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章 李亨:父皇再不退位,大唐就沒了!

受到朱三太子的鼓舞,又有好幾位太子站起來要吐槽,張三李四很想阻止,但卻無能為力,只能聽之任之。好在,還可以出工不出力,讓他們自娛自樂吧!

李亨:我叫李亨,我的父皇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我做了十八年太子,我父皇將一個破碎的江山交給我!

李隆基:朕沒交,你那是篡位。

陳玄禮:太子再不登基,大唐就被皇上給“作”沒了!

李享:我是公元711年景雲二年九月初三,出生於皇太子李隆基東宮的別殿中的,我出生前險些在母腹中被扼殺。

我出生前一年的七月二十號,平王李隆基被冊封為皇太子啦,那時父皇才 26 歲哦。一開始,太平公主覺得李隆基年紀小,還是自已的晚輩,沒啥威脅,就沒把他當回事兒。

但是呢,李隆基當上皇太子後,太平公主驚訝地發現他不僅英明神武、果斷勇敢,還很聰明、有很多計謀,而且他身邊還有一群有政治遠見、多才多藝的英雄豪傑呢!所以啊,每當睿宗要決定軍國大事的時候,總會問宰相:“和三郎商量過了嗎?”

一個小屁孩居然能和自已一樣參與討論政事,這可讓太平公主又嫉妒又害怕,她可接受不了。所以呢,她就想找個平庸、好控制的人來代替李隆基當太子。於是她就叫人到處亂說,說“太子不正常,不應該立他”,想讓皇太子李隆基和宋王李成器互相仇視,再進一步動搖李隆基的太子地位。結果呢,這事兒鬧得可大了,城裡到處都在討論呢!

這可讓太子李隆基心裡很不踏實,他擔心自已的孩子也會有危險。於是他就找自已的親信張說幫忙,想弄點墮胎藥。可誰知,李隆基在煮藥的時候竟然做了個夢,夢裡有神進了鍋。這個夢把李隆基驚得不行,他趕忙把這個夢講給了張說。

張說:這是天命,不用擔心。

李隆基:實際上,這是我不忍心殺死自已的孩子,所以才有這個夢。

李亨:我爹李隆基,那可是英明神武、多才多藝的皇帝。我娘楊氏,那是出身名門,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

不過,我小時候的日子可不太消停,我的嫡母王皇后一直沒孩子,我就被送到了她那裡。

好在我的養母對我那是真好,比親孃還親,讓我感覺可溫暖了。

可誰知道,開元十二年(公元 724 年)七月,我那可憐的養母被武惠妃誣陷,我爹就把她給廢了,還打入了冷宮。養母死得可冤了,後來我就回到了親孃楊氏身邊。

這是我第一次和生母相聚,我感慨萬千,百感交集。這次的相聚讓我更加珍惜和生母的時光。

在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正月,我被封為忠王。

李秀成:誰提了本王的名號!

李亨:嘿,你知道嗎?在開元二十五年啊,大唐發生了一件超級驚人的大事!我的二哥太子李瑛、五弟李瑤還有八弟李琚,都被廢黜為庶人了,而且沒多久就被害死了。這一切都是武惠妃的陰謀詭計啦!她就想讓自已的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呢!不過呢,她也沒啥好下場,據說被三位皇子的冤魂給嚇死了!哇,是不是很刺激?

李隆基:武惠妃之死,讓朕心痛不已。此後的朕,終日鬱鬱寡歡,心亂如麻。朕不能再單憑個人感情來決定繼承人,必須考慮諸皇子的實際優劣。壽王李瑁年齡尚小,缺乏人生閱歷和政治鬥爭經驗,這使得他成為不適合的太子人選。

經過深思熟慮,朕認為李亨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李亨具備許多超越其他皇子的優點。首先,他已年滿27歲,人生經驗和政治鬥爭能力都相當豐富,足以勝任國家領導的重任。

其次,在太子李瑛死後,他在朕的30個兒子中排名第二,他的長兄因為獵豹襲擊面部受傷,無法與他競爭。因此,立李亨為太子可以避免內部紛爭和兄弟相殘,確保大唐王朝的穩定統治。

再者,李亨仁慈聰明,得到了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和邢鑄等著名文人的指導。

最後,李亨在所有皇子中表現出色,曾經擔任朔方節度大使、單于都護和河北道行軍元帥,領導軍隊打擊侵犯邊境的奚和契丹等民族。

綜上所述,李亨憑藉自已的才能和成就,無疑是朕的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李亨:然而,當得知自已成為太子那一刻,我心中湧起的難以言表的驚喜和興奮並未持續太久便消散無蹤,取而代之的竟是長達十八年的人生苦難與煎熬。自那時起,我坐在太子之位上猶如身臨萬丈深淵般提心吊膽,又似行走於薄冰之上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慎便會萬劫不復。

而更為不幸的是,我竟淪為李林甫和楊國忠二人的主要攻擊物件。他們對我虎視眈眈,處心積慮地想要將我從太子之位上拉下馬來。於是乎,在這漫長的十八年間,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恐懼之中,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無盡的等待與煎熬,彷彿將我困在了一片黑暗的沼澤地裡,讓我苦苦掙扎卻始終無法脫身。

李亨:有很多人說,如果我的父皇早死二十年,他的歷史評價將超過唐太宗,這一點我深有同感,從開元二十年起,我的父皇就一次又一次向著亡國之君的路上狂奔!

其一、誤愛武惠妃,一日殺三子。

本來父皇有王皇后,但是王皇后不能生孩子。然後呢,父皇就信了武惠妃的鬼主意,在鞋底放符咒求子。

這在宮裡可是大忌啊!武惠妃這人真壞,她一邊教王皇后這個昏招,一邊又跑去跟父皇說王皇后想害他。父皇去一看,王皇后鞋底果然有符咒,就把王皇后給廢了。

王皇后沒有一兒半女,父皇當時立的太子是趙麗妃的兒子李瑛,這孩子聰明伶俐的。不過,武惠妃來了之後,李瑛他媽就不受寵了,後來還去世了,他心裡肯定不好受。

李瑛老是跟弟弟李瑤、李琚喝酒聊天,以前他們的媽媽經常聚在一塊兒,這小哥仨關係好得很。

喝高興了,李瑛就跟兄弟們發發牢騷,說父皇對他們的媽媽不公平,還擔心自已的太子之位坐不穩。

李瑛為啥擔心呢?還不是因為父皇太寵武惠妃啦,武惠妃有個兒子叫李瑁,她想讓李瑁取代李瑛當太子呢。

李瑛擔心是應該的,就是不夠小心謹慎。他哪知道,他們高談闊論的時候,武惠妃早就安排了眼線在旁邊,他們說的每一句話,轉眼就傳到父皇耳朵裡了。

父皇本來就對太子有所防備,現在又聽說李瑛到處說自已的壞話,還有謀反的嫌疑,那叫一個氣啊,真想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給廢掉。

這時候宰相張九齡勸起了唐玄宗,還列舉了歷朝歷代君王廢太子的危害,讓父皇一定要慎重啊!

父皇呢,表面上給了張九齡面子,沒廢太子。可沒過多久,張九齡就被貶回家了,接替他的正是李林甫。

李林甫上位後,為了討好武惠妃,極力支援李瑁當太子,還給他出謀劃策。

這天,武惠妃又有動作了,她假傳聖旨,說自已宮裡有賊,讓太子李瑛他們全副武裝過來抓賊。

李瑛深信不疑,穿上鎧甲,領著士兵衝向武惠妃的宮殿,卻不知武惠妃早就向父皇告發他謀反,說李瑛帶兵起事。

父皇派人去查證,果真發現李瑛帶著士兵。歷經多次政變的父皇,對此事絕不怠慢,立刻命人將太子李瑛拿下。

本來這事得好好審審,查明真相,可父皇問李林甫的意見時,李林甫找了個藉口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我可沒權插手。”就把這事撂下了,也沒去查個清楚。

太子李瑛被貶為平民,沒多久武惠妃就想一了百了,又跟父皇說太子他們仨還在計劃謀反呢。父皇一聽,馬上派人把這仨給處死了。

就這樣,為了權力和慾望,父皇一天之內就殺了自已的三個親兒子。這時候的父皇,已經昏了頭了,被權力衝昏頭腦,跟以前那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簡直判若兩人啊!

第二、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

處死太子三人之後,武惠妃因為內心有鬼,一直擔驚受怕,最後在夢中被嚇死。

父皇失去愛妃,十分空虛寂寞。

(李林甫:“聽說壽王李瑁的老婆楊玉環十分水靈漂亮,陛下何不試試呢?”)

本來就空虛的父皇,聽到這個訊息興奮起來,馬上派人去接楊玉環,可憐的李瑁只能將自已老婆梳妝打扮送到驪山與父皇泡溫泉。

泡過幾次溫泉之後,父皇索性決定把楊玉環佔為已有,於是假借給母親竇皇后祈福之名將楊玉環弄去寺廟,後來從寺廟弄到自已宮中成為楊貴妃。

自從擁有楊貴妃後,父皇便沉浸於溫柔鄉之中無法自拔,終日與愛妃相伴嬉鬧,早朝之事早已拋諸腦後。此時此刻,他彷彿找到了人生新的樂趣所在——盡情施展自已那被壓抑已久的藝術才華。

於是乎,朝堂之上再難覓得父皇的身影,取而代之的則是權相李林甫全權代理朝政事務。而這位曾經英明神武、威震天下的父皇,如今卻已深陷聲色犬馬之境難以自拔;他不僅喪失掉應有的自我認知和對局勢把控能力,更是將國家大事視同兒戲般棄之不顧。

此時的他一心追求個人私慾滿足及肉體享受,並佔據著至高無上地位卻毫不作為。如此種種行徑無疑給日後爆發那場驚天動地、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埋下禍根;同時也註定讓曾經輝煌燦爛、盛極一時之大唐王朝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第三、任用奸臣,放權過火。

李林甫這人啊,可真是把唐朝的朝廷班子給禍害慘了。他在位 19 年,好好的賢臣班子就這麼變成了一群不幹事的奸臣。他用人呢,專挑那些不賢的,比他有能力的更是不用,就怕別人超過他。可他父皇還不管,啥都交給他。還有那安祿山,也是李林甫推薦的。他父皇為了防著我這個太子跟他奪權,李林甫一推薦,就給了安祿山重任,讓他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處節度使,這下好了,安祿山成了一方霸主。

然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安祿山竟然還毫不猶豫地拜楊玉環為乾媽,而這位傾國傾城的貴妃更是親自依照胡人的傳統,為安祿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洗三”儀式。當時,父皇就坐在一旁,興致勃勃地觀看著這一切,眼中滿是新奇與愉悅。

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巨大權力的安祿山在李林甫離世後漸漸變得難以掌控。他冷眼旁觀著朝廷的日益衰敗、人心惶惶,同時也對楊國忠等官員的無能感到無比失望。此時此刻,一個大膽的念頭湧上心頭:與其任由這個腐朽的王朝繼續沉淪下去,倒不如索性推翻父皇,自已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

終於,安祿山下定決心,與同樣心懷不軌的史思明聯手發動了那場驚天動地的安史之亂。這場戰亂猶如一陣狂風驟雨,無情地席捲了整個大唐帝國,將其推向了無法挽回的衰落深淵。

自那日殘殺三子開始,我那曾經英明神武的父皇便已徹底沉淪於昏庸之淵。他被舒適奢華的宮廷生活和虛假繁榮的表象所矇蔽雙眼,完全無視國家正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眼看著大唐江山日漸衰落,風雨飄搖,作為太子的我怎能袖手旁觀?

眾人試想一下,如果我不去爭奪皇位,任由這破敗不堪的局面繼續惡化下去,那麼我們偉大的唐朝將會走向何方?百姓們又將遭受怎樣的苦難折磨?而那些忠良之士、有志之士又豈能甘心看著國家淪陷,人民受苦?他們必然會奮起反抗,但若無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引領他們,這場挽救大唐命運的鬥爭恐怕也只是徒勞無功罷了。

因此,面對如此嚴峻形勢,身為太子的我肩負著拯救大唐江山、重振雄風之重任!唯有勇敢地站出來,果斷奪取皇位並施展改革宏願方能給這個瀕臨崩潰邊緣的國家帶來一線生機與希望;也只有透過不懈努力才能讓老百姓重新過上安居樂業幸福美好日子;更要以身作則引領群臣共同奮鬥實現復興大唐輝煌盛世宏偉目標!

所以說“不奪位”並非可選之路因為那樣無異於放棄責任逃避現實;相反“奪位”才是唯一正確選擇,儘管這條路充滿艱辛險阻,但只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定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最後勝利!

唐高祖:支援李亨!+1!

唐太宗:+1!

唐睿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