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唐朝開元年間,洛陽府洛寧縣有一個女子,名叫繡娘,這繡娘時年一十六歲,長的雖然不算漂亮,但也樸實大方。
繡娘是一個苦命女子,三歲喪父,六歲喪母,家中只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奶奶王氏,平時王氏就帶著孫女上山採些草藥賣錢,艱難度日,幸虧周圍鄰居都好心,時常接濟這奶孫倆。
轉眼十年過去了,這王氏已經七十多歲了,知道自已不能陪伴孫女太久了,看著繡娘已經到了成婚年紀,就想著給她找個婆家嫁了,自已也就放心了,到了那邊也好給自已的兒子媳婦有個交代。
要說這繡娘到了適婚年紀,卻沒有人來提親,這讓王氏很是心焦,之所以會這樣,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繡娘從小失去父母,大家都說是她命硬,把父母給剋死了,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冒著生命危險娶她為妻。
於是王氏就去找村子裡的劉媒婆,讓她給物色一個願意娶繡孃的男子,哪怕是做小,做填房都可以,醜點,年紀大點也沒關係,只要能真心對繡娘好就行。
這劉媒婆也知道,繡娘這親事不好成,就說她操著心,王氏謝過劉媒婆就回家去了,之後就天天盼望著劉媒婆上門。
大概過了六七日,劉媒婆突然就來到了王氏家裡,興奮說道:“真是姻緣由天定啊!我給繡娘物色了一個好夫君。”
王氏一聽大喜,問道:“劉婆婆快說說,是哪裡人氏?”
劉媒婆就說道:“就是縣城大名鼎鼎的吳員外家,吳員外的兒子至今沒有娶妻,年紀比繡娘大兩歲,人長得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有很多女子都想嫁給他,可人家不喜歡哪些華而不實的,就想找個農村姑娘,踏踏實實的過日子,我這一想,繡娘不就合適嗎?”
王氏聽著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那吳員外可是洛寧縣首屈一指的大財主,他家兒子娶妻必定會選個門當戶對的,怎麼能看上一個窮苦人家的姑娘呢?再說了,外面都傳說繡娘命硬,難道那吳家都不在乎?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王氏畢竟是快入土的人了,也是見過世面的,她想莫非是這吳員外的兒子有什麼毛病?如果讓繡娘嫁過去不是害了她嗎?
就說道:“劉婆婆,那吳員外家財萬貫,什麼樣的兒媳婦找不到,再說了,繡娘還有命硬的名聲,吳家就不在乎這個嗎?”
劉媒婆一聽,就知道王氏是有了顧慮,便說道:“這些我都與他說了,人家說不怕,那吳家有錢,根本不用再去結交有錢人家,人家只要求女子踏實善良就行,這繡娘不是最好的人選嗎?”
王婆婆聽了劉媒婆的話,還是不放心,說道:“繡娘畢竟沒有了父母,從小可憐,這件事我與她商量一下,就給你回信。”
劉媒婆知道王氏考慮得多,怕這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讓孫女受委屈,也就很理解,說道:“好吧,你奶孫商量商量,不過要儘快,怕吳家等不及,繡娘錯過了這好姻緣。”
送走劉媒婆,王氏就揹著一捆草藥去了縣裡,在縣裡賣草藥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打聽了一下這吳員外家的少爺,聽到的都是讚美之聲,說這吳少爺,長的英俊瀟灑,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很多姑娘都想嫁給她為妻。
王氏打聽到這吳家少爺並沒有毛病,她也就放心了,可是她心中的疑慮還是沒有解開,總感覺不對,要說繡娘相貌普通,那吳家少爺怎麼能看上呢?
正在王氏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那劉媒婆就帶著一個年輕人來到了家中,那年輕人長得是風度翩翩,英俊瀟灑,讓人一看就心生喜歡。
原來這個年輕人就是吳家少爺,名字叫吳子良,聽劉媒婆說了繡孃的情況後就決定娶繡娘為妻,可等了幾日不見劉媒婆回信,就帶上禮品來找劉媒婆,劉媒婆就把他帶到了王氏家裡。
繡娘在房門口看到吳子良如此俊美,心中的小鹿亂撞,就趕緊躲進了房裡不出來,劉媒婆說道:“繡娘,吳家少爺來了,你也出來見一面。”
繡娘聽到劉媒婆這樣說,就羞羞答答地走出房間,不敢正眼看吳子良,而那吳子良看見繡娘,眼中蹦出火花。
王氏見那吳子良火熱的目光,心想這吳家少爺如此英俊,怎麼就能看上相貌普通的繡娘?心中還是不踏實,就把繡娘拉到一邊,說道:“孩子,咱家和這吳家是天壤之別,你感覺這門親事怎麼樣?”
繡娘羞澀地說道:“全憑奶奶做主吧!”王氏一聽也就明白了繡孃的意思,她想如果自已反對,又怕孫女錯過了好姻緣,就點頭同意了。
於是,這門親事就定下了,很快,吳家就選定了良辰吉日,抬著大紅花轎把繡娘娶回了家中,十里八鄉的姑娘們對繡娘都是羨慕嫉妒恨,她們想不明白,繡娘是一個命硬的女子,長相又很普通,為何那吳家少爺會娶她?肯定是腦子被驢踢了。
成婚當日,吳家上下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賓朋滿座,恭賀聲不絕於耳。一對新人拜堂後就被送入洞房,吳子良又出去給客人敬酒,繡娘就一人坐在新房裡。
繡娘想到自已嫁給一個如此英俊的郎君,今晚就要與君共度良辰美宵,心中不免激動萬分,小臉兒羞得通紅,幸好蓋著紅蓋頭,要不被人看見該有多尷尬啊!
終於盼到了晚上,繡娘想著吳子良就要來和她喝交杯酒,然後夫妻恩愛,可左等右等卻不見吳子良的身影,直到半夜時分,他才被兩個丫頭扶進了房中。
丫頭說道:“少爺今天喝多了,少夫人見諒。”,丫頭把吳子良扶到床上就出去了,繡娘就自已掀開了蓋頭,看到躺在床上的吳子良,此時他已經睡著了。
繡娘想到新婚之夜就要獨守空房,不免悲從中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不過再想想來日方長,心中就好受多了,她就和衣躺在了床邊。
第二天一大早,吳子良醒來,見到自已和妻子都是和衣而睡,知道昨晚根本沒有圓房,趕緊給繡娘道歉,說自已喝多了。
繡娘見丈夫與自已道歉,心中的怨氣就一下子沒有了,說道:“官人不要自責,你昨天也是待客太累了,為妻心疼你還來不及,怎能怪罪呢?”二人起床梳洗之後,就一起到前廳與吳員外夫婦敬茶。
其實吳員外也想讓兒子娶個門當戶對的女子為妻,也給他物色了很多大家閨秀,可兒子都沒有看上,卻要娶一個鄉下的孤女為妻,這讓他很是納悶,但經不住妻子華氏的相勸和兒子的堅持,只得同意吳子良娶一個貧苦人家的姑娘。
原來吳員外的夫人在兩年前去世,去世之後,他又娶了個填房,就是現在的妻子華氏,華氏二十歲左右,長得十分妖嬈。這華氏本是一個風塵女子,吳員外貪戀她的年輕美貌,就出重金為她贖身,娶她做了填房。
華氏雖然年輕,但也是繼母的身份,吳子良夫婦就恭恭敬敬地給吳員外和華氏敬了茶,華氏看到繡娘說道:“你做了吳家的兒媳,就要好好幫助子良操持這個家。”繡娘趕緊點頭。
新婚之夜沒有圓房,繡娘就想著第二天晚上好好補回來,可吳子良回到房中,看起來很是疲憊,繡娘趕緊給他端茶倒水,吳子良說道:“店裡的事情太多了,一天到晚都不能閒著,真是太累人了。”
繡娘心疼地說道:“官人躺著,我給你端熱水來泡泡腳,解解乏。”這時丫鬟秋月就端來一盆子熱水,繡娘就接過來,親自給丈夫洗腳。
洗完腳之後,吳子良說道:“太累了,早點休息吧!”繡娘想著今天晚上一定要好好地和丈夫共度良宵,沒想到吳子良躺在床上就睡著了,這讓繡娘哭笑不得,以為自已的丈夫是太累了,也就沒有多想。
次日醒來,吳子良趕緊給繡娘道歉,說自已太累,對不起妻子,繡娘想著自已的丈夫為了家裡的生意累成這樣,就只剩下心疼了。
一連十來天,吳子良都藉口說很累,躺在床上就睡著了,次日醒來,吳子良總是虔誠地給繡娘道歉,繡娘心中的怨氣也一次次煙消雲散。
又過了幾日,吳員外去了千里之外的蘇州做客,吳子良就開始徹夜不歸,繡娘很是納悶,白天見到她時就要問他原因,可還沒等她問,吳子良就說道:“如今父親出外做客,店鋪裡所有的事情我都要一一過問,生怕有個閃失,所以我可能要經常住在店裡,還望娘子諒解。”
繡娘聽丈夫這麼說,心中雖然不悅,但嘴上也不能說什麼,而是說道:“官人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體啊!”
華氏聽說吳子良天天睡在店裡,就說道:“男兒就要有大志向,不要沉浸於兒女私情。”
繡娘和吳子良已經成婚一個月了,可她如今還是處女之身,心中就十分委屈,可也不能表現在臉上,只有到了晚上躲在被窩裡偷偷落淚,她想不明白,丈夫對自已也不錯,為啥就是不和她圓房呢?
成親以來,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奶奶了,於是就想回去看看,沒想到華氏也是個通情達理之人,她給繡娘說道:“你奶奶年紀大了,你回去看看她吧!”
吳子良聽說妻子要回去看望奶奶,就說道:“爹爹不在家的時候我太忙了,沒有時間陪你,你一個人寂寞,回家和奶奶說說話也好。”他就讓轎伕把繡娘送回去,並準備了很多禮品讓下人一起給繡娘送到家裡。
王氏一看自已的孫女坐著轎子回來,又帶來那麼多的禮品,就想著是自已多慮了,孫女並沒有被吳家人看不起,她也就放心了,高興的合不攏嘴,周圍的鄰居見繡娘回來,也過來看,大家都誇她有福氣,嫁個好郎君。
繡娘給鄰居們發點心,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可她的心卻在滴血,自已守寡的日子只有自已知道,那種滋味別提多難受了。
晚上,繡娘和奶奶同床而眠,奶奶就和她說了一些閨中密話,問她官人對她好不好,繡娘怕奶奶擔心,一開始就說好,最後忍不住就哭了起來。
王氏畢竟是過來人,在她的再三追問之下,繡娘才向她說出了實情,王氏得知自已的孫女如今還是處女之身,心中就不是滋味,就教了孫女一些為人婦的秘訣,繡娘就記在了心裡。
繡娘陪奶奶住了幾日,王氏想孫女至今沒有圓房,夫妻之間的感情就不牢固,如果長久分離,怕生出事端,於是就催促她趕緊回去,臨走的時候,再三叮囑,叫孫女一定要以柔克剛,好好伺候她丈夫,玉娘點頭答應。
只有她自已知道,根本不是因為自已不夠溫柔,而是吳子良好像對她的身體不感興趣,即使睡在一張床上也是無動於衷,倒頭就睡。
回到吳家之後,繡娘就按照奶奶教的,每天去店裡看望丈夫,並親手給他煲各種補湯送過去,吳子良見到她如此粘著自已,並沒有如繡娘想象的那樣感動,而是有些不耐煩,說道:“我這麼忙,你以後就不要來送這些東西了,讓夥計們看見不好。”
繡娘用心地去討好他,而他不但不感動,還這樣說,就特別委屈,點點頭就離開鋪子走了,那吳子良見她好像是生氣了,就追上來說了幾句好聽話,繡娘就提著飯盒子,失魂落魄地回家去了。
吳員外做客要大半年才能迴轉,吳子良就一直住在店鋪裡,繡娘每夜都是獨守空房,日子就如白開水一樣沒滋沒味,心中很是煩悶。
繡娘嫁給了吳子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這是很多女人夢寐以求的好日子,可對於繡娘來說就如煉獄一般,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即使是夜夜守寡,她也只能認了,別無他法。
一日,繡娘就去廟裡抽籤,想問問她和丈夫的感情,結果抽得了下下籤,繡娘就很鬱悶,那風水先生卻說,小心你婆母。
繡娘聽了風水先生的話,就想問他更詳細一些,沒想到風水先生卻說:“點到為止,你自已悟吧!”
繡娘回到家裡,一直想著那風水先生的話,難道丈夫不願意和自已圓房,是因為華氏的關係?可她又覺得沒有道理。
那華氏雖然是吳員外的填房,人也年輕,可她也很善良啊,平時對自已也是噓寒問暖的,聽吳子良說,他倆的婚事,華氏也沒少在吳員外身邊美言。
一日晚上,繡娘鬧肚子,剛躺下就起床上廁所,當她從廁所回來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男子的身影在前面走,她一眼就認出了那就是她的丈夫吳子良。
她想吳子良天天在店鋪裡睡覺,今天怎麼回來了?就很是歡喜,於是就加快了步子,準備追上去,可那吳子良走得更快,好像怕被人看見似的,繡娘感到納悶,也加快了步子。
只見吳子良走到前面突然就拐進了一個屏風後面,屏風後面是吳員外夫婦的臥房,如今吳員外不在家,房裡只有華氏一人,吳子良去那裡做什麼?
繡娘突然想到那個風水先生的話,就躡手躡腳地走了過去,此時已經不見吳子良的身影,華氏的房裡也是黑乎乎的一片,她很好奇,就走到窗前聽裡面的動靜。
這一聽,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只聽那華氏說道:“你每天都來我的房裡,不要被人發現了,咱們的計劃馬上就要成了,可不能因小失大啊!”
吳子良道:“怕什麼,老頭子不在,現在就是咱倆的天下。”
華氏說道:“你至今不與那繡娘圓房,但也要關心一下她,別讓她起了疑心。”
吳子良說道:“我已經買好了殺手,老頭子做客回來的路上就把他宰了,娶那繡娘本來是為了掩人耳目的,老頭子死了,她也就沒有用了,怕她做什麼?”
華氏說道:“話雖這樣說,不過還是要小心一點為妙。”
二人的話,繡娘聽得很清楚,自已的丈夫吳子良居然勾搭繼母要害死自已的父親,而她卻是吳子良的擋箭牌,她心中又驚又怕。
屋裡的二人說了一會話,就開始調情,然後就傳來不可描述的聲音,繡娘又羞又惱,再也聽不進去,就順著牆根悄悄離開,慌張之中,就絆倒了牆邊的一個瓷瓶,只聽見咣噹一聲脆響,把她嚇了一跳。
屋裡正在偷歡的二人聽到響聲,趕緊停止了動作,而繡娘嚇得是魂不守舍,如果他們發現她偷聽,肯定不會放過她,她急中生智,突然學起了貓叫。
吳子良本來想出來檢視,一聽是貓叫就放心了,說道:“原來是一隻野貓在叫春。”
繡娘慌慌張張地來到臥室,心中即悲傷又害怕,一夜都沒有睡著,她想,這二人要害吳員外,她該怎麼辦呢?
如今吳員外在千里之外,她沒法把這件事告訴他,即使告訴了他,他也未必相信,畢竟那二人都是他的至親。
繡娘聽說新上任的縣令為官清明,她想唯一的辦法就是去縣衙報官,讓知縣大人來到吳家捉姦,於是第二天她就悄悄去了縣衙。
縣令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聽了繡孃的訴說感覺不可思議,人命關天,他也不敢怠慢,就說道:“你先回去,我自有安排。”到了晚上,繡娘和衣躺在床上,支起耳朵聽著外面的動靜。
天一黑,吳子良就悄悄地來到了華氏的房裡,二人說了一會話就寬衣解帶,鑽進了被窩,正在這時,房門被人從外面踹開,縣衙的鋪頭帶著幾個衙役闖進了屋子,華氏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得驚叫連連,裹住被子直篩糠,二人很快就被衙役抓住帶到了縣衙。
知縣連夜審訊二人,把繡娘也帶到了大堂之上,繡娘把昨天晚上聽到的二人對話又給知縣大人陳述了一遍。
知縣大人問二人為何要預謀殺害吳員外,華氏和吳子良卻死不承認,說他們只是通姦,並沒有要害死吳員外,這是繡娘為了報復他們編出來的瞎話。
知縣大人見他二人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就命人大刑伺候,那華氏一聽要用刑,嚇得全都招了。
就在兩年前,吳員外的妻子離世,吳員外就去花柳巷尋求慰藉,結識了年輕漂亮的華氏,就想著要和華氏做長久夫妻,於是就替她贖身做了填房。
華氏本是風塵女子,哪裡會安分守已的與年過半百的吳員外過日子,來到吳家之後,她就看上了吳員外的兒子吳子良,吳子良也愛慕華氏的美貌,於是二人就勾搭成奸了。
由於二人交往過密,吳員外就有了懷疑,為了打消吳員外的懷疑,吳子良就要找一個女子成親,但華氏又不想讓別的女子佔有吳子良,於是二人就商量找一個各方面條件不好的女子,就算吳子良不與她同房,她也只能吃這個啞巴虧,於是就選中了命硬,相貌普通的繡娘。
吳子良和華氏苟且時間久了,就不想再偷偷摸摸,想著要做長久夫妻,於是就商量著把吳員外害死,為了使他們不被懷疑,就準備在吳員外做客回來的路上動手,製造出吳員外被人搶劫而殺害的假象,沒想到眼看計劃就要成了,卻被繡娘發現。
吳子良見華氏招了,就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她頭上,說這一切都是華氏攛掇的,他怎麼可能害自已的親爹?
華氏聽他這麼說就不幹了,二人在堂上對撕起來,華氏對知縣說道:“吳子良說過,他是被收養的,吳員外就根本不是他的親爹。”
知縣大人知道吳子良在狡辯,就命人把他拉出去打五十大板,吳子良哪裡受得了,就嚇得屁滾尿流,趕緊招了。
原來吳子良是一個流浪乞討人員,十歲時被吳員外夫婦收養,吳員外對他也是百般疼愛,但他一直在尋找當年丟失的兒子,吳子良怕他找到親生兒子,自已就沒有了立足之地,如今又和華氏通姦,想做長久夫妻,於是就想著把吳員外除掉。
一邊的繡娘聽了二人的話是不寒而慄,世上居然有如此心狠手辣,忘恩負義之人。知縣聽了吳子良的話也是若有所思,然後就把二人押入了死牢。
知縣大人派手下快馬加鞭,去蘇州找到吳員外,說明情況,把他帶了回來。
吳員外聽到自已的妻子和養子居然要害自已,他簡直不敢相信,於是就來到大牢之前質問二人,二人見吳員外到來就跪下懺悔,求他原諒,可為時已晚。
其實二人的姦情他早已經發現,只是想著他們都是自已的至親,就沒有說明,他想吳子良也是一時糊塗,娶了妻子之後就會好了,沒想到他們不但沒有斷了姦情,而且還要害他,他的心已經被傷透了。
知縣大人把吳員外和繡娘帶到裡屋,他告訴吳員外,是繡娘救了他,要不是繡娘發現二人的陰謀,又來縣衙告狀,他也許真的要被這對姦夫淫婦害死。
吳員外聽了知縣的話,感激地看著繡娘,心中是五味雜陳,沒想到他嫌棄的繡娘居然救了他,他流淚說道:“繡娘,那個畜生死有餘辜,你做不成我的兒媳婦,就做我的女兒吧!要不然我一個孤老頭子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繡娘見他情真意切,就含淚點頭。
知縣大人聽吳子良說吳員外一直在找自已失散多年的兒子,就問起他緣由,吳員外就把兒子五歲時走失的事情給他說了個詳細,還說自已兒子脖子後面有一塊紅痣,知縣大人一聽,就跪在地上喊父親大人。
吳員外和繡娘都被驚呆了,知縣大人說自已後脖頸就有一塊紅痣,他也是在五歲左右時從家裡走丟的。
原來這個知縣大人名叫柳青,他母親臨死時告訴他,她撿他的時候就是在洛寧縣城,那時候看起來也就是四五歲的樣子,說她死後讓他去洛寧縣找自已的親生父母,柳青懷著悲痛的心情安葬了養母后,並沒有回洛寧縣找親生父母。
而是考取功名之後,他放棄在京城的高官厚祿,來到這裡做了知縣,就是為了尋找親生父母,當他聽到吳子良說吳員外一直尋找自已的兒子時,他就有了懷疑,今天聽吳員外這麼說,他就認定自已就是吳員外的親生父親。
吳員外聽了柳青的訴說,趕緊去看他的後脖頸,果真有一塊紅痣,形狀大小和自已兒子的一模一樣,再看看這柳青,和自已年輕時還真有很多相似之處,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吳員外和柳青相認之後,就把他接回到家中居住,得知他還沒有婚配,就想著把繡娘嫁給他,其實柳青也愛慕繡孃的溫柔善良,就同意了。
二人成婚之後如膠似漆,恩愛有加,柳青和繡娘把王氏也接到了家中,他們對吳員外和王氏都非常的孝順。
一年之後,繡娘生下一個男孩,又過了兩年,柳青被調到京城任職,吳員外就變賣家產,帶著萬貫家財去京城安家。
後來柳青官升二品,夫妻一生孕育五男二女,兒子有做官的,也有經商的,兩個女兒一個貴為娘娘,一個貴為王妃,日子過得都順心如意。
各位看官:繡娘從小失去父母,大家都說她命硬,沒人敢娶,後來嫁給吳子良,沒想到丈夫娶她是另有目的,可以說這繡娘很不幸,但她是一個善良之人,知道吳子良和華氏的陰謀之後,趕緊去報官,避免了悲劇的發生,她的善良感動了吳員外,把她嫁給了自已的親生兒子柳青,繡娘也得到了美好姻緣。
吳子良十歲被吳員外收養,但他恩將仇報,不但和繼母通姦,還要謀害養父,華氏為了自已的私慾衝破道德底線,二人的所作所為是天地不容,最後也付出了慘痛代價。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善良,才能得到好報,惡人是無處藏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