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四章 帝堯田獵講武 鴻超被鳥射傷(1)

那天,司衡羿向帝堯提出外出狩獵的邀請,帝堯欣然應允,並委託羿負責狩獵活動的籌備工作。

羿在退朝後,立即與大司農等重臣展開細緻籌劃。首要議程便是確定狩獵的地點,經過一番討論,他們一致決定選擇霍太山的北側作為狩獵場。那裡地形豐富多樣,既有峻峭的山嶺,又有廣闊的沼澤,茂密的樹林覆蓋其間,各類飛禽走獸繁衍生息,是進行狩獵的理想之地。

在決定狩獵活動的時間與地點後,第三項重要事項便是策劃典禮的儀式。這一步驟需要細緻的研究和討論,經過兩天的熱烈商議,終於達成了一致的方案。隨後,大司農和大司徒兩位高官親自前往霍太山一帶進行前期籌備。

與此同時,羿將軍也開始忙碌起來,他親自向部下的將士和民眾傳達了狩獵的訊息,並強調了這次活動的重要性和紀律性。他命令所有人必須在仲冬中旬四日之前,齊聚在霍太山北麓的大旗下,遲到者將按照軍法嚴懲不貸。

將士和民眾們得知這一訊息後,心中充滿了期待和興奮。他們知道,狩獵不僅是一項愉悅的活動,也是展現自已武藝和才能的好機會。在和平時期,他們苦練武藝,如今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怎能不感到歡欣鼓舞呢?於是,他們紛紛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狩獵所需的裝備和物品,期待著在霍太山上大展身手。

大司農和大司徒兩位高官抵達霍太山後,立即召集了當地的虞人進行商議。這些虞人是負責管理山林川澤的官員,他們熟悉當地的地形和環境,對於狩獵活動的籌備具有重要意義。在商議中,大司農和大司徒認真聽取了虞人們的建議,並制定了詳細的狩獵計劃。

霍太山的北面緊鄰著廣闊的昭餘祁大澤,因此這次狩獵活動不僅涉及山林,還涉及到水域。為了確保狩獵的順利進行,大司農和大司徒特意請來了山虞和澤虞共同參與籌備工作。在五位虞人的協助下,他們成功地完成了狩獵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大司農向虞人等人員傳達了天子的旨意,即即將進行的冬狩活動,並遞交了詳盡的章程。這份章程詳細規定了冬狩的準備工作,共有七大要點:

一、狩獵的圍場需選定在大約五十方里左右的區域,需在十日內選定並上報。

二、圍場的四周需設定明顯的標誌,如旌旗或其他顯眼之物,以確保狩獵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圍場內的地形、道路等詳細資訊需繪製成地圖,並在二十日內提交。

四、圍場內若有任何可能阻礙狩獵活動的障礙物,如茂密的草叢或遮擋視線的障礙物,需提前清除。

五、需在圍場外選擇一片開闊平坦的場地,作為天子及將士們休息和駐紮的地方。

六、圍場的四個方向需設立四個入口,以供狩獵者進入圍場。

七、在四個入口內部,也需有平坦的場地,並樹立旌旗,作為狩獵者展示獵物的地方。

虞人等人員接到這份章程後,便立即開始著手準備。到了仲冬上旬,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就緒。大司農和大司徒親自前往圍場周邊進行最後的檢查,並交給虞人一面大旗,命令他在十三日的清晨在圍場外的大曠地上豎起,以作訊號。虞人表示會準時完成任務。隨後,大司農和大司徒回到平陽,向帝堯報告了冬狩的日期以及所有的準備情況,並通知了羿。

到了十三日這一天,近畿內外的將士們紛紛領兵出征,帶領民眾,攜帶著棚帳、狩獵器具和糧食,一列列隊伍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發。最後,老將羿與大司農、大司徒等一班文武臣子親自護衛著帝堯,數百輛馬車緊隨其後,一同前往狩獵的圍場。

十四日正午時分,所有人馬都抵達了目的地,各自按照事先分配好的位置支起帳篷,安營紮寨。帝堯和群臣們的帳篷位於中心位置,其餘將士和民眾則環繞在四周,形成一層又一層的嚴密防線。

帝堯稍事休息後,便與眾大臣一同出帳巡視。只見眼前是一片遼闊的平原,無數帳篷密密麻麻,從南到北一望無際,穿過樹林,越過山谷,彷彿沒有盡頭。遠處的山林之間,高低錯落,旌旗招展,標明著各個方位。

大司徒契向帝堯介紹道:“此處是西門,也就是正門所在。南邊是南門,北邊繞過兩個山岡便是北門,最東邊則是東門。明日合圍狩獵時,請帝從正門進入,其他大臣則從東、南、北三門進入。預計一整天的時間應該能夠完成狩獵。”

帝堯聽後,沉吟片刻道:“四面合圍,將所有獵物都逼入絕境,似乎有些過於殘忍了。不如放開一面,給它們一條生路吧。”

大司徒契解釋道:“臣聽說古時候天子的田獵,春天稱為‘蔸’,主要是為了搜尋那些尚未孕育的禽獸,因此不會過多殺戮。夏天稱為‘苗’,主要是為了保護禾苗,所以也不會過多捕殺。到了秋天,萬物開始凋零,因此可以大量捕殺,那時的田獵就以殺為名,稱為‘獮’。而到了冬天,萬物已經成熟,無需顧忌太多,所以田獵時可以隨意捕殺,不必選擇,這就稱為‘狩’。現在正是冬季,正是適用狩法的時候,何不四面合圍呢?”

帝堯搖頭道:“你說的這些道理,朕都明白。但朕始終覺得,四面合圍讓獵物無處可逃,太過殘忍。還是放開一面吧。”群臣聽後,無不佩服帝堯的仁德之心,紛紛表示贊同。

於是,司衡羿迅速傳達命令,告知將士們將東門撤去。原本準備從東門進入的軍士們被重新分配,一半從南門進入,一半從北門進入。從此之後,“天子不合圍”的規定便被載入《禮經》,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而這一切,或許正是從帝堯這裡開始的。

帝堯君臣出帳巡視,踏過數里路程,不覺間,仲冬的日頭已悄然西下,夜幕漸漸降臨。他們抬頭仰望,只見一輪明月如銀盤般懸掛在東山之上,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彷彿白晝一般明亮。此刻,六師兵士已在享用晚餐之後,各自回到營中休息,為明日的狩獵養精蓄銳。營中一片寂靜,除了偶爾傳來的刁斗之聲,再無其他聲響,正應了那句古話:“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正當帝堯君臣返回之際,突然,一個黑影從他們面前迅速掠過,眾人皆是一驚,不明所以。司衡羿反應迅速,立即拈弓搭箭,瞄準黑影射出。遠處傳來一個動物“鐵馬,鐵馬”的哀鳴聲,隨後,侍衛們依聲而去,果然在不遠處發現一隻受傷的異獸,被眾人抬了過來。

在明亮的月光下,這隻異獸的模樣清晰可見。它身形似白犬,但頭部卻是黑色,口中仍舊發出“鐵馬”的叫聲。左腿上中了箭,鮮血淋漓。眾人議論紛紛,皆不知此為何物。大司徒急忙派人去傳喚虞人前來辨認,同時命人將異獸抬回帳篷。

虞人到來後,帝堯詢問此異獸之名。虞人答道:“此獸出自前方的馬成山,但具體名字我亦不知,書籍上也無記載。因其鳴聲似‘天馬’二字,我們便暫且稱之為天馬,但這名字並不規範。”大司農好奇地問道:“這天馬能在空中行走嗎?”虞人回答說:“它不能行走,但有雙翅能飛。平常外出覓食,一見到人便會迅速飛走。”說著,虞人用手在天馬身上一扳,果然露出了兩個肉翅。眾人見狀,皆感嘆獸類之奇特。

虞人接著介紹道:“冀州之地,能飛的異獸不止這一種。離此地數百里處,有一座天池山,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如兔而頭似鼠,背上的毛極長,便用這些毛做成翼翅飛翔。飛行時,腹部朝上,背部朝下,名為飛鼠。再過去一些,還有一座丹燻山,山上有一種獸,因形狀似鼠而被稱為耳鼠。但它的頭又像兔,身似麇,叫聲如嗥犬,用尾巴飛翔。據說,耳鼠的皮毛對孕婦有奇效,可治難產,亦可御百毒,但這些都是傳說,未曾有人親自驗證過。”眾人聽後皆感嘆天地之大,無奇不有。

虞人將天馬抬去照料後,夜色漸深,營中再次歸於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