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章 寫在最後

一個表面平靜而溫柔,看起來人畜無害的美女子。

怎麼總會在腦子裡反覆迴圈著這麼一句話呢?

“我像是一隻神經病”

甚至還用“一隻”來形容。

其實也沒啥毛病,我老是愛說“一隻豬”。

因為有時候我感覺,一隻豬比一頭豬聽起來更可愛。

寫到這裡,突然感覺我好像是對“可愛”這個詞語有點誤解。

那就誤解吧,反正我們每個人的想法,總不能被所有人理解,甚至很多時候自已的想法也不一定能被自已理解。

不能接受自已,也是常見的情況了。

可是我們這一生,不都在努力活成自已想要的樣子,或者說是變成自已理想的樣子的過程嗎?

又何必去在意是否能被別人接受呢?

寫著寫著,又不知道在寫什麼了。

好吧,這就是我,神經病一樣。

稀裡糊塗的寫一堆文字,好像表達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表達。

所以這便成了,我一個自認為是神經病的日常記錄。

只是這份記錄,記錄的不是我自已,只是生活裡一部分幸運的、不幸的朋友們。

故事並非虛構,純屬友人真實經歷,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可是總感覺不美好還挺多的。

所以如果過程和結局是美好的,那就希望你也有這樣的美好。

如果過程和結局都很糟糕,那希望你的生命裡都對這樣的不美好,繞道而行。

希望這本書的每一個讀者,都是幸運兒。

寫在最後:

最後的最後。

可柔沒能如願上岸,後來在她長大的小城裡找了一份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朝九晚五。她常常打卡小城裡不同的咖啡店,她可喜歡喝咖啡和各種奶茶了,生活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滋潤又愉快。

我沒再見過林總。其實呢,我快要忘記他了。因為後來,我的生活很充實也很有趣,關於他的太過短暫的出現,在我的生命裡顯得太過不重要,要是再次想起來,我估計都忘記他叫什麼名字了,他也太不重要了。

後來,我也不太能記起關於那位傻X領導的太多事蹟了,因為後來在我的職業生涯裡遇到了更多優秀的、值得我學習的、有能力的人。而我也一路學習如何成為一位令人尊敬的好領導,那些不夠優秀的,不能讓我吸取精華更進一步的人,也從我的記憶裡被篩選丟掉了。

後來我和月娥依然還是好朋友,她當上了部門主管,在公司終於有了相對穩固的一席之地。我們還是常常相約閒逛、互訴心聲,這樣可以持續存在的美好,真好。和她在一起時,她總能給我拍出許多高質量美照,記錄美好生活便是我們的日常。

後來周晴如願上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小家庭,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和丈夫常年分居兩地,週末和節假日才得以見面,她不喜歡婆婆,所以結婚第一年就沒回老公那邊家裡過年,她說沒辦法喜歡這個人,也不想勉強相處在一起。但她的事業和愛情都如願了,如願了就是美好的,所以未來,也肯定會是美好的吧。

後來許洛不想再繼續考編,覺得這樣艱苦無望又沒有收入的日子真是太難受了,所以就安定呆在書店裡按部就班,抽空尋找緣分與真愛,遇上了以為還不錯的小哥,想來戀愛也是很美好的。

後來陶陶網戀奔現,和一個比她小7歲、身高比她高出一倍的北方男生相戀,事業穩定,現狀安穩。男友常常陪伴她一起去精神病院買藥、做治療、看診,她的身心都恢復了很多,常常出去拍一些很美的外景,用來聯動AI一起創作,作為她的影片網素材,生活事業愛情美好如願地進行著。

後來我沒有把《給原生家庭的一封信》送出去,也沒有對家人說出過任何心聲。因為,都沒有意義了,我不在意了,因為我有了更重要的東西,我放下並與過去和解,放過並接納了無法改變的所有,但不再深陷其中,而是想著我所理想的世界裡,去尋找到了我所期待的美好。

後來我與H君很快結婚了,我們沒有買房子,我們都認為房子可有可無,租房一樣能遮風擋雨住得開心。雖然生活偶爾有點小累,但是我如願擁有了一對龍鳳胎,這可是我一直以來的小小願望,和愛人相守並擁有我的兩個小可愛。H君還是那麼好,那麼溫暖那麼愛我,這就是一直期待的幸福生活的模樣,並且我們會一直幸福下去,我也會傾盡所有溫柔,去回饋他的溫暖與愛。

想來,感覺這樣的結局很美好,好像不存在什麼好與不好,畢竟不是每一個人想要的結果和完滿都一樣。

而許多故事,根本沒有結局,更別說期望的完滿結局。

真實的結局也許和想象的並不一樣,也許更糟糕也可能更美好,但所有不說結局的故事,都至少可以保留美好的一萬種可能。

我們的人生總在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

當某一天你站在人生岔路口時,選擇了其中一條路並奮不顧身走下去,可當你走在自已所選擇的這條路上遇見荊棘叢生、一路坎坷之時,你大概會想“如果當時選擇另一條路就好了”。

可是,那條沒有被你選擇的路,難道就一定會佈滿鮮花、道路平坦嗎?

最後的最後,沒有了,其他的故事沒有結局,我也不太關心故事的結局。

因為不是每一個故事都能有結局,甚至到最後,故事的情節可能都被打亂了,最後什麼都沒有。

因為,有些顛沛流離,沒有任何結局能配得上。

因為有些糟糕和深淵,有些創傷和陰影,是任何美好結局都不可能彌補的,受過的傷永遠不可能完全忘記,那些籠罩在生命裡的陰影,也始終不可能完全消散。

就像我們在人生岔路口做了選擇之後,接下去的就只會是被選擇的那條路上的故事,而另一條路,其實也算到此就是盡頭了。

如果非要說有的話,那剩下的,可能僅僅是我們對美好的期望吧。

不知道美好是否真的會發生,但我們始終會期望著,嚮往著。

我像是一隻神經病。

再次回看,好像也沒有很神經。

只不過是在瑣碎生活裡拼拼湊湊東想西想,最後竟然連結局都不敢寫。

書中多以“我”的口吻和視角在拼湊,但我並不是真正的主人公,真正的主人公,大概會是生活裡許許多多個我們。

是“我們”的故事,幫我拼湊了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給我們支撐了希望。

書前沒有認真介紹,就是碼了一堆稀裡糊塗的文字,後來我想過修改,但是又感覺無從修改。

我想表達的太多太多,怕每一種表達都不足以總結此書裡的所有情節。

因為有些不美好,其實不配有結局。

為什麼沒有結局呢?

因為我沒把它寫出來,因為結局不是順著我的想法所發展的,因為不知道要什麼樣的結局,才能正好使每一個人都能如願,總之,“我”始終沒能如願。

是啊,不能如願的事情可太多太多了。我總不能去改寫每一個結局吧?

那就讓故事肆意發展吧,朝著我們所不能掌控的方向肆意發展,朝著我們所理想的狀態按部就班,朝著我們意料之外的結局狂奔而去……

也許,意料之外也會有期望之內的得償所願呢!

《我像是一隻神經病》,這樣取名的原因有許多。

我本來表面看起來很正常的一個人,溫柔安靜,說起話來聲音軟軟的,做起事來倒是有些雷厲風行乾脆利落。

可是我的性格奇奇怪怪。

有時候因為那麼一點點小事情,我也能瞬間爆發,心態爆炸。

而有時候呢,發生一件很難辦、很難解決的事,我依然能夠耐心滿滿、思路清晰去解決。

但大部分時間裡,我都是陰陽怪氣的。

不能好好說話,或者說,根本說不清楚一句好話。

可是這並不是我的本心,我的想法始終是想讓事情變好,讓一切都變好。

我總會抱怨這抱怨那。

抱怨生活不如意,抱怨工作不順利,抱怨領導不是人……

我要抱怨的事情,可太多太多了,一句兩句話根本說不完,那就索性不說了。

因為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這話說得也太輕鬆了。

可是這世界有太多太多我們根本改變不了的事情。

我們改變不了自已的出身,選擇不了自已的家庭;我們改變不了別人的內心和看法;改變不了我們所生活的世態環境;更改變不了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小時候夢想成為改變世界的大英雄,長大後卻成了被世界改變和左右著的小小角色。

所以抱怨其實並沒有用,只會讓人繼續釋放又吸收無限的負能量。

可是誰都討厭負能量,大家都喜歡元氣滿滿不是嗎?

我也會悲觀,會因為一些小小事情覺得一切都糟糕透頂,內心壓抑無法呼吸。

我也很樂觀,面對困難總是想盡辦法去解決,想了很多方式去改變現狀。

我也很積極努力,後來我會把許多糟糕的事情總往好的方面去想。比如沒有房子,那出租屋的選擇價格、地點、環境也很多;比如沒有車子,那打車也會很方便又沒那麼費錢;比如工作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我會想盡各種辦法去解決,困難解決之後覺得自已能力更進一步,雞血滿滿又能迎接下一個明天……

我努力生活,熱愛生活,在我的生活裡始終嚮往著美好,期待著美好,並努力讓美好持續發生。

比如我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我很熱愛生活。

我會在工作之餘去許多地方遊玩放鬆,一路拍下太多美景,記錄著我生活裡的很多小美好。然後挑出很多歲月靜好的照片,加以精修、調色,最後配上恬靜美好的配文,點綴著我的社交動態,然後迎接社交圈子裡的好友們一陣討論:“最近又是這麼開心呢!\/怎麼每天都好開心呀\/一波美照提醒我:該好好生活了\/你的小日子可真好過呀……”

我在下方一一回復著,誇朋友們好會說話,誇每一個人的評論都是金句。

我們互相都從中得到了些許情緒價值,一波商業互誇過去之後,生活依然如常。

或者說,我又會跑到其他朋友的“歲月靜好”動態之下,獻上我的金句神評論。

感覺生活美好又充滿著期待。

可是也會總有些時候突然陷入沉默,因為我也會在很忙碌之時羨慕別人的美好生活,也可能我的“歲月靜好”動態內容會衝擊到別人的糟糕生活。

但其實這些事情可能完全是我想多了,而我總是止不住會這麼想,這就是我覺得自已神經病的其一原因吧。

不過也沒有關係啦,最後的最後,我們都會快樂的,並且一切都會如願美好的。

我算是喜歡寫作,算是半個文字愛好者吧,這是我在網上寫的第一本書,說是一本書,還不如說是半本亂七八糟的文字堆積,我覺得所寫出來的,還不夠資格稱之為一本書。

我的職業就是做編輯的,有時候我總感覺自已會突然靈感大爆發,任何型別的文章我能信手拈來。

有時候我又感覺自已文思枯竭,想說的話有許多許多,可是總也寫不出來,感覺什麼樣的語言,都不足以匹配我內心的想法,也可能是我才疏學淺,總也想不到合適的文字來形容我想說的話。

所以很多時候,我也會經歷很艱難的創作時光,我總把文字寫了又刪,刪了又寫,總也編不出一篇美麗的文章。

我總希望用文字來表達很多美好,可我也總會有詞不達意的時候。

我常常會在我的好多個創作賬號裡,寫出一大堆關於生活、關於旅遊、關於情感、關於心理的長篇或者短文,有時候會引起很多共鳴,有時也會引來一些不太好的評價。

雖然這些過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始終沒有對我的創作之路造成很嚴重的影響,但偶爾也會給我帶來一些小小的心靈創傷,我也會因為這些事情開始反思自已,會懷疑自已。

可是當寫作成了我的職業,這便也成了我職業生涯裡必須要去面對的艱難,我只能直面挫折,去努力學習,看許多書,吸收許多知識,去經歷許多人間煙火,這樣才能寫出有溫度的文字,才能創作出能為讀者提供情緒價值作品。

後來我在寫作過程中,依然常常出現毫無靈感的情況,但不會再像一開始那樣焦慮。

每當這樣的情況來臨之時,我會選擇出去走走,放空自已。或者淺淺睡上一覺,調整一下緊張的心理狀態。

自我調節情緒這件事,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也會存在一些艱難。

情緒本就是一種很難自我消化的東西,那麼有了壞情緒當然最好是能夠發洩出去。而發洩情緒的方式,可以是跑步運動、爬山、大喊、喝酒……但這些方式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如果不好的情緒不能得到發洩,那便只能消化,可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輕鬆而順利地將壞情緒消化掉,大部分時間還是隻能憋在心裡,最終把自已變成一個內裡壞掉的“悶葫蘆”,氣鼓鼓地走到哪裡都沒法開心。

所以很多時候我便會選擇看書,書中有許許多多的知識、故事……有些可以讓我轉移注意力,有些可以讓我學習並吸收,最後融入到我的認知內。

書中可能有許多我想要尋找的答案,但也可能有太多沒有答案的內容,我便會開始想象起來,想象始終不一定會是真正的結局,但它至少可以點綴我的思維,可以啟用我對更多可能的嚮往。

是的,生活有無限可能,我們總有許多向往。

從小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嚮往田園生活、山清水秀;從生長在大山裡的孩子,嚮往著高樓大廈、汽車飛機;生活在現實裡的每一個人,都會嚮往著自已所沒能擁有的生活,想要擁有自已所沒能擁有的東西——錢、愛情、健康、友情、親情、車子、房子……我們所向往的、想要的到而又總也得不到的東西,可太多太多了。

可恰恰是因為沒能擁有的東西很多,導致我們總會一不小心忽略掉已經擁有的完滿,比如健康的身體、剛好全都能過得去的生活、懂你的三兩好友、圓滿的幸福家庭、一份能養活自已的工作、每天都能正常進行著的生活、沒有太多意外的每一天、輕輕鬆鬆就能吃到的許多美食、輕鬆就能去到的許多地方……總被我們輕易忽略,但又很美好的東西,也有許多許多。

網上流傳過一句話,只要不是你身體病痛所帶來的痛苦,其餘的痛苦便都是因為你想多了。

好像很有道理,只要不是身體上明顯感覺到的疼痛,其餘的痛苦,那便是關於心情的——他不理我了,分手了,吵架了;今天遇到了不開心的事、遇到了讓我討厭的人……這些統統都好像無關緊要,可是又總會輕易影響到我們的心情。

不過也沒有太大關係,我們都不過是一個有著正常七情六慾的普通人,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情緒爆發,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就心情糟糕,這並不是很壞的事情。相反這樣的反應也恰恰說明了,我們是心思細膩、很注重感情和情緒的人。當然同樣也要主動去調節情緒,調節情緒始終能萬能地解決許多問題,許多關於我們內心所想不通的問題。

所以,我好像也並不只是在寫不出文字時,會有小情緒。甚至我也會在許許多多無關緊要的時刻,突然情緒大爆發,然後又只能自已收拾著自已的凌亂。

對於故事,我們總想要看到完滿結局,可是每個人心中的完滿並不相同。

有人希望愛情的完滿是結婚生子,三餐四季;而有人則希望愛情的美好結局只是單純地“在一起”;有人希望婚後生活是家庭主婦,讓我來照顧好我的愛人;可有的人卻希望,我們的婚後生活是一起在職場上雷厲風行、大殺四方。

有人希望所有的相遇都能有美好結局,這個美好結局就是能夠“在一起”。可是沒有結局的故事太多太多,我們自已,也終究成了許多人生命裡的匆匆過客,或是驚鴻一瞥。但不管是哪一種,後來的後來,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依然能夠為了自已的開心而過活。

說著“過活”這個詞語,好像有些不太好聽。

以前我都是在艱難存活的時候,才會用到這個詞語。並且是用來特指一種有些糟糕、很是掙扎的生活狀態,才會用到這個詞語。可是呢,現在我卻總是在許多地方輕易就用上了它,我覺得只有“過活”這個詞語,才能更加準確地形容,我所想要形容的太多普通人的生活現狀,我們都不過是在艱難過活而已,只不過這個艱難過活的過程中,太多人的喜怒哀樂,其源頭不盡相同。

源自不能滿足的金錢、不能如願的愛情、不能穩定的情緒、不能隨意的人生,或是一輩子也治癒不了的童年,亦或是用盡一生時間也沒能走出的原生家庭。

也許是生長環境的影響,也許是心中執念的影響,也或許是因為看過身邊太多的人,始終深陷在難以走出的陰影裡,我也有過太多共情。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這本書裡,會有這麼多片段都寫到過難以逃離的原生家庭。

身邊看過太多悲傷的案例,看見過太多朋友因為許多年來始終無法走出童年的陰影、不幸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所以我把這些不美好寫下來了,我的本意並不是為了歌頌苦難,也不是為了消費那些不美好。

想起張韶涵流著眼淚說出的那一句:“聽聽我的故事吧,你會覺得你的人生其實很美好”。

我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也正與此差不多吧。

我們都是不完美也不夠美好的人,所以才要努力去尋找那很少很少的小美好呀,而我們的生活也真是因為沒有意思,所以才要往有意思裡活呀!

不幸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心靈創傷,和難以治癒的陰影,真的可能始終伴隨著一個人許許多多年,那種陰影可能留在一個人說話、做事的任何行為裡,成為一種難以抹去的心理缺陷。

可是逃離不幸的原生家庭這件事,卻始終是每一個深陷這樣不幸環境裡的人,一生都難以掙脫的枷鎖。

也許因為童年遭受了太多的不幸,在心裡留下了許多創傷,所以他長大以後不會想要孩子。

因為他不想讓自已的孩子,走他走過的路,承受他所承受過的痛苦。

他害怕自已某一天突然就情緒爆發,會像自已的爸爸媽媽對待自已那樣,去對待自已的孩子,那簡直是非人般的行為。

在許多遇見困難的經歷裡,他也始終很難相信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能夠為他提供幫助,成為他的精神支柱。

因為他早已習慣了,在獨自成長無人相伴的時光裡,一次次放棄,一次次不再信任。

因為他始終生活在陰影裡,所以他會覺得這個世界都籠罩著層層陰影。

可是那些難以掙脫的枷鎖和無法撫平的創傷,我們始終要學會放下。

那些拼了命,想要逃離的原生家庭的不幸環境,我們也最終只能和解。

因為只有當內心真正的放下了,只有把那些不幸的回憶全部丟掉,我們才有可能變成一個輕鬆而快樂的人。

其實我不想記錄不美好,更不可能消費痛苦,也不想販賣焦慮。

所以不管我所記錄的故事是美好的還是不美好的,我都會習慣性在故事的結局處寫下美好。

那種美好,也許是關於這個小小故事,也許是關於我們內心的期待,也可能是關於我送給每一位讀者的美好祝願。

但不管是哪一種,好像都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所有的期待始終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期望都是得償所願。

我好像就是這樣的喜怒無常,可是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喜怒無常本就是最正常不過的情緒,這不是什麼壞事呀。

所以,學會接受陰晴不定的自已,理解自已身上所發生的每一種情緒,接受並理解自已,也是給自已的美好。

我曾經很不理解“不幸的原生家庭裡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種說法,可是經歷過太多這樣親身經歷的訴說後,我早已像是深陷其中一樣,理解著每一個有過這樣經歷的人。

所以我記錄並分享了這些故事,並祝願著每一個人,都能始終生活在充滿著光亮的世界裡。

“始終生活在光亮裡”。

說起來如此簡單,可真正想要做到,又是多麼艱難的事情呢!

那些始終用溫柔和堅強去鼓勵別人努力生活的人,也許他也曾在黑暗中掙扎,也或許他也始終生活在光亮裡,未曾見過光亮的那一頭竟然會有無限深淵。

不過那樣也沒關係,因為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黑暗,就會有陰影,可光亮的世界那麼大,我們總要需尋找並嚮往著這樣的光亮吧。

所以我始終認為,我們終將美好,你、我、ta,我們總會迎接來平安順遂、陽光與能量。

我也偶爾會迎來好友、親人們對於糟糕生活的無力吐槽,有的因為無法平衡家庭、孩子、和工作而苦惱;有的因為無法選擇更好、更穩定的工作而倍感壓力;有人因為房貸和車貸以及家庭的經濟壓力倍感焦慮;有人因為人到中年的職業危機正在遭受淘汰……以前我會仔仔細細刨根問底,幫忙細細分析,以為自已能找到問題根源,為別人提供一個不錯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可是慢慢的我發現,雖然說旁觀者清,可看得再清楚、分析得再全面又有什麼作用呢?

我不能為別人提供任何經濟支援,不能直接為他提供一份工作,也不能幫助他逃離不幸的家庭,更不能為別人尋找到一份剛剛好的圓滿,我所僅僅能做到的,就是用華麗的辭藻、虛無的語言,去安慰ta,澆灌他受傷的心靈,然後看著受傷和不幸的人們繼續在艱難裡前行。

是的,我什麼都做不了,我好像只起到了傾聽的作用,只能耐心傾聽別人的傾訴,然後看著他繼續掙扎。

所以後來我便不再會輕易說出自已的任何觀點或者建議了,因為一切都是徒勞。

我卻可能會說:“那就看書吧。”

書中有許多答案,即使沒有答案,也會有許多關於答案的過程,即使這些都不夠,那也能豐富大腦,讓人心態平和。

以前我也不喜歡讀書,甚至把讀書這件事情當成了痛苦的累贅,所以一開始我讀書的目的,並不是想要提升自已,讓自已的思想豐富起來,為自已空洞的靈魂尋找安放之處,我只是單純被迫送上學而已。我也並不知道自已想要幹什麼、想要做什麼,或者說想要得到什麼。

但是讀了一些書以後,卻能慢慢“懂點道理”;多讀一點書以後,能稍微思想豐富一點;再繼續吸收營養,便能豁然開朗……也許這就是意義,是讀書的意義,也是進步的意義。

後來在許多時候,當朋友們再次因為生活瑣事或者人生大事無比苦惱之時,我便會建議他“去看書嘛”。

也許是我大腦裡的知識有限,所以我建議人家也去學習,我以為這樣可以讓他在某一天豁然開朗。即使沒能如願豁然開朗,那也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一點點其他想要的東西,比如知識、比如嚮往、比如不一樣的思想、或流傳千古的道理。

都好,什麼都好,有所得便是好的。

可是有所得,又一定是好的嗎?

如果得到了不好的東西,又該如何?

“我感覺自已抑鬱了。最近每天回到家裡就想睡覺,一點都不想回家,想一個人去旅遊。家裡孩子鬧騰,上班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很煩。工作不順利通勤時間很長,想換工作又沒有更合適的,簡直煩死了。我感覺自已現在要麼是的了躁鬱症,要麼是的了抑鬱症……”

我一個朋友,一個以前很樂觀的。就是那種一直生活在光亮裡,並且無法理解心靈抑鬱的人的生活。最近她陷入了人生的谷底,已經長時間地處於這樣的生活狀態,於是持續抱怨了很長時間,卻始終沒有走出來。

所以到底是何其艱難的生活和現狀,才會讓這樣一個擁有著積極樂觀心態的人,陷入這樣的“絕境”呢?

因為她未曾生活在黑暗裡,也從不相信,生活可以這樣艱難。

因為她正愛著一個有些負能量的人,因為她正經歷著難以理順的凌亂生活,因為她在這樣凌亂又繁雜的生活裡,突然找不到自已了,不快樂也不清醒,要做的事情都不想做,會見到的人都不想見,甚至也不知道這一刻的自已到底要如何才能不那麼壓抑,甚至連快樂都變成了奢望,能有的僅僅是不要那麼不堪一擊。

我也耐心聽完她的傾訴,也給了許多建議。

可是人類的悲歡並不相同,太難太難擁有一個與你悲歡相通的人,像是能感應到你的不快樂一樣,“對症下藥”為你解答人生低谷上的凌亂難題。

她說給自已買了心經手抄,本意只是想要讓自已安靜下來,讓自已的內心能夠稍微平靜一些。

結果好像不盡如意。

心經越抄越煩,本就已成一團亂麻的生活和心情,也跟著一起亂麻麻。

我只能說:“別太逼迫自已。”

有時候為了得到內心所謂的放鬆,我們總會無端地逼迫著自已去做許多事情,比如為了讓自已安靜下來就去睡覺,可是越睡越煩躁,甚至到了該睡覺的時候還因此失眠。

有時候會因為心裡亂糟糟,就去抄心經、抄經文,可是又因為讀不懂看不懂,邊抄寫邊胡思亂想,根本不知道自已在幹什麼。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好像很正確,又好像在某些時候一點都不正確。

因為有些不好的東西,它的存在可太不合理了,不合理到多餘又麻煩;不合理到甚至能擾亂一個人生命裡的許多東西。

可是情緒始終會存在,我們總要努力去理順自已的情緒,整理好自已的心情。

因為這世間,最終都只有自已能救贖自已。

也許這樣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也並沒有任何問題,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都在反反覆覆經歷著這樣的起起伏伏,當有一天你覺得自已的人生像是突然跌到了谷底,以為再也爬不上來的時候,也正是需要你透過尋找自已的方式,將自已拉出深淵。

尋找自已。聽起來也挺簡單挺容易的一件事情。

可是要怎麼樣才算是尋找到自已呢?

到底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到底要去到哪裡?

才能尋找到內心真實的自已呢?

或者說,要怎麼樣才可以在經歷了人生的黑暗和起起伏伏之後,再次尋找回那個丟失的自已呢?

所以有些未來可能發生的意外和不美好,我們才想要在一開始便想盡辦法去杜絕。

比如去愛一個能讓你變得更好的人,去喜歡一個能讓你對生活、對一切都更有動力的人,去喜歡一個能讓你看見更大世界、看到生命裡更多光亮的人,去和一個能讓你心情愉悅、豁然開朗的人做朋友,讓身邊的一切都能儘可能變得更好。

而不是和一個會讓你身心俱疲的人相處,那樣只會讓你陷入更加萬籟俱寂的深淵裡害怕自已,害怕明天,甚至連生命裡的光亮都覺得刺眼。

如今的網路大千世界裡,鋪天蓋地的心靈雞湯灑滿著我們生活裡的每一個角落,好像全世界都在勸慰著每一個人:

“請你堅強地、快樂地、樂觀地生活……”

當你覺得自已可能會孤獨一生之時,會有人安慰你:“要始終相信,總有一天你會遇到這樣一個人,他看了你所有的社交賬號動態內容,會讀完你過往的所有長篇大論和隻字片語,去了解與你有關的一切人和事、風景和事物,然後瞭解你,懂得你,但懂得卻又不拿捏,然後更加懂你、愛你。他會去聽你喜歡的歌、為你建立專屬歌單,喜歡著你的喜歡,在意著你的在意,迎著你耳邊略過的晚風,張開著雙臂與你相擁,伴你同行贈你光亮,照亮你的整個世界。”

是的,當然會有的,生命裡我們所期待的,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所以要始終接納自已,保持著對自已的熱愛。

人生這趟旅途,我們始終在尋找答案,在尋找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金錢、關於友情的許多種答案,甚至慢慢地在尋找這些答案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已最初想要尋找的,不過是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已,以及自已最想要的東西。

所以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呢?

是富足的物質、是圓滿幸福的家庭、是忠貞不渝的愛情、是溫暖治癒的友情、是穩定的工作、健康的身體……都是,又都不是。

有許多我們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其實在生命的一開始就已經擁有了。

生命伊始之時,我們便是在愛裡出生、成長。

也許沒能富裕到富甲一方的程度,但至少也能勉強做到衣食無憂;

愛情也許沒能忠貞不渝,但至少擁有過深情又難忘的那段甜蜜時光;

也許沒能擁有許多金錢,但至少也做到了許多想做的事情,吃過許多美食,見過許多美景;

當你覺得生活糟糕之時,也可以試著去想一想目前你所擁有的東西,或者你的生命裡曾經有過的美麗的人和事物,也許都已成過往,但至少曾經存在過,可是既然存在過,那就證明你是美好的,因為你很好,所以你遇到了很好的人和事。

記住,永遠不要為了逝去的美好而憂傷,也不要為了經歷過的痛苦而懊惱,生命本就無常,世事也本就艱難。

而你,你的生活,以及有關於你的一切,卻始終真誠、美好而熱烈。

我很喜歡作家盧思浩書中寫到的那段治癒人心的話:

“去喜歡一個讓你有動力的人吧,每天起來都覺得陽光萬里。而不是喜歡一個讓你有傷口的人,每天睡去都覺得萬籟俱寂,如果自由的代價是孤獨,我坦然接受。我偏要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按照自已的節奏生活。”

是的。

你是如此深情又熱烈。

你自信且從容,即使過去和現在未能如此,那在未來的某一天,你也一定能做到這一份自信和從容。

你所擁有的生活,甚至是太多太多人求之不得的嚮往,所以沒什麼可悲傷。

除了身體上的病痛所帶來的痛苦和折磨,其餘的痛苦,便是隻有放過自已才能消除。

當有一天你可以風輕雲淡面對過往種種,當有一天你可以心平氣和麵對現實中好的不好的任何人和事,當有一天你可以坦然接受生命裡太多的意外和無法左右的事情發生。

希望那時的你,不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痛徹心扉和無法改變才只能接受現實,而是因為你的內心富足、心態平靜、淡然又堅強。

最後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但又很少很少。

多的是數不完的人生百態和未燃煙火,是道不盡的美好希冀和佳期如夢。

少的是除不盡的艱難困苦和未了情緣,是放不下的生活繁瑣和未達心願。

當這些都放在一起之時,其實好與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尋找答案、尋找自已的過程中,也曾意外獲得過更多想要的答案。

人生這段旅途,請你務必拼盡全力去尋找你自已。

就像羅翔老師說的那句話:“請你務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萬次毫不猶豫地救自已於人間水火。”

說是救自已於水火之中,當生活中一切如常時,聽起來好像會有些言重。

可拼盡全力去尋找自已這件事,不也一樣嗎?

在失去過自我之前,在生活變得凌亂不堪之前,在一切如常毫無波瀾之時,我未曾想過這個問題,只是輕描淡寫地覺得生命也不過如此。

可是當經歷過不堪和糟糕,邊也會開始思考自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自已內心真實想要追求的東西。

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為了追尋自已想要的生活方式,自已所能滿足的富足內心,和剛好能讓自已輕鬆愉悅的自我嗎。

你不必總是焦慮,也不必總是緊張著已發生或未發生的任何事情,能改變的已經改變,未發生的無法預料,已成過往的早就無法改變。

但能改變的是我們的內心。

允許別人成為別人,也允許自已成為自已。

在成為自已的路上,不需要答案。

因為成為自已,就已經是答案。

有些人、有些事,總會熟悉又陌生,忽遠忽近,想要而得不到,得到的均是不想要的。

我們就在這樣的厭惡和忽略中,一天天反思著自已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卻很少能迅速找到答案的。

我們總在擔心未來,總在懷念過去,總喜歡花太多時間,去為還未發生的事情作出擔憂和緊張。可是不管我們如何擔憂、如何緊張,都很難影響太多事情的過程和結局,甚至這個過程中的太多情緒,最後唯一能影響到的,就是我們難以琢磨的內心。

這些擔心和緊張的過程,卻一直在消耗我們的樂觀情緒,在消遣著我們正在享受著的快樂和輕鬆,請允許自已適當放鬆,允許自已在乎自我,在乎自我內心的愉悅。

如果你開始煩惱自已為什麼總不快樂,那就嘗試著去做一些自已喜歡的事情吧。

比如去旅行,如果不能實現太奢侈的旅行,那就去城市周邊看看日出日落,吹吹風曬曬太陽;去喧鬧的街市品一品人間煙火;或去附近的公園靜靜閒坐,看人來人往,看花開花落。你會發現,生活於世界裡的每一個人,是如此渺小而又豐富,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生活,有自已的小世界,有自已的憂傷和快樂。

可以嘗試著去製作一頓美食犒勞自已,自已選菜品,自已選擇製作方式,想怎麼做怎麼做,就算最後不夠美味,那也沒人會說你不好。

去花市挑選一堆鮮花,去裝點平凡又普通的生活,裝點整齊空蕩的小屋子,用一切儘可能的美好,去裝點自已的生活,以及目之所及能裝點的一切。

試著去看一本書,關於生活、關於人物傳記、關於社會百態、關於歷史和未來、關於甜蜜愛情或永恆親情……你總能尋找到一點能讓自已解悶的法子,總能在某一本書中看到另一個自已,或是看到更好的自已。

試著去和三兩好友談心,當不同的三觀所衍生出來的想法碰撞在一起之時,精神和內心便會得到昇華,就像讀書和吸收的知識一樣,可以讓你心平氣和去面對許多人和事。

其實沒那麼重要,太多身外之物都沒那麼重要。

唯一重要的便是我們自已,是自已內心的平靜,是健康的身心,是目前所擁有的需要被珍惜的東西。

但不管任何時候對待任何人,都要記住,可千萬別因為自已的持續的無條件付出,去讓一個人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任何人,任何事情,親情、愛情、友情都是如此。

無條件的一味付出,可太容易就能把本來還存在著的愛意消遣掉。

在尋找自已的路上,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已,成為更好的自已,迎接更完滿的結局。

最後的最後,願你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