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詞語都有自已的溫度。愛,是最溫暖的一個。
大二的第一個學期,路清洌的課程還是比較繁重,繁重的課業後面,她也在慢慢思考未來的自已應該往哪裡走。一直以來,路清洌也對自已的發展很迷茫,在上大學之前,以為只要上了大學就好,人生從此就是春光爛漫的了。上了大學後,她看到自已一直暗暗喜歡的景燁卻沒法開口表達自已的心意時候,她就想要是自已勇敢一點點,這顆遙望的星星也會屬於自已,老天也很給面子,竟然讓她猝不及防得到了這顆曾經遙不可及的星星,即便現在也感覺很不真實。但是,事實確實也是如此,那個男孩現在是她的了。不過好像就此路清洌就留在原地,不知道她的下一個期待在哪裡,而令她隱隱不安的是,這個男孩卻從未停止過發光發熱,他有他明確的目標,有他想要追逐的夢想,並且在不斷地前進,從未停止過。而她呢,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沒有明確的方向,好像什麼都可以,也好像什麼都不可以。
“清洌,今天福利院那邊突然臨時缺一個人,我這還有課,你能去嗎?”路清洌正打算去景燁學校圖書館看書。半路看到蘇柯巖訊息,想著看書也無聊,景燁也在忙,還不如去福利院陪陪孩子們。“我今天去趟福利院,就先不去圖書館了。”思考了一下,路清洌給景燁發了條訊息後,就折返出校坐上了去福利院的公交車。
下車過後,她一眼就看到了那個上次送她小麵包的小女孩,她雙手扶在欄杆上,望著一覽無餘的天空,單純清澈的眼睛裡透露出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哇,我們是不是心有靈犀呀,銘銘,你是不是感覺到我要來呀?”路清洌下車過來就跑過來,半蹲著摸了摸她的頭。小朋友雖然也沒有說話,但是用自已的小手牽住了她,一路牽著。一路走著,路清洌發現今天的福利院似乎有點不同,兩邊都有一些公益牌子,綵帶氣球,還有很多陌生面孔,路清洌說的陌生是指成對成對的家長,或者一些慈眉善目的人。銘銘一路上還是沒說話,不過她很快把她帶到了“媽媽”們那。
一進來,“李媽媽”就熱情地接待了她。“小路啊,今天多虧了你來,我們這公益開放活動也辦得比較突然,找不到人了,只能找你們大學生志願者幫忙了。”李媽媽邊搬展板邊給路清洌解釋著。“還有這個小蘇,本來是打算讓他過來的,平常福利院有什麼事我們都是直接找他,他都是主動來幫忙的。”李媽媽邊說邊笑著,看來是很喜歡這個學長了。“那學長來這做志願者一個學期吧,我看小朋友們很喜歡他。”路清洌問道。“對孩子們很好,所以他們很依賴他,我記得有個暑假他也在這。那他可不是上學期就來的,高中生時候寒暑假也會來。”李媽媽還想了下他什麼時候來的,不過也沒記得起來。只知道李媽媽在這時候,他就在了。護理李媽媽是一個小個子媽媽,瘦瘦小小的,年紀也才三十來歲,本科畢業就來這了,性格很好,每天笑嘻嘻的,對孩子們從來都是細聲細語的。“李媽媽,你怎麼想到來這工作啊?”路清洌很疑惑作為本科畢業的人,怎麼會想來這幹在別人看是保姆的活兒。“我之前也是這樣想的,不過也是機緣巧合,那年畢業季時候很迷茫,就漫無目的在這個城市無目的地走,那次我也是走路走入神了,經過這的一個十字路口時,沒看到紅燈,直接就竄過去了,這時有個小朋友突然一下子把我拉住了,要不是他我可能這輩子早就結束了。後來才發現,那天他是從福利院走丟的一個孩子。後面看到這有招聘考試,就考進來了,這一來就幾年了。”路清洌沒有想到原來李媽媽後面還有這麼個溫馨的故事。“一開始我來時候負責日常的生活教學,半年、一年,有的小朋友都可能連一個表情都沒有,但突然有一天,那你偶然看到他們臉上綻放笑容的這些瞬間讓這特殊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揣在心窩裡。”李媽媽溫暖講述著在這的經歷。也許取暖有溫度的心,感受到生活的動人之處因為懂得感恩,所以才會發生這些愛的傳遞和無數個像李媽媽與這些特殊孩子的故事。
春末夏至,萬物復甦。洗去了冬日的孤寡,綻放了春日的芬芳也迎來了我們第一次公益開講活動我們想用這種方式讓愛傳播、瀰漫、延續...
童年,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都是一段被寵愛的時光。然而,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自出生伊始便沒有親生父母的愛護,沒有完整的家庭,沒有健康的身體……幸好,他們在社會大家庭中找到了“媽媽”,南瓜樹藝術中心老師們像媽媽一樣為這些孤殘兒童,為他們的學習與將來費心勞力。點點滴滴,數不勝數,細若微塵,轉瞬即逝,卻猶如陽春的花朵般,雖不感天動地,也難以讓人感激涕零。
福利院大部分兒童身體是有殘疾,這是改變不了的,就像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長得不漂亮的人,他們也改變不了。但是我們能做到是幫助他們改變自已的心靈,可以在學習裡好好表現,努力學習,做個自信、堅強的好孩子..
“所見,皆有溫度,感動之初源於愛”期待那個屬於你的、他的、身邊的、遠方的、現在的、過去的…和我們一起感受了解這些溫暖故事我們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去感受這世間至真至純的美好點滴。
李媽媽說今天是有別的省份的好心人想要來領養一些孩子對於領養,李媽媽說,他們就開心又失落。自已養大的孩子親手送出去多麼殘忍,但是他們終須有一個完整的家。路清洌覺得這些孩子是幸運的,也許曾經的原生家庭無法讓他們成長在幸福裡,但是碰到了福利院這個大家,有了很多家人,然後幸運的話還會有第二個家,那裡也有家人。
“你看,那是我們院長,從學校畢業踏上社會,她就在福利總院紮下了根。20多年了,她默默無聞經營這家福利院,一直守護在孤殘兒童身邊,為這些“折翼天使”插上美麗的翅膀,孩子們都叫她“鄒媽媽”。
聽李媽媽說鄒院長專業是特殊教育,對聾兒語訓、早教教學有豐富的經驗。早些年,福利總院的特殊教育沒有現成教材,她刻苦鑽研,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殊情況,編制個性化教學方案並形成教材,她用一顆真心和耐心,用媽媽般的關愛呵護孩子們快樂成長。
為推進福利總院高質量轉型發展,兒福中心進行工作調整,推出了全新的保教康融合養育模式,“鄒媽媽”接過了融合中心二區班長的重任。為精進專業知識和素養技能,她查閱學習資料、與老前輩交流經驗、在教學中注重總結提升,很快她便勝任了這份工作,班組兒童的各項護理及康復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孩子們的多彩童年裡有了“鄒媽媽”的陪伴,教室裡到處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20多年堅守在孤殘兒童護理的第一線,無懼孩子的缺陷、嚴重的疾病,院長主動挑起重擔,用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堅持,為孩子傾心服務,親自為他們洗澡、擦身、餵飯,扛上搬下,還時常要面對智力低下的孩子的無端打罵。那年春天,院長的婆婆身體不好,兒子面臨高考,家裡正是缺人手的時候,但是她毅然選擇了來這陪護住院的孩子。她因為腰肌勞損、心臟疾病在工作中倒下過,但是在意志上她從來沒有輸過。她勤奮好學,年過中年依舊考取助理社工職稱、評聘上護理技師崗位;她運用智慧,改裝椅背、縫製咬不壞的衣物;定製輪椅防護欄,不斷為孩子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多少個孩子在她的懷抱裡漸漸長大,走進家庭社會,有了美好的未來。
瀝清洌主要在這幫忙寫一下歡迎標語,然後幫忙小朋友換衣服。上午九點鐘,兒童部的破壁機開始發出“嗡嗡嗡”的聲響,裡面的豆子爆開,在高溫下變成乳白的豆漿,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早餐飲品。李媽媽和其他幾個媽媽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伴隨著有節奏的聲音,擦桌、清洗、開窗通風,挨個檢查孩子們的餐具消毒情況。
和她一樣來這幫忙的還有一個志願者楊莉,也是和蘇柯巖一批的志願者。她也是在這做了很長時間的志願者了,她第一次來的時候就看到了,經常坐在陽光下安安靜靜地給孩子們縫製玩具。孩子們也喜歡她。“你剛剛聊的那個李媽媽聽說很厲害。自從2005年來到這個崗位上,李媽媽在院內的每一個早晨都是這樣度過的。喂水、餵飯、換尿片,幫助不能動的孩子們翻身,陪伴腿腳不靈便的孩子上下樓梯,這是她白班的工作內容。天黑下來,幫助孩子們換洗衣物,為頑皮不肯睡的孩子講睡前故事,幾乎佔據了周霞敏十七年來的每一個夜晚。在工作時間,她總是時刻繃緊一根弦,嚴格要求自已,認真督促同事,在孩子們的事情上不能有半點馬虎;在休息時間,同事打來一個電話告知孩子們什麼不對勁,家住在福利院對面的她無論什麼時間都會趕來親自檢視。很佩服!”楊莉真是把這個福利院每個人的情況瞭解得清清楚楚。
“曾經因為福利院流感很嚴重,李媽媽在院內一住就是四十幾天。雖然家和單位只隔了不到一公里,她卻只能在影片聊天裡關注自已兒子的學習情況。兒子高中學業正忙,她很是想念又不忍心佔用太多時間,每次短短几分鐘她便自已要求結束通話電話了。每每通完話,李媽媽眼眶總會泛紅,但聽到孩子們喊一聲“媽媽”,轉頭便是一張笑臉。院領導去關懷李媽媽,她連連說全家都很支援她的工作,自已兒子長大了她不擔心。但是如果回家了,特殊時期就不能回到福利院了,她從來沒離開這裡的孩子那麼久,她不放心。”路清洌感動於在這裡聽到的每一個故事,他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卻為這些曾經被拋棄的天使們撐起了一片天。
在正式進行幾位小朋友的領養篩選前,那位鄒院長先上臺進行了致辭。
“福利院的工作很辛苦,很瑣碎,常年彎腰使得我們幾個護工腰都不太好,但是有一次糖糖居然跑來給我捶捶腰,說媽媽辛苦了,當時啊我就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鄒院長說的很動容,“二十多年裡,我陪伴了很多孩子,看到孩子們被領養去新家庭,看到院裡的孩子每天都有進步,我覺得自已的工作非常有意義,也沒覺得二十多年有多漫長,再過二十多年我也仍要在這裡。請你們一定善待我的孩子,他們內心有一道牆,請你們不要試圖去打爛它,留著吧,這是他們的保護牆,作為新的爸爸媽媽,你們可以從另一個缺口走進他們,我希望無論今天是否有有愛的家庭能領養我的孩子,我都希望他們不要再受到傷害,如果你不喜歡了,請你把他完整地還給我就行。對於我的孩子們成長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緣分或許有終點,但我們的愛從不停止。離開兒福“港灣”,還有美好的“彼岸”值得探尋,希望我的孩子們在你們的愛下健康快樂成長。”此時坐在旁邊的李媽媽和其他幾位媽媽以及爸爸都淚眼朦朧。
在這一刻,路清洌覺得愛是一件多麼不容易但又多麼珍貴的事情。對於很多父母,愛自已的孩子都已經不夠,不用說別的孩子,別的不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