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章 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發展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時間:漢武帝時期

2.提出者:董仲舒

3.背景:

1) 漢初,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導致思想領域混亂2) 封建大一統局面受到挑戰3) 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

4.主要內容

1)君權神授;2) 天人合一:3)天人感應:4)三綱五常

5.作用: 有利於加強皇權,維護君主專制制度,但道德層面的束縛無法真正制約皇權。

6.教育

官方興辦太學,將儒家五經定為官方教科書,任命儒學家為五經博士,規定太學生必須是五經博士的弟子,太學畢業可以直接被朝廷授予官職,首次實現了讀書和做官的有機結合。

地方組建地方教育系統,教授儒家經典。

7.影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傳統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二、宋明理學

1.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使許多士大夫轉而追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由。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思想興盛。

③唐朝統治者實行“三教並行”(尊道、禮佛、崇儒)政策,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④唐宋時期,儒學家展開抨擊佛道,復興儒學的運動。

⑤宋代統治者要求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

2.理學定義: 以佛道思想重新解釋儒家義理

(1)程朱理學

1“二程”(程顥、程頤)

1) 世界觀:宇宙萬物的本源=天理=倫理道德

2) 認識論: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惡,非明辨科學之真偽)

2.朱熹

1) 世界觀:宇宙萬物的本源=天理=三綱五常=人性(“存天理而滅人慾”)

2) 認識論:格物致知(天理、人倫、聖言、世故)

3.程朱理學的核心:三綱五常

4.影響:將儒學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南宋以後成為官方哲學。

(2)陸王心學

1.陸九淵:心即理也

2王陽明

1)“致良知”:透過加強道德教育,祛除人慾,恢復良知(陽明心學的人慾更多指向非正當慾望,與朱熹的“存天理而滅人慾”有所區別)。

2) 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行為

(3)評價

宋明理學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制約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導致了中國社會難以發展向前,是皇權加強的產物。

三、明清儒學

1.背景

1)政治: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2) 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嚴重製約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 思想: 宋明理學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受“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

2代表人物

(1) 李贊:強調正當慾望的合理性。

評價;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時代特徵

(2)黃宗羲:

1. 天下為主君為客(人民主權):

2. 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

3. 工商皆本

評價:沒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論,沒有付諸實踐;

為後世的反專制的重要性.(3) 顧炎武: 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具有樸素的民族主義精神,但

其民族主義範圍較為狹隘,僅為漢民族主義。)

(4) 王夫之: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物質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評價: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精神

4.評價

明清儒學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時代特徵和人們的訴求,具有反對專制統治和封建思想的色彩,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的先進性。但明清儒學嚴重違背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根本無法被地主階級所採納,但為後世的反專制鬥爭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