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章 宏觀調控

但是處於長期分居的狀態,不過好在斯福的媳婦確實是一個特別有大智慧的女人,後來也是一直默默地給斯福幫助。

後來斯福在40歲左右的時候得了脊髓灰質炎這個病,就讓他沒法獨立的站立和行走。

但是,如果你想競選公共職務的話,健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所以斯福一邊是拼命的治療,另一方面發現這治療永遠無法根治問題的情況下,就在公眾面前盡力地透過金屬的支撐,讓自已能夠站起來。

然後在私下場合再坐輪椅,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不知道他實際上是比較殘疾的。

後來到了競選總統的時候,他們點王黨內部的初選競爭極其激烈。

因為都知道對面禾口黨的在任總統胡佛肯定是沒戲了,點王黨就算選出一條狗來,基本上都能把胡佛給打敗。

這個時候胡佛政府在解決大蕭條問題上完全無能為力放任這事態不斷的惡化,基本上木倉國人民對他們非常的失望。

於是斯福在他的競選經理的運作下最終是成功地當選了總統。

他的這位競選經理叫尼迪,是一個商業大亨,也是日後那位特別有名的尼迪總統的老爸。

那麼斯福在當選總統之後立馬開始大刀闊斧地去推行他的新政這個時候,很多木倉國人視斯福為救世主,他的民眾威望非常的高。

而且總統在剛當選的時候,往往是政治資本最雄厚的時候。

因為總統的當選往往也伴隨著國會里相應的黨派獲得多數的席位,而無論總統做得好不好往往等到兩年之後國會的中期選舉的時候,這個總統所在的黨派就會丟失一定的席位。

那如果丟了在兩院裡的多數地位的話,你們這個黨你們這個總統想推行的很多涉及到立法的政策就很難透過了。

於是斯福抓緊時間,在他上任的第一個一百天就取得了無數的立法成果。

後世的總統往往希望效仿斯福,在上任之後的前100天儘量把這三把火燒得越旺越好,但是最終這效果往往沒法跟斯福相比。

那麼斯福新政的時候,這個口號是三個分別是救濟,復興和改革它的核心思路。

其實就是政府加大在經濟活動中的管控力度,加強對於金融市場的監管打擊投機行為,並且廣泛地去給民眾以救濟,然後重塑民眾的信心這一套理論。

尤其是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刷存在感,大規模進行監管和插手其實是違背了以木倉國一直以來的這種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制度。

甚至帶有了一些社會主義的這種色彩在裡邊。

這也跟當時世界上的大趨勢很像。

其實不管是大其斤國還是心國還是木倉國都有著類似的這種政府官運經濟活動的趨勢。

那這也是因為當時全世界都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這種經濟衰退,所以光靠自由市場的自我調節確實是救不活了。

那麼斯福在第一個百日新政期間具體都做了哪些事?都有哪些立法的成果?

第一個是限制政府的支出,尤其是給退伍軍人的支出,這事也比較諷刺。

因為斯福在競選的時候就攻擊胡佛對於那個這個事件的處理。

但是他上臺之後還是進一步的去削減那些退伍老兵的這個待遇。

第二個是支援銀行抵禦擠兌也就是說當時有很多人瘋狂的想去銀行取錢去,那斯福是關停了一些銀行。

並且透過一些特殊的這種救濟手段讓這些銀行在後續重新開張,保證他們不會倒閉。

第三個是終止金本位的這個政策,也就是說金貝跟黃金脫鉤,這樣的話從而去保證黃金的價格和金貝的貨幣供應它能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位置上。

第四個是加強對於證券的嚴格監管去打擊這種投機倒把的行為,要求這些證券公司必須去公開他們的那些所有的財務資料,然後去做進一步的這些監管。

第五個是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專案,就跟後來經濟危機水又國的處理思路很像。

就是大規模投資幾萬億那種狀態然後透過這樣來刺激整個的經濟發展,還有就是強化工會和勞動保障給那些底層的員工和那些窮人更多的這些基本的補助救濟什麼的。

最後很重要是控制價格,因力在當時農產品價格太優兼那農民辛辛苦苦的把那些小麥,水果,甚至牛奶給做出來,運出去去賣,完全是入不敷出賠錢的狀態。

因此很多人乾脆就直接這小麥就在地裡邊放爛了,然後那牛奶根本就不擠或者說擠完了就直接扔。

水又國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就說的這萬惡的資本主義,這個富人這牛奶寧願倒了都不給這窮人喝可見他們有多黑心。

但實際上這個背後也有一些的經濟原理,因為如果減少了這個物品或者說這個商品的供給才能真正的讓它這個價格提升。

那這個經濟秩序買賣行為才能恢復到正常的這樣一個水平上。

因此斯福和他的農業部長一個叫菜士的哥們,一起去制定了這個一系列的把農產品減產從而去提高價格的這些政策。

那麼這些政策到底有沒有讓木倉國很快地走出這個大蕭條走出經濟衰退?

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也並不是說像很多人想的那樣一下就拯救世界了或者說木倉國這gdp或者是失業率一下就回到了那個繁榮年代的水平了。

確實不是這樣。

事實上木倉國直到這二戰開打了,也就是好幾年之後它這經濟指標才恢復到這個大蕭條之前的水平。

另外在整個推行新政的期間,斯福作為總統作為木倉國三權分立的行政權的代表。

他的權力也是在不斷地擴張大,部分木倉國人也是比較理解的,雖然說一直以來都講究自由民主,權力制衡,把權力關在籠子裡。

但確實非常時期需要強人來帶他們走出這個困境,像國會的話基本上是對斯福言聽計從。

整個點王黨控制的這國會是基本上沒有否認斯福任何一項提案都是透過立法的手段把這些政策給落實了。

在南北戰爭剛結束那會,林月的繼承人詹森完全不被國會認可甚至以一票之差險些給他彈劾掉。

那自此之後,長期以來國會的權勢是凌駕於總統之上的。

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自打斯福這開始總統的權勢又隱隱的凌駕於國會之上了。

總之斯福在他的第一任總統任期,整個國會是對他言聽計從的。

但是在後來國會改選之中斯福所在的心王黨是經歷了一次歷史上都數得著的慘敗,丟失了無數的席位,一下讓禾口黨佔據了國會的多數。

而斯福本人的聲譽也是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

那到底是什麼事件導致的這樣一個局面?

話說斯福自從推行他一系列的新政之後,國會對他的態度,一直是無條件的跪舔的,就是隻要斯福一提出什麼草案,國會就很快的投票透過把它落實成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