思廣益,有什麼想法可以暢所欲言。”

關英微笑著點點頭:“這冰天雪地的沒法挖坑,咱也沒那麼多柴火燒了這些鬼子。那麼,咱也別掩埋和火化了。這通化邊上不就是鴨綠江嗎?鑿幾個冰窟窿,把這些鬼子都塞裡面不就得了?”

吳溉之有點猶豫:“這樣處理是不是顯得有點不太人道?”

十七旅一團的團長臧衛國悲憤的一拍桌子:“這幫畜生殺了我們一百多名傷員。這些傷員大多數都沒有抵抗能力啊,他們下手的時候可沒講什麼人道!我同意關醫生的辦法。”

見吳溉之還是有些猶豫,關英想起了被日本人塞到飲馬河冰窟窿裡的那幾個大學生。他也眼露恨意的說道:“吳書記,我和警衛連的鄭排長今天早上到過通化醫院的現場,那一百多傷員都是在沒有反抗能力的情況下被日本護士用手術刀和其它的醫療器械殺害的。您如果看到那些戰士的遺體就知道了,這幫殺人惡魔對受傷的戰士下手的時候心裡是沒有啥人道的,我們又何必跟他們講啥人道呢?”

吳溉之低頭沉默了一會兒,最後站起身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好!我同意!立即讓部隊清理市內外所有鬼子的屍體。”

午後,各部隊開始調派汽車從市裡往外拉屍體。同時,有一個連的民主聯軍士兵到達鴨綠江面鑿了幾十個冰窟窿,把運到江面、已經凍得硬邦邦的屍體大頭衝下塞進冰窟窿。

連續幾天,屍體被源源不斷地從通化市內外拉到鴨綠江邊,許多還活著的日本人不敢出門,從門縫裡看著這場景,個個膽戰心驚,驚恐不已。

原本是到通化支援醫療的關英過了一個難忘的新年。同樣,經歷過暴亂僥倖活下來的日本人更是難以忘記在中國東北的這一個新年。這個記憶將伴隨他們回到日本,也將伴隨他們以後的生活,一直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