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章 五穀之麥

神農推廣完稻、黍、稷,後感覺還不能讓人族肚子能飽腹,又培育出了另一種穀物-麥。

麥是一種一年生或越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稈筆直挺立,成簇生長,有 6-7 個節,高度一般在 60-100 厘米之間,直徑大約 5-7 毫米。葉鞘寬鬆地包裹著莖杆,下部的葉鞘比上部的長,但都短於節間。葉舌呈膜質,長度約 1 毫米。葉片形狀為長披針形。

麥穗狀的花序直立生長,長度在 5-10 厘米左右(不包括芒),寬度為 1-1.5 厘米。小穗包含了3-9朵小花,其中上部的小花通常不發育。穎片呈卵圓形,長6-8毫米,主脈在背面的上部具有脊,在頂端延伸出一條長約1毫米的齒,側脈的背脊和頂齒都不太明顯。外稃呈長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頂端可能有芒也可能沒有芒。內稃與外稃幾乎等長。

土層深厚且結構良好的土地具有較深的耕層,這有助於蓄水保肥,並促進根系的生長和發育。土壤結構由固體部分(包括有機和無機物質)以及液體和氣體組成,它們之間的比例對土壤中的水分、空氣、溫度和養分狀況有著緊密的關聯。如,沙質土和重黏土由於其結構不佳,往往難以實現高產。

冬季種植適宜的日平均溫度範圍如下:冬性品種為 16-18℃,半冬性品種為 14-16℃,春性品種為 12-14℃。然而,溫度的高低會受到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來說,緯度越高或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因此可以提前進行播種。此外,小麥屬於長日照作物,需要每天接受 8 至 12 小時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長,如果日照時間不足,則無法順利透過光照階段,導致無法抽穗結實。值得注意的是,小麥的光照階段在春化階段之後。

在冬麥區,常見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或者兩年三熟。而春小麥的生長期相對較短,通常只有 80-120 天左右,所以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熟。這些因素對於農民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小麥品種以及合理安排種植時間都具有重要意義。

小麥的根系非常複雜且重要,它主要由兩種不同型別的根構成:種子根(也稱為胚根或初生根)以及節根(包括次生根和不定根)。這種根系結構使得小麥具有強大的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從而適應各種環境條件。

當小麥種子萌動發芽時,其胚根鞘會突破皮層,伸長至約 1 毫米左右。此時,主胚根便從胚根鞘中伸展而出。緊接著,在胚軸的基部會陸續長出第一對和第二對側生根,有時甚至還會出現第三對側生根。這些側生胚根首先會橫向生長,並與垂直線形成約 60°的夾角。隨著它們的生長,長度可達 5-30 厘米,但隨後會向下生長。當第一片真葉被抽出後,這種根的生長就會停止。因為這些根是由胚內直接分化而來,所以它們也被稱為胚根、種子根或初生根。通常情況下,小麥的初生根數量為 3-5 條,但有些品種可能多達 7 條。在小麥生長的初期階段,它主要依靠種子中的胚乳提供養分。初生的種子根較為粗壯且柔軟,上下直徑相對一致。當生長到 10-15 厘米時,會開始產生一級分枝根。在後續的生長過程中,從一級分枝根上可以繼續長出二級分枝根,依此類推,最多可以長出四級分枝根。

小麥在形成分櫱節和開始發生分櫱時,在適宜的條件下莖節上又可以長出根來,這些根稱之為次生根,因其從莖節上發生,又稱之為節根或次生不定根。次生根比種子根稍粗,開始不分枝,幾乎全部被有根毛,隨著根的生長,除近頂端外,根毛消失,根直徑由粗變細,併發生多級分枝根。

根系生長最適溫度在十六到二十攝氏度之間,如果低於三攝氏度或者高於三十攝氏度都會受到抑制。適合小麥根系生長發育的土壤需要含有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五的相對持水量。如果相對持水量低於六十,那麼根系的代謝功能就會減弱,導致根系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當持水量小於四十時,根細胞的質壁會分離,生長也將停止,根毛會脫落,甚至可能枯死。然而,如果持水量超過八十,則會因為供氧不足,使得根系從有氧呼吸轉向無氧呼吸,從而過度消耗養分並影響生長,這通常會引發漬害僵苗現象。

小麥根系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其中存在著兩個明顯的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冬前分櫱期,此時次生根大多從主莖的分櫱處生長出來;而第二個高峰期則位於春季拔節期,這個階段是小麥一生中髮根力最為旺盛的時刻,新根會以驚人的速度成倍增長,特別是分櫱次生根的增長率更是居高不下。值得注意的是,根系總幹物質的40-50%都是在這個時期積累起來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拔節之後次生根的增長率開始顯著下降,根系的生長也逐漸減緩,通常會一直持續到抽穗的時候。儘管如此,根系的功能卻可以延續到成熟期,繼續發揮作用。

此外,小麥根系的分佈範圍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主要集中在0-40厘米的土層中。具體來說,0-20厘米範圍內的根系佔據了70-80%的比例,20-40厘米的區域則佔比約為10-15%,而40厘米以下的部分僅佔10-15%左右。這種分佈情況表明,小麥的根系主要紮根於淺層土壤,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延伸到較深的土層中,以獲取更多的養分和水分資源。這樣的根系分佈模式有助於確保小麥能夠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並保持穩定的生長態勢。

耕作整地可以讓耕層變得鬆軟,土地破碎平坦,溼度和乾燥度都恰到好處,這樣有利於小麥種子發芽,長出健康強壯的麥苗,確保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能夠和諧地生長。因此,這是打造高產量土壤環境的關鍵步驟之一。

只要能按時播種,平整的田面就方便挖掘洞穴或者開溝點播,可以更好地執行種植標準,避免因為粗糙耕種導致的深埋種子、叢生種子和裸露種子等問題,從而實現出苗整齊、均勻且強壯的目標。

需要進行深淺輪耕,以充分利用土壤來蓄水。深耕能夠打破底層,增強土壤的透水性,增加蓄水量,並促使作物根系向下紮根,擴大其吸收範圍,從而提高水肥的利用率。然而,深耕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時機來決定。通常情況下,如果在整地較早、降水量較多且墒情充足的年份,可以選擇深耕,深度約為 22-25 厘米,耕後緊接著進行耙實和平整處理。如果耕後少雨乾旱,可能會因為土壤不堅實而導致嚴重失墒。實踐表明,對於旱地小麥來說,在 3-4 年的時間內,遇到墒情良好的年份進行一次深耕,之後再進行 2-3 年的淺耕,不僅能夠實現深耕改良土壤的目標,還能增加土壤沉澱和保持水分的機會,這是旱地小麥增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危害小麥的病害有很多,如:小麥條鏽病,它會導致葉片出現黃色條紋狀鏽斑;葉鏽病則會讓葉片佈滿褐色或黑色的鏽斑;稈鏽病會使莖杆生鏽,影響植株生長和產量。此外還有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黃矮病、紅矮病、全蝕病、赤黴病、葉斑病等等,這些病害都會對小麥的生長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而蟲害也同樣不容忽視,如小麥蚜蟲,它們吸食麥粒中的汁液,導致麥粒減產甚至死亡;麥種蠅會侵害麥粒,降低其品質和發芽率;吸漿蟲則專門吸取麥粒內的漿液,使其變成空殼;紅蜘蛛、葉蟬、蠐螬、金針蟲、螻蛄、麥葉蜂、麥稈蠅等害蟲,也會給小麥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神農把自已的所有耕種知識都無私的傳授給人族,需要密切關注小麥的生長情況,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防治病蟲害,以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和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