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國末期,天祚帝耶律延禧面對內憂外患,國家局勢日益危急。1112年的一次宴會上,完顏阿骨打的不屈服預示著女真部落的崛起,但天祚帝並未給予足夠重視,導致後來女真族建立金國,成為遼國最大的威脅。
1114年,完顏阿骨打率軍攻打遼國,遼軍雖人數眾多卻屢戰屢敗。天祚帝決定親自領兵反擊,但此時耶律章奴在上京發動叛亂,迫使天祚帝回師平叛,給了完顏阿骨打機會重創遼軍。不久後,高永昌在東京道叛亂,自立為帝,天祚帝派兵鎮壓,高永昌求助於金國,遼軍再次遭受重挫。
與此同時,耶律餘睹,一位朝中重臣,因不滿蕭奉先的陰謀詭計,叛離遼國投奔金國,進一步削弱了遼國的力量。耶律餘睹與天祚帝的文妃家族關係密切,其妻為文妃的妹妹,而文妃所生的晉王耶律敖盧斡被視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蕭奉先,元妃的哥哥,企圖透過扶持自已的外甥秦王或許王登基,以鞏固自已家族的地位。為此,他利用耶律餘睹叛逃事件,誣陷耶律餘睹及其岳父耶律撻葛裡密謀推翻天祚帝,擁立晉王為帝,甚至牽連到文妃。
天祚帝在政治舞臺上顯得尤為昏聵,對於文妃的多次忠告置若罔聞,甚至心生不悅。恰逢國內兩次叛亂尚未平息,蕭奉先的幾句挑撥之詞,便讓天祚帝勃然大怒,下令處決了文妃的姐姐和耶律撻葛裡等被疑有謀反之心的人,連文妃也未能倖免,被賜死。
耶律餘睹在憤怒與絕望之下,毅然決然地率部投降了金國。得知這一訊息的天祚帝,急忙派遣將領去追捕耶律餘睹。然而,將領們早已對天祚帝偏信蕭奉先的讒言感到不滿,於是他們紛紛偏向於耶律餘睹,故意放走了他。
耶律餘睹在金國得到了庇護,並反過來協助金軍攻擊遼國。蕭奉先見機行事,向天祚帝進言:“耶律餘睹為了扶持晉王登基,竟不惜向金軍求援。 為了迫使耶律餘睹退兵,陛下應當誅殺晉王,斷絕他的希望。雖然這樣做會犧牲一個皇子,但能夠保全遼國的江山社稷。”
天祚帝認為蕭奉先的話頗有道理,於是下令賜死了耶律敖盧斡。此舉引發了遼國內部的極大動盪,人心渙散,臣民對天祚帝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耶律餘睹滿懷悲憤,率領大軍緊追不捨,誓要捉拿天祚帝。而天祚帝則四處奔逃,在逃亡的過程中,他終於意識到自已的錯誤,懊悔不已。他痛惜自已聽信了蕭奉先的讒言,錯誤地殺害了無辜的妻兒和重臣。天祚帝深感後悔,於是先將蕭奉先驅逐出朝,而後更是下令賜死了他。
事實上,早在戰爭爆發之初,天祚帝就已為逃亡做好了準備。他準備了大量的錢財和馬匹,以備不時之需,隨時準備逃往宋朝或西夏尋求庇護。
當逃亡的時刻真正到來時,西夏的崇宗皇帝向他伸出了援手。然而,天祚帝在西夏的日子並不長久,因為西夏在金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將他送走。天祚帝繼續流亡,最終在應州被金兵俘虜,隨後被押送至金上京。金國皇帝為了安撫他,將他冊封為海濱王。
據《遼史》記載,三年後,天祚帝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歲。然而,《大宋宣和遺事》卻記載了一個不同的版本,稱天祚帝一直活到了八十一歲。在那個時候,宋欽宗也被俘虜到了金國。金國皇帝完顏亮為了羞辱他們,命令這兩位昔日的君主一起打馬球。宋欽宗因體弱而從馬背上摔下,不幸被亂馬踩踏致死。天祚帝眼見情況不妙,試圖騎馬衝出重圍,卻被金人當場射殺。一代帝王,最終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立了遼國,歷經兩百餘年,最終在1125年被金國所滅。遼國滅亡後,其後人雖然嘗試建立了北遼、東遼、後遼、西遼等政權,但這些政權都如同流星般短暫,很快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遼國昔日的輝煌與榮光,最終都化為了一縷輕煙,隨風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