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派往緬北的臥底偵查員發回情報,位於緬北實皆省一詐騙集團盯上了“巴以衝突”,把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工作的國人作為詐騙目標,在盜取他們的微訊號等後實施精準詐騙。
現今電信網路詐騙手段層出不窮,有冒充老闆、冒充朋友、冒充老師、冒充孩子……竟還有冒充老公以在“巴以衝突”中受傷來詐騙。
“那就是我的丈夫,聲音都一模一樣!”
10月19日,江蘇省海安市公安局濱海新區派出所接到銀行報警,稱有一女士要給騙子匯款。
原來,詐騙分子冒充蔡女士在以色列打工的老公,在社交平臺上與其聊天。以假亂真的頭像、暱稱、動情的敘事口吻,讓蔡女士昏了頭腦,竟未與丈夫本人核實就急匆匆跑到銀行匯款。
“丈夫”稱自己在以色列遭受戰亂,急需用錢療傷,讓蔡女士立即透過銀行匯款49000元。
銀行櫃員發現異常後對其進行勸阻,但蔡女士固執己見。情急之下,銀行工作人員撥打了110。
民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瞭解情況後當面讓其撥通丈夫電話,正在以色列的丈夫稱自己並未受傷,也沒要求匯款,蔡女士這才清醒過來。
民警調查發現,騙子盜用了蔡女士丈夫的社交賬號頭像和暱稱,並模仿其說話的口吻,稱自己在以色列戰亂中受傷,要蔡女士立刻透過銀行匯款49000元到指定賬戶。
後民警還在蔡女士的QQ中發現詐騙團伙,騙子們精心佈局圈套,冒充以色列軍方、聯合國、蔡女士丈夫等各個角色,讓蔡女士信以為真。
民警對其進行反詐宣傳,逐一講解詐騙分子團伙作案的伎倆和慣用的套路,經過民警細緻耐心的講解,蔡女士熟悉了常見的詐騙手段,並感謝民警和銀行人員挽回了其損失。
此前,江蘇省泰州市的陳先生也被詐騙犯罪分子以“巴以衝突”來騙走了18萬元。
陳先生的兒子在以色列打工,“巴以衝突”發生後,陳先生心理非常緊張,時時高度關注“巴以”事態的發展,主要是擔心兒子的人身安全。
“巴以”事態開始時,陳先生經常打兒子得微信影片進行通話,通話多了,發現兒子有點不耐煩,所以就把思念和擔心壓在心底,期望兒子平安無事。
突然有一天晚上,兒子主動打來影片電話,影片中兒子稱自己在以色列戰亂中受重傷,急需用錢動手術治療,讓父親立即透過銀行匯款18萬元。
在影片中,陳先生看到自己的兒子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手腳多處受傷被包紮著,聲音也是從兒子的嘴中說出來的。於是就趕緊開啟手機銀行匯款了26萬元。
第二天一早,陳先生打電話問兒子,兒子說沒受傷,昨天晚上也沒給過影片電話父親,陳先生才知道被騙,趕緊報警。
陳先生之所以會被騙,原來是詐騙團伙先盜取了其兒子的微訊號,再從其兒子的微信中對相關資料和資訊進行分析,利用AI技術進行變臉和變聲,把以色列醫院和病床也納入了影片背景,從而實施“精準”詐騙的。
警方釋出預警:AI換臉詐騙是詐騙犯罪分子利用AI技術換臉,再透過影片方式騙取受害人的信任來實施詐騙;聲音合成詐騙是詐騙犯罪分子透過提取某人的聲音,獲取聲音素材後進行聲音合成,從而透過偽造的聲音騙取受害人信任來實施詐騙;轉發微信語音詐騙是詐騙犯罪分子在盜取微訊號後,透過提取之前的微信語音檔案或安裝非法外掛,實現微信語音轉發,進而騙取錢款。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近期,不少詐騙分子“緊跟時事”,扮演軍人、受害人家屬等角色,用以色列戰亂等理由要求群眾匯款,廣大群眾千萬不能相信、不能輕易轉賬,一定要核實情況,有疑慮可以向民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