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大夫叫我談論兵法,令我十分惶恐。只不過略述幾項有關戰爭的基本原理罷了。既要戰爭便要得勝,故戰爭時有以下幾點心得。
第一、何方國君得人心(主孰有道 )。
第二、何方將軍有能( 將孰有能 )。
第三、何國天候、地利條件有利( 天地孰得 )。
第四、何方軍紀徹底( 法令執行 )。
第五、何方軍事優秀(兵眾孰強 )。
第六、何方士兵訓練優良( 士卒孰練 )。
第七、何方賞罰嚴正( 賞罰孰明)
就上述七項條件逐一精密審視、分析,即可知勝敗所歸。有勝算才可戰,但我方至今實力不足,對敵方情勢更全然陌生,如何爭戰?”
伍子胥聞之不禁冷汗直流。
“若不聽你的話,險些犯下千古之罪。”
“千萬別這麼說。......伍大夫之勇猛與臨戰之智略無人不知。戰時需留意,戰事不宜拖長,兵隊疲憊,國家財政匱乏,若得勝也無益。”
吳王聞之,拍膝讚歎不已。
孫武對吳王與伍子胥繼續說:
“既言及此,便對相關兵法繼續闡述。常人以為戰爭勝負取決於武力,其實不然。勝敗依武力決之誠屬下策,不戰而勝才是上策。”
吳王闔廬聞之大驚。
“不戰如何決勝負?”
伍子胥對此言亦不明白,故微笑點頭。
孫武答:
“勝利之道有四種手段,將其具體內容陳述如下:
第一、‘伐謀’,乃事先探知敵之意圖,使其無法發揮鬥志,予以先發制人,以求精神上壓倒性之勝利。此法為最上策。
第二、‘伐交’,詳細掌握與敵相親之國,粉碎彼此同盟關係。此法乃次善之策。
第三、‘伐兵’,即戰爭 ,以武力取勝之法,屬下策。
第四、‘伐城’,攻城得勝,如此我方也有莫大損傷,屬最劣之策略。”
孫武言及此,伍子胥感佩萬分,對孫武說:
“剛才之教導實為金科玉律。‘伐交’善於‘伐兵’,‘伐謀’則更屬上策。我昔日真是一名愚將!”
孫武搖頭說道:
“伍夫何其謙遜,使我悟及‘伐謀’為最高智略者非他人,正是伍大夫,伍大夫乃我的老師。”
伍子胥十分意外,不覺訝異道:
“那裡,我怎能教你兵法?”
孫武大笑。
“昔日與鬥寶大會席上,列國諸侯幾被秦王所殺,那時伍大夫所用之法便為伐謀,。”
“我於鬥寶大會事前識破秦王陰謀之法;即稱為‘伐謀’?
孫武點頭稱讚:
“是。那便是‘伐謀’,我主張此為最上策,不過是理論罷了,而伍大夫卻能超越理論而力行實踐,你才是天生的名將。”
“你如此讚賞,我深感惶恐。”
在旁的吳王喜色滿面,說道:
“一為出類拔萃的名將,一為理論名將,寡人得二名將輔之,真天下一大幸事。哈!哈!哈!哈!不戰而勝之法,真是絕妙!可將戰爭致勝之法具體說明否?”
孫武揖拜,秦道:
“臣聽說,優秀工匠在雕木石之前的眼中、心中已見雕像鮮明之圖案,只需鑿去多餘部分,作品即可完成。故戰爭也一樣,需有勝算才可開戰,一到戰時也非為取得勝利而戰,乃是要確認是已勝的戰爭。若本身並無勝算,敵方亦無敗北要素,則當養精蓄銳以待時機,才是上策。”
“賢卿所言即兵書上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名言,以孫元帥之見,今日楚之實力如何?”
孫武答:
“奸臣費無忌掌握權時,楚國政情大亂,費無忌死後,國家以昭王為中心都不可忽視。”
吳王對孫武所言稍感失望。
“若今與楚交戰,我可有勝算?”
孫武答:
“依目前情勢,戰爭一起,勝敗難測,楚因費無忌已除,全國團結一致,且左令尹子西、右令尹襄瓦之流的猛將健在,絕不可輕視。我方之弱點仍多,前景並不樂觀。”
“我方弱點仍多?”
元吳王聞此言大驚,反問孫武:
孫武答:
“大王欲圖大事,我不敢稍瞞。伍大夫與伯嚭將軍非吳國人氏,乃由楚亡命而來,此點及我方之弱處。因一旦伐楚事起,一般人民定會誤解戰爭非大王本意,而是伍大夫與伯嚭為報私人恩怨,說服大王出戰。若戰爭對我有利,此事便不會表面化,若戰事不利,定會招致民怨,對此點非特別注意不可。”
“嗯!元帥言之有理!”
吳王點點頭同意。
伍子胥理性上對孫武所言甚表同感,然而情感上卻對武十分不滿。
(孫元帥為何如此露骨地道出我與伯嚭將軍之弱點,滅我之威信,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找他來此。)
孫武觀伍子胥之色知其心意,遂對吳王言道:
“大王若要掌握中原霸權,懷抱雄志,就非伐楚不可,若無伍大夫與伯嚭將軍等名將,勢必無法達成宿願。戰爭勝敗非由情感左右,乃憑實力決定,故稍安勿躁,以待時機。”
他以間接手法安慰伍子胥。
吳王答:
“元帥要寡人趁此期間好好儲備實力,那便請元帥助我軍成為強盛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