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0章 男子住破廟,聽見嬰兒啼哭有蹊蹺,他吐口痰救了自己

宋朝末年,登封縣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家三口,男子名叫吳正德,妹妹華氏,還有一個外甥叫李安良,一家三口靠種地為生。

他們靠種地也僅能餬口,農閒的時候,吳正德就會去山裡砍柴換錢補貼家用,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不過沒病沒災倒也開心快樂。

吳正德雖然是一個農夫,長相也很普通,可妹妹華氏卻貌美如花,知書達理,賢良淑德,是婦女之典範,很多朋友也許不明白,吳正德和妹妹怎麼是兩個姓氏,難道不是親兄妹嗎?

其實,吳正德是一個孤兒,因為家裡太窮,一直到了三十歲仍未娶妻,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

就在五年前一個電閃雷鳴的夜裡,吳正德正在床上熟睡,外面的敲門聲把他驚醒,三更半夜的有誰會敲他的門?

他想,自已家徒四壁,肯定不是為財而來,難道是鬼不成?他心中一陣發毛,可常言道:“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想到這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三更半夜有人敲門,是不是鄰居家有啥事需要幫忙?於是他就點燈起床,這門一開啟,就有一個女子倒進了屋子裡。

這女子渾身溼透,肚子高高隆起,一看就快要生產了,吳正德一個光棍漢,何曾見過這樣的陣勢,看著女子痛苦的樣子,不知如何是好。

那女子哀求道:“大哥……我要生了,求你給我找一個穩婆來!”

吳正德想到人命關天,也不敢耽誤,他顧不得穿上雨衣,就一頭衝進了雨夜之中。

半夜三更的,又下著大雨,那穩婆就不願意來,吳正德苦苦哀求才跟著來了,穩婆來到吳家之後,經過一個時辰的忙碌,那女子終於生下了一個男嬰。

吳正德一個光棍,如今家裡多了一個女子和一個嬰兒,就很不方便,他怕辱沒了那女子的名聲,就問她是哪裡人,要送他們母子回去。

那女子說自已姓華,並沒有說出名字,家住在開封府,聽吳正德要送她回去,她就痛哭不止,說不願意回去。

吳正德從她的衣著相貌來看,這個女子不是一般女子,應該是個大戶人家的女子,她不願意回去應該是有苦衷,也就沒有勉強。

吳正德心想,這女子在家裡也是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怎麼吃得下這粗茶淡飯,再說她剛生完孩子,也需要營養,於是就去山上抓野兔,掏鳥蛋回來給華氏吃。

華氏坐月子期間,吳正德不但端吃端喝,還為嬰兒洗尿布,照顧得很是周到,不知道的還以為這華氏就是他的妻子,在吳正德的精心照料下,華氏的身體恢復的很好,母子健康平安。

華氏母子滿月之後,吳正德就想讓她儘快和家人團聚,又說起要送她回去,誰知那華氏一聽,就跪在了吳正德的面前,哭訴道:“是恩人救下了我們母子,我願意一輩子伺候您,來報答您的救命之恩。”

吳正德都三十歲了,他做夢都想娶媳婦,如今面前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他怎麼會不動心呢?可他是一個粗人,怎麼能配得上這般精緻的女子呢?

他想勸華氏趕緊回家,不要讓家人著急,怎奈他笨嘴笨舌,不知道怎麼說,憋了很久才說道:“娘子不必感謝,趕快起來。”

華氏懷中抱住嬰兒不肯起來,說道:“莫非恩人嫌棄我已經生了孩子,不是清白之身了?”

吳正德一聽趕緊搖頭,他一個大老粗怎麼有資格嫌棄人家呢?解釋道:“娘子想多了,我不是那個意思。”

華氏說道:“既然恩人這樣說,就留下我們母子吧!”

吳正德雖然嘴裡說不出,但心裡明鏡似的,這個華氏是什麼人?為啥會跑到這裡來?他心中有很多疑問,所以也就不敢貿然答應,只說讓她先住下,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就這樣,華氏就在吳正德家裡住下了,吳正德每天下地幹活,華氏就在家裡照看孩子,洗衣做飯,嫣然一家三口。

一開始,華氏就是為了報恩才說要侍候吳正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華氏對吳正德有了更深的瞭解,覺得他是一個善良正直之人,就向他敞開了心扉,說出了自已的底細。

原來,華氏是開封府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名字叫華梅娘,父親只有她一個女兒,對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嫁到門當戶對的家庭,可她卻與一個名叫李海的窮書生私定了終身,不久就懷孕了。

她父親知道她懷孕之後,對她又打又罵,逼問她那個書生是誰,她不說,父親就把關進房裡不讓出來,他就再沒有過那個書生。

眼看馬上要生產了,她怕父親對她肚裡的孩子不利,就想辦法逃了出來。

她走了幾天幾夜就來到了這裡,那天夜裡天降大雨,電閃雷鳴,她感覺肚子劇烈的疼痛,意識到自已要生了,就敲響了吳正德的家門。

華氏最後說道:“您是一個好人,救了我們母子的命,您要是不嫌棄,我願意做您的妻子。”

吳正德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很是同情華氏,說道:“這怎麼可以,孩子的父親肯定會找你的。”

華氏說道:“已經不可能了。”

吳正德說道:“你可以住在我家裡,咱們以兄妹相稱,讓孩子叫我舅舅,倘若以後孩子的父親找來,你們一家也可以團聚。”

華氏一聽非常感動,從此之後就和吳正德兄妹相稱,給孩子取名叫李安良,孩子叫吳正德舅舅。

吳正德把這母子倆當親人一樣看待,對他們很是愛護,這李安良從小就乖巧懂事,知道心疼大人,吳正德和華氏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生活再苦也不覺得苦了。

李安良三歲的時候,吳正德就送他到附近的學堂讀書,這孩子腦子聰明,又勤奮好學,十五歲就中了秀才。

李安良已經長成了一個大小夥子,他見舅舅辛苦,白天就幫助吳正德去地裡幹活,晚上在家裡讀書習字。

母子倆在吳家一住就是十幾年,這麼多年來,也有人給吳正德說媒,可人家女方一聽說他家有一個異性的妹妹,還有一個孩子都不願意了,所以吳正德一直沒有娶妻。

華氏也曾悄悄地去開封府打聽李海的下落,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華氏也就死心了,她想到自已和兒子耽誤了吳正德,心裡就感到很愧疚,三番五次要求和吳正德結為夫妻,可吳正德一直沒有同意,依然以兄妹相稱。

這年春天,李安良進京趕考,途中住店的時候,身上的銀錢被偷,身上沒有了盤纏,只能一邊要飯一邊行路,晚上在外面找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睡覺。

這天,李安良走到一個大山腳下,天已經黑了,又下起了大雨,他就躲進了附近的一個破廟裡,想在此睡一晚上,明天繼續趕路。

睡到半夜的時候,突然聽到廟後面的柴房中有聲響,李安良知道這荒山野嶺的老鼠比較多,也就沒有在意,繼續睡覺,可過來一會兒,卻傳來嬰兒的啼哭聲。

這荒郊野外的破廟之中,怎麼會有嬰兒的啼哭?李安良很是疑惑,就從破廟的窗子往外看,這一看不打緊,他渾身汗毛都豎立起來了。

他看到一個女子在吸食一隻老鼠的精血,那女子臉色發青,嘴唇發紫,一看就不是人,旁邊的地上還有一個哭泣的小嬰兒。

李安良大氣也不敢出,他一步一步往後退,想要悄悄溜走,正在這時,那個女子一轉頭居然看見了他,嚇得他站在那裡石化了一樣,一動也不敢動。

只見那個女子的臉變成了正常人的顏色,而且容貌俊俏,她走到李安良身邊說道:“在這荒郊野外能與公子相見,也算是緣分啊!”

李安良已經看到了這個女子吸食老鼠精血,判定她根本不是人,心中就很驚恐,但表面上還裝作沒事人似的,說道:“是有緣分,我還有事,我先走了。”

誰知他一轉身,那女子居然又擋在了他面前,說道:“既然有緣,公子又為何急著離開?”

李安良說道:“我有急事需要趕路。”

那女子說道:“三更半夜的,公子就留下來與我共度良宵吧,明日趕路也不遲。”說著就伸手去拉李安良,李安良感覺有一股寒意傳遍全身。

他想起舅舅說過,如果遇到不乾淨的東西,就朝她臉上吐口痰,便可以脫身,正當那個女子要靠近他的時候,他就一口痰吐在了她的臉上。

那女子慘叫一聲就跪在了李安良身邊,哭著說道:“公子饒命,我原本是開封府一個大戶人家的通房丫頭,我叫雪蓮,我懷了老爺的孩子後,小妾王氏就懷恨在心,她和她那姦夫一起把我掐暈扔到了這荒山野嶺之上,我用僅存的最後一點氣息生下了這個男嬰。”

女子說著就抱起地上啼哭的嬰兒,她又接著說道:“為了孩子,我沒有去投胎,而是吸食老鼠精血防止魂飛魄散。

如今我遇到了公子,只求公子收留我的孩子,我才能放心地去投胎做人。”說完慟哭不止。

李安良也是一個心善之人,看著女子懷中的小嬰兒也不忍心不管,說道:“既然這樣,你就把孩子給我,你趕緊去投胎吧!”

那女子跪下千恩萬謝,又從懷裡掏出一塊玉佩說道:“把這個留給孩子做個紀念。”

李安良接過孩子,那女子再次磕頭感謝,說道:“你的大恩大德我會記在心裡的。”說完就消失不見了。李安良也沒有了睡意,看著懷中的小嬰兒,也就一個多月大,此時睡得很安靜。

李安良想到自已還要進京趕考,帶著個嬰兒怎麼成?再三權衡之後,他決定放棄今年的考試,把嬰兒抱回家去。

他抱著嬰兒,一路風餐露宿,終於趕回了家中,吳正德和華氏見李安良抱著個嬰兒回來,很是震驚,就問他原因。

李安良就把自已在廟裡遇到那個女子的事情說了,二人聽了感覺不可思議。

華氏說道:“真是太可憐了。”她又想到自已的遭遇,就忍不住流下眼淚。

李安良拿出女子交給他的玉佩,說道:“這是那女子留給孩子的玉佩,娘先收起來,等孩子長大了再給他。”

華氏是大家閨秀出身,她一看這個玉佩的材質就知道價格不菲,再仔細看時,就驚得張大了嘴巴,這塊玉佩上刻的字不就是自已父親的名字嗎?

難道那個慘死的女子就是她家的丫頭,她就是父親的通房丫鬟?這也太巧合了吧!

李安良看著母親震驚的表情,就問她是否認識這塊玉佩?華氏想,兒子已經成人了,就把自已的往事告訴了他,說道:“如果我猜得沒錯,這塊玉佩就是你外公的。”

李安良一聽覺得不敢相信,這麼說,這個孩子就是母親的弟弟,也就是自已的舅舅了。

華氏抱著這個男嬰,心中莫名生起一股暖流,她想,不管這個孩子是不是父親的,她都要養著,即便是父親的,她也不能送回去,因為小妾王氏是不會放過孩子的。

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華氏就叫兒子李安良去開封府打聽他父親的情況,李安良經過多方打聽,最終打聽到了華員外是有一個叫雪蓮的通房丫頭,在兩個月前就失蹤了,失蹤的時候有孕在身,馬上就要臨盆了。

他回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母親華氏,華氏從那塊玉佩和打探到的訊息判斷出,這個嬰兒百分之百是自已父親的骨血,也就是她同父異母的弟弟,華氏就給孩子取名華家寶。

第二年,李安良又去京城趕考,這次一路上都很順利,在開考的前兩天就趕到了京城。

夜裡,他正在熟睡,雪蓮就來到他的床前,說道:“公子是個好人,今年必定會高中的。”

李安良被驚醒,想想雪蓮在夢中說的話感覺很奇怪,他也沒有當回事,到了考試日期,他正常去參加考試,感覺今年的試題非常容易,不到半個時辰就做完交卷了。

到了揭榜日期,李安良果真中了頭名狀元,皇帝親自點名他在京城任職,上任之前他騎著高頭大馬回到了登封縣的家中。

回到家中時,他看見自已的母親華氏正抱住小家寶哭泣,吳正德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李安良趕緊問母親是怎麼回事,華氏就告訴他,他外公出事了。

原來,華氏一直想讓家寶認祖歸宗,前幾天他去開封府打探父親的情況,聽說父親殺人了,已經被押入死牢,她想到家寶這麼小就要失去父親,就非常的傷心.

她以前恨過父親,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恨早就就沒有了,畢竟是父女一場,想到父親馬上就要被處死,就忍不住哭泣。

李安良如今是新科狀元,他決定去見見外公,華氏聽了他的話,也就同意了,讓他拿著那塊玉佩去見父親。

李安良來到開封府,見到了知府大人,知府大人聽說他是今年的新科狀元,對他很是愛慕,好茶好飯招待。

李安良想,自已的身世說來話長,也就沒有細說,只說自已是華員外的一個遠房親戚,他問華員外到底犯了什麼罪,那知府就給他說了。

說華員外殺死了自已的通房丫頭,如今那個丫頭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丫頭的家人就把華員外告了。

李安良趕緊問那個丫頭叫什麼名字,知府說叫雪蓮,他心中咯噔一下,雪蓮不就是家寶死去的母親嗎?那雪蓮說,她是被那些小妾王氏和她的姦夫害死的,肯定是王氏要加害華員外。

事不宜遲,李安良說想見一見華員外,知府大人就親自帶著他去了,華員外見到一個年輕人來看自已,就問他是誰,李子良就掏出了那塊玉佩給他。

華員外一看玉佩,就痛哭流涕,這塊玉佩正是他送給雪蓮的那塊,他看著李安良問道:“這塊玉佩怎麼會在你的手裡?你到底是誰?是不是你害死了雪蓮?”

李安良見他這麼問,不得不說出了自已的身世,華員外看著這個英俊的年輕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他居然是自已女兒梅孃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外孫,想到當年他對女兒的打罵,以及女兒離家出走的事情,他就後悔不已。

華員外也不顧得問玉佩的來歷了,說道:“你母親現在在哪裡?我想見她一面。”李安良就說,母親在登封縣。

站在一旁的知縣大人聽了二人的對話,心中也是又驚又喜,原來這個知府大人就是當年的窮書生李海,黃員外嫌棄他窮,就不讓他與華梅娘來往,他就悄悄離開了開封府。

離開之後,他更加努力學習,他想功成名就之後再去華家迎娶梅娘,沒想到他回來的時候,華氏已經不知去向,他悲痛欲絕,發誓今生今世不再娶妻。

黃員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他看看知府李海,又看看李安良,說道:“他就是你的父親。”

這時的李海已經是泣不成聲,上去拉住李安良的手說道:“兒啊,是爹爹對不住你,讓你們娘倆受苦了。”

李安良今天是來看外公的,沒想到知府大人竟然是自已的父親,這讓他有點接受不了。

李海把李安良帶到內室,給他講述了他和華梅娘之間的愛情故事,李安良也說了這十幾年來他母子二人的生活狀況,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李安良又把他進京趕考遇到雪蓮鬼魂,以及把雪蓮的孩子抱回家養的事情給李海說了,李海感到很震驚,說道:“原來那雪蓮並不是華員外所害,而是那小妾所為。”

於是他就命人把華家的小妾王氏和她的姦夫抓來審問,二人經不住嚴刑拷打,很快就招了,他們怕雪蓮母子以後得到華家的家產,所以就殺死了雪蓮。

本來二人並沒有想嫁禍華員外,後來華員外發現了二人的姦情,二人就找到雪蓮的哥嫂,說雪蓮是華員外害死的,他們想只要華員外死了,華家的家產就是他們的了,而且還可以做長久夫妻。

如今案子真相大白,李海就釋放了華員外,他想到自已當年棒打鴛鴦,心中就非常愧疚,跪在李海父子面前懺悔,懇求他們原諒。

李海對華員外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不過如今他也和兒子相認了,就放下了之前的仇恨,不管怎麼說,這華員外是梅孃的父親,他趕緊扶他起來,說道:“事情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提了。”華員外則是一臉愧疚。

李海這些年一直沒有忘記梅娘,如今知道了她的下落,就想快點見到她,於是就叫來三輛馬車,他,李安良和華員外一起趕到登封縣,來到吳正德的家中。

李海見到自已日思夜想的人兒,不由地抱住痛哭,華員外也給女兒道了歉,得到了梅孃的諒解。

梅娘拉著華天寶來到父親跟前說道:“天寶,這是爹爹,快叫爹爹。”天寶才一歲,看著華員外奶聲奶氣地叫了聲爹爹,華員外抱住兒子是老淚縱橫。

吳正德為他們一家人團聚感到高興,雖然他和華氏不是親兄妹,但勝似親兄妹,想到朝夕相處的母子兩個就要走了,心中還是有很多不捨的,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吳正德是他們一家的大恩人,沒有他就沒有他們一家今日的團聚,所以李海和華員外對他都十分感激。

華員外當場就認了吳正德為義子,帶他來到開封府的家中居住,把家裡一半的產業給了吳正德,並教他做買賣。

李海做媒,把知縣大人的女兒嫁給了吳正德做妻子,成婚之後,夫妻恩愛有加,一年後生下一個兒子,後來他們的孩子也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做了很多善事。

李海和華梅娘在開封府舉辦了隆重的婚禮,成婚後,夫妻二人又生下一兒一女,後來李海官升二品,和兒子李安良同朝為官。

各位看官:吳正德是一個大善人,救了華氏母子,華氏要嫁給他,但他沒有同意,他的善行成全了李海和華氏這對苦命鴛鴦,也成全了他自已,有人會說,吳正德幸運,其實並不是他幸運,而是因為他的善良,才讓他擁有了後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