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撲朔迷離的政治舞臺上,山西的這場紛爭宛如一出扣人心絃的大戲。不是田文鏡,便是山西,這二者間的糾葛究竟孰是孰非,朝廷不得不深挖真相。皇上的正月十六明詔,本是希望兩年內各省能還清國庫虧空,但看來又將是一場空談。
田文鏡,這位山西的欽差大臣,一到任便召來了所有縣府堂官,一場關乎誠信與權力的較量悄然展開。全陽縣縣令佔培人,作為第一個被詢問的物件,面對賬簿上的完美數字,田文鏡卻質問他們為何仍對百姓徵收苛捐雜稅。佔培人在田文鏡銳利目光的逼視下,只得坦白相告:錢是還了,但那是借自太原縣,他不能揹負欠債不還的惡名,這才出此下策,對百姓增收過橋費。
然而,田文鏡並不知道,山西的官員們早已結成同盟,企圖以他們的老練與狡黠,對付他這位新來的欽差。太原縣令的出現,更是將這場較量推向了高潮。他輕鬆地化解了田文鏡的疑問,原來陽泉縣的欠款是他們墊交的,他們縣之所以富裕,全賴家中都有礦山。
田文鏡一時間有些恍惚,難道真的是自已錯了?然而,他很快清醒過來,決定深入徹查。他轉向諾敏,要求他配合自已的行動。諾敏卻以皇上的旨意只是叫他驗收為由,暗示田文鏡此舉越權。這句話如同一根導火線,瞬間點燃了田文鏡心中那根緊繃的弦。他堅信,越是隱藏與抵抗,越證明其中必有貓膩。於是,在諾敏的不滿與無奈中,一場深入骨髓的徹查正式拉開帷幕。
“田大人,您是從第一架開始清查,還是從最後一架開始呢?”有人試探著問。田文鏡眼中閃過一絲堅定,他知道,那些銀子每一文都不少,即使他絞盡腦汁也難以發現任何破綻。諾敏拿起筆,寫下一紙奏摺,聲音裡充滿了堅定與執著:“我諾敏一生清廉,只願為國家和皇上盡忠職守。然而,總有一些人,嫉妒我的成果,試圖在我的清廉中找出瑕疵。待此次清查過後,倘若有任何不符,我願承擔所有責任。”
奏摺如快馬般送往京城,緊接著,田文鏡召集了山西的眾官員,開了一場緊急會議。他嚴肅地警告眾人,不要輕易招惹那個被稱為“二愣子”的田文鏡,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他還命令各府州暫停向百姓收取稅費,待事情解決後再做定奪。
此時的雍正皇帝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田文鏡是他的得力干將,但如果那300萬銀子真的出了問題,他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滿朝文武都在關注著此事,而隆科多作為朝中重臣,必然會站在諾敏這邊。雍正心中的天平開始搖擺,他知道,自已必須做出一個明智的決策。
最終,雍正決定派圖裡琛前往調查此事。然而,在圖裡琛出發的前夜,隆科多卻親自上門拜訪,暗示他此次任務的艱鉅與重要。圖裡琛深知,自已的每一個舉動都關係到皇上的聖明和朝廷的顏面。他深知,此次任務不僅是對自已的考驗,更是對整個朝廷的考驗。他必須小心翼翼,絕不能有絲毫的大意。
而此刻的田文鏡,仍在方庫中忙碌著。他知道,自已的責任重大,但他也相信,只要心中有正義,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他將繼續堅守在這裡,守護著那份屬於國家和皇上的財富,直到最後一刻。
在北京的深處,一座老式的官邸中,兩位重要的朝臣,圖裡琛和隆科多,正在低聲交談。圖裡琛,這位朝廷中的人精,立刻察覺到了隆科多話語中的深意。他微微頷首,一臉誠懇地向隆科多請教。
隆科多凝重地看著圖裡琛,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圖裡琛,你的主子,也就是剛登基的皇上,他目前正試圖以山西為榜樣,整頓整個朝廷的吏治。如果山西出了任何亂子,皇上的聲譽都將受到嚴重的損害。”
第二天清晨,圖裡琛就將這個訊息完整地傳達給了雍正皇帝。雍正微微皺眉,問:“你怎麼看?”圖裡琛低頭回答:“一切聽從皇上的教誨。”
圖裡琛,這位朝廷的精英,不僅在危機時刻能夠巧妙地應對,即使在關鍵時刻,他也始終聽從皇上的決策。而此時的隆科多,儘管他的地位尊貴,也只能聽從皇上的意願。
田文鏡的決策出現了失誤。山西的庫銀,那300萬兩,一分不少。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百官的壓力和鹽城的困境。
田文鏡坐在一家小麵館裡,一邊吃著刀削麵,一邊思考著山西的問題。他明明感覺到其中有問題,但卻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源。
正當他陷入沉思時,一位對面的小哥突然低聲問道:“您是欽差田大人嗎?”田文鏡微微一愣,抬頭看去。小哥繼續道:“我家大人在暗中觀察您,他提醒您要小心,山西的衙門裡有人可能會跟蹤您。”
這個訊息讓田文鏡瞬間清醒過來。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他突破困境的關鍵。他決定冒險一試,也許這會是柳暗花明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