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漢軍軍制詳解

漢代一般實行二五軍制,一個單位下轄兩個或五個下級單位。

軍中最小的單位為伍,置伍長;兩個伍為一什,置什長;

五個什為一隊,置隊率(或都伯)。兩隊為一屯,指屯長。從屯長起就算是建制軍官,有明確的秩奉,一般秩二百石。

屯的上一級是曲,一曲轄兩個到五個屯不等,具體視部隊編制和作戰情況而定。

曲的長官稱軍侯,秩奉六百石,已經相當於一箇中級縣的縣官。

曲的上一級是部,轄二到五個曲,部的長官稱軍司馬。受更上一級直轄的也稱別部司馬。

秩奉比千石(就是千石不到),大致相當於團長級別。標準指揮千人左右,實際上可以指揮兩到三千人。

軍司馬的部,是一般軍隊的基本戰術組成單位。再上一級,有都尉、校尉、中郎將等長官。

校尉,是漢代領軍作戰的常置軍官,秩奉兩千石,於郡太守和九卿相當,是朝廷的中高階軍官。可指揮兵力數千到上萬不等。

不設校尉的,如邊郡屬國都尉,專職都尉等,都尉下轄軍司馬的部。

有時候校尉的職務由同級別的中郎將代替,比如黃巾起義中,朝廷派出去**的北中郎將盧植等。

校尉上有將軍,但將軍不常置。特別強調,司隸校尉不是校尉,是**地區的監察官,權力很大。

注:校尉、中郎將一級本來是漢軍實權高階軍官,但到了三國時期,由於大量雜號將軍

的出現,使得校尉和中郎將變成中下級軍官代名詞。

如果非要和現在的軍銜相對應來理解的話。軍司馬大致相當於中校或上校,而校尉則是上校或大校級別。

各級將軍

將軍中的最高階別是大將軍,到了漢末由於三公逐漸成為榮譽職位,而外戚通常擔任大將軍,如大將軍梁冀、大將軍竇武、大將軍何進。故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

大將軍之下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位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若稱大者,如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則位與三公同。

再下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位同九卿。為重號將軍。如董卓在漢軍服役幾十年,後期終於得到一個前將軍的封號,再如劉備,投靠曹操之後,曹操為籠絡他,上表給皇帝保舉劉備為左將軍。從此劉備一開口就是“左將軍領豫州牧……”地位的確很高。

包括大將軍在內,以上重號將軍皆不常置,因戰而置,戰停即罷。比如漢末大將軍竇武被誅殺後(168年),一直到黃巾起義(184年),中間這十六七年的時間,漢靈帝都沒有置大將軍。

注:三國遊戲中的安、平、鎮、徵四方將軍在漢朝一般不設定,直到漢末三國時期才設。

重號將軍下,有各種雜號將軍,如度遼將軍、蕩寇將軍(本書中一開始的重要角色周慎,後來就是蕩寇將軍)等。不常置,且地位不高。

為了給讀者一個比較直觀和方便的印象,本書中,後期的將軍封號從低到高:

偏將軍、裨將軍、牙門將軍;

接著是各種雜號將軍,如橫江將軍、材官將軍、討虜將軍之類的。

然後是平東、平南、平西、平北;

安東、安南、安西、安北;

鎮東、鎮南、鎮西、鎮北;加大將軍後,位同三公,如鎮南大將軍

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加大將軍後,位同三公;如徵北大將軍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高層是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加大將軍後,位同大將軍。如車騎大將軍;

最高為大將軍。

軍隊體制

東漢的皇帝是最高軍事統帥,透過兩大**軍事領導機構控制全軍。這兩大機構是:由郎中令、衛尉、中尉等組成的**警衛機構;由大將軍、太尉、將軍、將、尉等組成的國防軍事機構。

一;京畿駐軍:(東漢形式上沿襲西漢南北軍制度,但已無南軍之稱呼,光祿勳(郎中令改稱)統轄七署朗官,衛尉統領各宮衛士。 )

1;光祿勳屬下部隊有三支(侍從護衛皇帝,警衛省殿門戶,又備皇帝顧問和差遣):

a;虎賁中郎將所統虎賁郎1500人, 無常員,多至千人, 皆父死子代;

b;羽林中郎將所統羽林郎128人, 無常員,時有增減。其兵源,光武時以征伐之士勞苦者為之,後多從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選補;

c;羽林左、右監所統羽林左騎800人、羽林右騎900人,其兵員一般從北軍五營中選拔,待遇低於虎賁郎和羽林郎。

2;衛尉(宿衛殿外宮門和巡邏警備宮內,保衛皇帝、 皇后、太后、太子所後宮殿及**宮府安全。)

南宮衛士令統員吏95人,衛士537人;

北軍衛士令統員吏72人,衛士471人;

左都候統員吏28人,衛士383人;

右都候統員吏22人,衛士416人;

七宮門司馬下屬約700人。共2700左右,

東漢衛士多來自洛陽附近的固始、鮦陽、公安、細陽四縣所謂農野謹鈍之人,而非西漢時由地方郡國兵番上。衛士役期滿後,東漢皇帝也如西漢皇帝一樣,親臨賜宴,問候疾苦。

3;北軍分作兩部:

a;執金吾(中尉):屬下緹騎(騎兵)200人,持戟(步卒)520人,任務是警衛宮城之外,洛陽城門以內,月三繞行宮外。 緹騎多為富家子弟, 持戟多出身寒門, 均非徵發而來,系招募編成。負責京師,維持治安;天子出巡,則隨行護駕,侍從左右。

b;五營(對外征戰的主力常備軍):由五校尉分統,北軍中侯監管五校及其營地,總兵力4000餘人,其中

屯騎校尉之下員吏128人,領士700人;

越騎校尉之下員吏127人,領士700人;

步兵校尉之下員吏73人,領士700人;

長水校尉之下員吏157人,烏桓胡騎736人;

射聲校尉之下 員吏129人,領士700人。

其兵士最初系由劉秀的元從改編而成,父死子繼。安帝時,因國用不足採納群臣建議,凡吏人入錢穀者,可據數額得力關內侯以至五營士。這樣,北軍中又增加了大量商賈惰遊子弟,他們大都是雒陽人。

4;城門屯兵。這也可以算是北軍的沿襲。主官是城門校尉,多以外戚、近臣充任。專門負責洛陽城門的守衛工作,總領洛陽十二城門司馬,十二城門每一城門設一城門司馬、一城門候,把守城門,領兵數百不等。

5;東漢末年,為了與掌握了北軍的外戚集團對抗,宦官們又整出了一個西園八校,這是後話。

二、內郡營兵

1、雍營和長安營:二者沿著渭河下游的谷地形成一條連續的防線。

雍營;即扶風都尉部,駐地雍(今鳳翔縣),於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初置,並設立右扶風都尉,領導和指揮所屬部隊。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守衛三輔地區和西漢諸帝的陵園,並作為都城洛陽西部的屏障,以應付西部諸羌和西域各國的軍事威脅。

長安營為京兆虎牙都尉所統,故有虎牙營之稱。 駐地在渭河南岸的長安。主要任務是守備長安,並和雍營共同作為京都洛陽的西部屏障,以防涼州各羌族部落生亂和西域各國的叛離東侵。

2、黎陽營:以謁者監之,所轄幽、並騎兵千人,駐地黎陽緊傍黃河,是京都洛陽的北方門戶,屬於首都外圍的保衛力量。這支部隊從東漢初年開始設定,到漢順帝時還在文獻中見於記載,堪稱一支有光榮傳統,戰力悠久的英雄部隊。

3、其他;黎陽、虎牙、雍營都設在東漢國家的內郡。在內郡除了這三處營兵之外,還有其他的營兵設定。在中原要害地區,‘魏郡、趙國、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塢,河內通谷衝要三十三塢,扶風、漢陽、隴道三百塢,置屯多矣’。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臯轅、旋門、小平津、孟津有八關都尉。

三、邊郡營兵

(東漢的地方駐軍,一種是屯駐地方的營兵;另一種就是地方上的郡兵。營兵是歸**直轄,郡兵是地方的國民警衛隊,不相統屬。)

1;護羌校尉,治所設定在令居塞, 掌西羌事務,兼管屯田,有常備的刑徒兵二千餘人。湟中義從胡二三千騎,這是基本兵力構成;一旦有戰事,持節的護羌校尉可以徵發調動屬國系統的羌胡騎,各郡縣的邊地騎士和屯田兵,加起來林林總總可有數萬。

2;護烏桓校尉:屯上谷郡寧城縣。掌管烏桓、鮮卑事務,兼管互市貿易。下設長史一人,司馬二人,常備軍一部騎卒,一部步卒,東漢王朝歲給烏桓族人衣食,利用他們善於騎射的特點,讓他們與南匈奴一樣,助守邊防,對付北匈奴和鮮卑的侵擾。烏桓各部世代為東漢守邊,相當於世襲的少數民族僱傭軍(不過在漢末,朝廷公認烏桓騎不如鮮卑騎厲害)。

3;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置立,平定南蠻。

4;敦煌兵; 殖民西域的前驅力量,最後的戰績是公元168年(漢靈帝建寧元年)涼州刺史孟佗率領敦煌兵五百人,會同西域長史張晏率焉耆、龜茲、車師兵三萬餘人討伐過疏勒,史書上說攻城四十餘日,不克而還,但是出土的曹全碑卻說那一仗打贏了,還是大勝。

5;漁陽營,為了防備鮮卑。一般置營兵千人。”

5;扶黎營。扶黎,縣,屬遼東屬國。”

6;度遼營:為切斷南、北匈奴的聯絡,東漢國家設定度遼將軍,度遼將軍所統率軍隊稱為度遼營兵,屯駐五原郡曼柏(今內蒙古達拉特旗東南)。

四,地方兵(郡國兵)

(地方郡中的軍隊士兵稱‘郡兵’,與**的‘營兵’區別開來。)

郡國兵的徵集和統轄權歸屬行政長官郡太守,正因為如此,東漢的郡太守又有“郡將”之稱,真可謂上馬管兵,下馬治民。

五:少數民族傭兵

1;板楯蠻。益州巴郡的南蠻。這個少數民族擅長毒弩,跟漢族關係一直很親近。

2;丹陽兵,東漢時期的揚州丹陽橫跨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領縣十六:建業、丹陽、蕪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陽、安吳、臨城、石城、涇、春谷、廣德、寧國、懷安。由於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這時候的丹陽郡尚且處於半矇昧半開化狀態,山險水惡,僻壤窮鄉。尤其是丹陽縣(在今天的安徽馬鞍山和江蘇溧水一帶)的山越族,崇尚氣力,攀山越嶺、如履平地,加之山中生產銅鐵,可以自已鑄造兵器。歷來“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民風輕浮剽悍,相當於漢朝的廓爾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