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該來的人終於全部到齊了,南柯第一次開啟了朝會。
早朝,也叫御門聽政。顧名思義,皇帝在“御門”聽取臣子。歷史上明朝的早朝地點和電視劇裡面常見的不相吻合。
其實在明初,早朝議事分御殿與御門兩種形式。成祖以後御殿形式漸不實行,皇帝通常選擇到奉天門升座與群臣見面決事,故稱為“御門聽政”。
按照慣例,南柯在奉天門外接受百官朝拜,舉行朝會,聽取官員奏事,釋出政令頒行。
早朝的時間很早,一般是在四、五點鐘,當然會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有所調整。不過整體看來明代的大臣和皇帝們上班時間比較早,所以難免會有皇帝動不動想理由罷工,或者乾脆幾十年不上一次朝會。
在黎明時分,當第一縷晨光破曉而出時,南柯便從睡夢中醒來。
他緩緩起身,輕輕地推開龍床上的錦被,彷彿生怕驚醒了這寧靜的清晨和枕邊人。隨後,步入寬敞而華麗的更衣室,侍從們恭敬地侍奉著,為他準備好精緻的龍袍和冠冕。
穿戴整齊後,踏入內殿,這裡瀰漫著莊嚴肅穆的氣息。接著,按照慣例,他虔誠地跪在祖先牌位前,上香、敬酒,並向列祖列宗表達敬意與感恩之情。接著,他轉身面對天地,深深鞠躬,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完成祭拜儀式後,南柯在內侍的引領下走出內殿。他們穿過宮廷的迴廊和庭院,走向停放在門口的轎子或馬車。這些交通工具裝飾華麗,彰顯著皇帝的尊貴地位。皇帝登上座駕,隨著內侍們的吆喝聲響起,隊伍開始朝著奉天殿前進。
一路上,侍衛們精神抖擻地分列兩旁,旗幟飄揚,氣氛莊重而肅穆。南柯坐在轎中或馬車上,思緒早已飄向即將面臨的朝會。他思考著各種情況,以及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
終於,隨著三聲鐘響,皇帝抵達了奉天殿。
奉天殿外鐘樓鼓樓對峙,各懸巨鍾大鼓一口。早朝之際,鼓樓鳴鼓三通,召集百官入朝。同時,鐘樓亦鳴鐘三聲,示皇帝將赴奉天殿。
百官聞鼓聲,速整佇列入紫禁城,經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至奉天殿前廣場。朝班列立,公、侯位文武班首,一品以下按品級文東武西序立,風憲糾儀官居下,記注官朝北居文武首班之後,近帝以便觀聽記錄君臣言行。
皇帝升座,坐於龍椅,面南。內使奉香爐,上刻山河圖,置御座前,奏言天下安定。鳴鞭後,眾官行一拜三叩禮,分立於門前廣場。各官不得擅越,有事奏者,自班末至御前跪奏,不得橫班而過,奏畢歸班序立。嘉靖九年又定:常朝官叩頭畢,內閣官自東陛,錦衣官自西陛,依次升階,立於寶座東西,錦衣衛官立於司禮監以南。
隨後,內侍轉達皇帝的問候或旨意。緊接著,禮部尚書或吏部尚書向皇帝呈上各地奏章,並稟報重要事宜。皇帝根據奏章內容作出批示或決策,並下達相應的旨意或賞賜。
除了呈遞奏章外,百官還可在早朝時直接向皇帝陳述已見或建議,此謂“言事”。言事者需先獲皇帝許可,方可至龍椅前跪地進言。言事者須注意措辭嚴謹、言簡意賅,切不可冒犯天顏。若言事者所言合理得當,皇帝會予以肯定或採納;若言事者所言不妥或不妥當,皇帝會予以責備或駁斥;若言事者所言過分或有失禮數,皇帝甚至會予以懲處或罷黜。
早朝通常持續至早上七時,即卯時(早上五點至七點)結束。奏事完畢,御史糾察禮儀,如此早朝方算結束。皇帝會宣旨散朝,百官再次行三跪九叩之禮,然後退殿。皇帝亦會返回內宮,預備進用早膳或處置其他事務。
完成開啟流程後,便進入奏疏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