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章 你跟我裝啥呢?

張武吃過飯,也就回房間了,正如張武所說,別人確實幫不上什麼忙。

因為就連他自已都不知道拿什麼出來,不是沒有貨,是太多了,不知道怎麼選擇,肯定不能全拿出來。

於是張武就在書房靜靜地坐著。

張武不知道的是,他爹孃還在遠處看著他的房間,看著亮起的燈火。

心裡五味雜陳,想要去做點什麼,還不知道怎麼做,又怕打擾到張武的思路。

什麼都不做,還不踏實,不知道張武能不能在明天拿出東西來。擔心讓他們是真的睡不著。假裝回房睡覺,只是怕張武反過來擔心他們。

張武這邊心裡有了想法,研究實物是做不到了,畢竟時間不夠,再說他也出不去。那就只能寫點東西了。

拿起筆來,在一個小冊子上奮筆疾書,寫下四個大字——“張武兵法”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洋洋灑灑寫下幾萬字,寫完後天微微亮起,可把張武困完了。趕緊躺下就睡。

不知道什麼時候,好像睡了很久,又好像剛躺下就被叫醒了。

“張武,時辰到了,陛下宣你進宮。”這次都不是公公了,只是來了兩個護衛。這就看出犯人和功臣的區別了。

張武只是洗了把臉,精神了一下,就被帶進宮了,連早飯都沒來得及吃。

還是小朝會御書房。張武被帶到後,這次沒有下跪,只是作揖行禮:“罪臣張武見過陛下。”

宋啟賢也沒在意這些,看著張武空著兩個爪子就來了。只是問道:“你研究的東西呢?”

張武不慌不忙的從袖子裡拿出昨夜寫的“張武兵法”

李公公上前用雙手捧著兵書,然後小跑到皇帝側面,雙手奉上。

宋啟賢拿起兵書,看著張武兵法四個大字,就有點驚訝了,這個年紀好像才剛剛20的年輕人,還會兵法?

同時心裡有點失望,還有點怒火,顯然並不覺得這本張武兵法可以救張武的命。

皇帝雖然不是兵法大家,但是也略懂一二的。張武的年紀,最多也就是紙上談兵罷了。連死人恐怕都沒過,能寫出什麼好東西。

宋啟賢還是想讓張武拿出上次水泥一樣的東西,由於是張武救命用的,他覺得張武只會拿出更好的東西,所以還是很期待的。

張武也看到了皇帝的表情,大概也猜到了在想什麼。不過還是胸有成竹。

這可是老祖宗的瑰寶啊,你們懂個屁,裡面的東西最少領先這個世界理念100年都不止。

張武昨天寫完,都要拜上三拜才敢躺下睡覺的。

果然,在宋啟賢看到第三篇的時候,就深深的入迷了,完全的沉浸其中。把在場的眾人都忽略了。

下面的大臣也不敢打擾皇帝啊,就只能好奇,到底是什麼內容,讓皇帝陛下如此失態。

大概過了一刻鐘,宋啟賢看了能有三分之一,然後閉眼回味,睜開雙眼的時候,點點頭心裡想道:“好書,此書堪稱兵法至極,讓人不禁感慨,原來兵法還可以如此應用。”

然後把書對著距離他最近的官員揚了揚,那個官員趕緊跑過去接過書籍,隨之翻閱起來。

這個人張武認識,就是上次行賞的時候,和他一起坐著的那個人,回家以後張武問過張汴。

張汴的回答令張武也是有點吃驚,這個人叫趙坤,算是大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柄滔天,目前官職禮部尚書兼御林軍統領兼一品大學士,本來上一任戶部尚書皇帝也是想讓他做的,他自已拒絕了,理由閒話太多,而且自已也忙不過來,你聽聽這說的是人話?

並且此人能文能武,不要被臃腫的身材迷惑了,是一頂一的高手,而且還極其有錢,富可敵國這個說法也不是特別誇張。還告訴張武對此人敬而遠之,但是也不可與之為敵。

張武一下就明白了,大宋翻版和珅?

宋啟賢看向張武,面無表情,此時完全看不出他對那本書的評價到底如何。

張武心想:你跟我在這裝尼M呢,先賢的瑰寶你能看懂就不錯了,還在這裝?怎麼,是不想承認這本書的好?然後不想給自已抵罪?

宋啟賢問道:“張武,據我所知,你從小對兵法並不感興趣,也從來沒有接觸過,你是怎麼寫出來的?”

張武來的時候已經想好怎麼回答了,就知道還會有後續。

“回陛下,臣只是對打打殺殺不感興趣,沒有興趣並不代表臣沒有看過兵書,作為兵部侍郎之子,對兵法多少有點了解的,然後就逐漸有了自已的理解,當然是否是紙上談兵,臣也不太清楚,希望能讓陛下滿意,”張武不卑不亢的回答道。

聽著好像哪裡不對,又好像合情合理,兵部侍郎之子會點兵法腫麼了?

下面的大臣沒看到兵書覺得合理,宋啟賢卻不是這麼想的,寫出如此兵書之人,這叫會點?那兵部尚書還有那些大將軍可以都告老還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