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6章 驀然回首來時路,風月不曾敗伊人

在回家的路上李程特意還繞道去了一趟風陵渡。

由於時代的變遷這裡已經廢棄,但她留下的傳說卻隨著黃河繼續奔湧向前。

在前世的記憶中,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

這是武俠世界的遺憾。

但在滾滾歷史中它又何曾不是遺憾的代名詞?

黃河九曲到了這裡撞擊華山,彷彿是歷史的修正彷彿是命運的使然。

她猛烈的拐了一個近乎九十度的大彎,此後一路向東,奔流到海不復還。

在這裡甚至一隻雞就可以叫醒三省的群巒。

左手一指是中原的花繁。

右手一指是茫茫晴川。

而在對面則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的潼關。

一路追尋到上古,中原文明在這裡發光。

風陵渡。

她靜靜的看著附近的大荔人、西侯渡人走過舊石器時代薄涼。

也見證著半坡,仰韶文化沐浴新石器的光芒。

更有二里頭,陶寺,點燃了準文明的焰火。

此後,

夏商周秦漢唐,你方唱罷我登場。

馬蹄聲聲,塵土飛揚。

秦晉雖然友好,但也在這裡爭霸多年,只為一統中原的理想。

曹操、馬超來這裡稱雄也就為了那中原的一碗飯香。

東魏由這裡進攻西魏,風雲變幻,月黑風高裡,浴血的爭鬥是一場又一場。

南宋岳飛風陵渡口獨闖山。

所有土匪流寇都屈服於他的正氣凜然。

雖然這一壯舉收穫了一片讚歎,但越過黃河,收復失地卻成了他永遠的遺憾。

而時間走到大明嘉靖年間。

一個鬱郁不得志的青年,在遊歷了三年來到了渡口邊。

他聽雨、觀潮、悟道,一瞬就是三天。

最終水闊雲低,池魚入淵,登上了大明的權利之巔。

他叫張居正再造大明一百年!

歲月走到100多年前的那天。

八國聯軍在即將攻入京城的瞬間。

他們忘記了先祖的遺言。

在慈禧的帶領下光緒帝逃出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金鑾殿。

他們一路過河北、越山西,一路逃到了西安。

眼前的風陵渡,就是他們渡過黃河的起點。

這一次她見證了清朝的倉皇和日薄西山。

一晃幾十年。

來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烽火連連。

最讓人難忘的是在這裡發生的中條山保衛戰。

三萬秦人一如先祖那般,

面對敵寇的囂張氣焰,毅然決然跨過了渡口的波瀾。

苦戰數年,最終讓日寇企圖攻佔關中的計劃打的稀爛!

這一戰捍衛了華夏的脊樑,更見證了華夏兒女保衛黃河,保衛家園的勝利風帆。

轉眼又是幾十年,

如今的風陵渡已然無需再激起水浪斑斑。

但她譜寫的華夏民族滄桑而綿長的歷史,依舊河水奔流在等待著後人評判她在歲月裡的變遷。

雖然母親河中有著許多的渡口,但風陵渡卻永遠是那獨一無二的遇見。

是獨屬於華夏民族的浪漫。

總讓人對她充滿著愛戀!

李程回頭看了看奔流的河水,抬頭目送雲彩的流連。

回想這一路走來。

黃鶴樓上的目極遠眺彷彿就在昨天。

那時的初來乍到,到現在的衣食無憂也就過去了個半年。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浩的詩確實給這個世界開啟了一扇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大門。

從此,那一首首詩詞,一篇篇文章。

也算讓這驚豔了無數歲月的萬里山河迴歸了他們原本的模樣。

而這方世界的青年也應該在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中重新燃燒起了身為華夏兒郎的熱血。

泰山絕頂,華山之巔。

名川大河的風光也總要登臨高處才能一覽全貌。

雖然偶爾會有浮雲遮望眼,但總有煙消雲散時。

戰爭之所的晉省甘地。

江南繁華的蘇杭。

甚至如同他的氣候一直都在煙雨中的贛南。

兩條大江大河,孕育了華夏兒女。

而華夏先民也改變了這方土地。

原本瘴氣遍佈之所變成了玉米之鄉,原來水患叢生之敵方成為了中華糧倉。

對於這片大地。

可能無論再來幾次,都是帶著熱愛與憧憬。

所謂時光荏苒,回首仍憐故鄉。

而此時在李程的家裡,陳琳已經到了多時。

李父、李母的笑容自從陳琳來了之後就沒停過。

他們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從日常的慌亂中就已經可以發現端倪。

只是我們的主角李程卻仍未可知。

他只知道前幾天老父親打了一通很長的電話給他。

在電話裡他一直在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還搞的李程認為老父親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後來打電話給姐姐。

才知道家裡一切都好。

只是他們有些想念這個兒子而已。

讓李程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明明是剛剛才回過家來著。

難道是這幾天的暴雨,把他種下的紅薯都給沖毀了?

多日的艱辛竟然落的個顆粒無收?

想著也不管了,反正都已經快要到家了。

大巴車依舊搖搖晃晃的向著家的方向駛去。

是的,突發奇想的李程特意再次坐了一次大巴車。

這種感覺真是奇妙。

讓他回想起了當初上大學時的那些時光。

大山裡的孩子,要走出大山,總是要經歷很多的磨難。

對於旁人來說可能出了門就是學校。

再遠一點,可能坐個公交也是能到的。

但對於山裡的孩子來說,上個大學的辛苦。

從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

他們拼盡全力在教育條件並不好的地方,廢寢忘食。

經歷十多年的努力才拼的個走出大山的機會。

而有這個機會還是不夠的。

那對家中不堪重負的學雜費。

那讓人不堪忍受的出山之路。

無一不是他們要經歷的磨難。

只是一路走來,幸好自已還是當初的那個充滿著信念的少年。

雖說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但轉念一想,身邊友人依舊,山下風景依舊,而自已心境依然依舊,它怎就不是少年遊?

經過了半天的搖晃李程終於是到了故鄉。

果然,每次走在這小路上,都是一種別樣的感覺。

特別是村口的那棵大柿子樹,今年依舊在身披翠綠的顏色。

甚至比往年還要來的繁盛。

正在納悶為什麼父母沒有來接他之際。

一個翩若驚鴻的女子從一旁走了出來。

她溫婉一笑。

“歡迎回來,我的李先生!”

數月之後,李程和陳琳舉行了婚禮。

他們在煙波江上相遇,在煙雨的江南成婚。

紅色的婚服象徵著生活的紅火。

那繁瑣但意義深刻的禮節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與自信。

而那鳳冠霞帔之下的女子美豔動人,

紅蓋頭之下的眼眸全是如水的溫柔……

此後,他們一起看書、旅遊。

甚至還一同支教。

在高山與大海的見證之下海誓山盟。

在餵馬劈柴中度過了短暫而漫長的一生。

(全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