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天幕上那隻兔子播報新聞時插播的短片,各朝各代的人很是佩服。
只能說,這大概就是語言的藝術吧。
就像天幕上說的那樣,是“含蓄而直白”的。
唐朝
“‘新聞’,就是每天發生的新鮮事蹟吧?”,李世民倒是格外在意那個新聞,“倒是和邸報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只不過邸報是朝廷面向官員的,而新聞則是後世朝廷面向所有人的。
他們倒也不是沒有面向百姓們的,但小報也只是商人為追尋利益所釋出的市井八卦。
有道是皇令不下鄉。
這新聞的好處是大大的,但阻力也不可小覷。
有了新聞,百姓對國家之事更加了解,更加有國家的概念,政通令達,皇權也更加穩固。
但是,那些鄉紳世族可不這麼想,那些貪官汙吏也不怎麼想。
具體要怎麼做,李世民還要再多多思量。
【話外音:“那年白頭鷹從某內瓦和華沙換回了被俘的鷹醬們。”
白頭鷹們成群結隊的在路邊,歡迎著俘虜們歸國。
“而兔子呢?”
一隻兔子拿著水壺在給蘋果苗澆水。
“親,”,另一隻兔子走了過來,“看什麼呢?”
正在澆水的兔子回答道,“知道嗎?這棵蘋果樹頂鷹醬五個師哦?”
“哇~!”
(日內瓦:你直接報我身份證號得了唄?)
(其實因為我們之前善待俘虜,他們好多不想回去的)
(戰俘運動會,就問還有誰?)
(釋放了被俘的飛行員)
(正在專心種蘋果)
(這棵蘋果樹可是會結出蘑菇雲的)
……】
漢朝
“娘,你看,之前那個被壞蛋白頭鷹關起來的小兔子回家了。”
一個小孩子興高采烈的給他媽媽分享喜悅。
他才不過幾歲,看不懂天幕上的深意,只是單純的替那隻兔子高興。
畢竟,他被白頭鷹關起來的時候就說過,他想回家種蘋果樹,現在他的夢想實現了。
“是啊,他們回家建設自已的家園了。”,王夫人感嘆道,不僅是兔子回家了,被俘虜的白頭鷹也回家了。
那些被匈奴擄走的人,何時才能回家呢?
不過數十年前,他們這裡還是經常被匈奴人打馬草的地方,當今掌權後,力主反擊匈奴,現在他們的日子才過的好多了。
王夫人也從天幕上知曉了當今的名諱,知道今上能名留千古,更是讓後世人以他們的朝代自稱。
王夫人打心底裡佩服當今的功績,要知道,現在哪裡還有什麼秦人、魏人、齊人呢?
天幕不僅給他們生活增添了趣味,也開拓了他們的眼界。
自從知道征戰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小將軍的事蹟後,不僅是他們這裡,漢匈邊境建起了一座座冠軍侯祠堂。
他們這些普通的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是祈禱,這生祠,能保佑霍小將軍一世平安。
他們再也不想,不想在匈奴的鐵蹄之下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了。
【天幕上畫面一轉,轉到了戈壁灘上。
一望無際的黃沙,站著一群排列整齊的兔子。
“全體都有,坐!”
眾兔子整齊劃一的聽指令席地而坐。
數不清的兔子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都是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齊,就連坐下時的動作也是和複製貼上一樣。
“親們!”,領頭兔子的聲音在空曠的戈壁灘中迴響。
“國內的仗打完了!國外的仗也打完了!”
那領頭的兔子進到方陣中開始講話。
“一沒讓披紅掛綵!二沒讓大家回家看望爹孃!”
“為什麼?”
“為什麼呢?”,他再次問道。
“因為鷹醬拿一個小玩意兒,在咱們的頭上懸啊懸,懸了好幾年!”
“大哥也撤走了,瞧不起我們吶!”
“所以沒有這個東西,咱們就沒地位,沒和平,挺不起腰桿子,就不能安安穩穩的賺咱們的小錢錢!過咱們的安穩日子!”
“今天,我可以把這個為什麼告訴大家了,我們就是要在這大戈壁灘上,用我們自已的雙手,造出我們自已的,蘑!菇!蛋!”
下面一隻兔子立馬振臂高呼,“搞出蘑菇蛋!”
其他兔子隨之響應,“搞出蘑菇蛋!”
“挺直腰桿子!”
“挺直腰桿子!”
“搞出蘑菇蛋!”
……
“蘑菇蛋!”
“腰桿子!”
……
(開始種蘋果樹)
(蘋果樹可是會長蘑菇的,至於長在哪裡?看你表現了)
(羅布泊造原子彈)
(邱小姐要出嫁了!)
(當時是抗美援朝之後直接去的羅布泊隱姓埋名)
(兔子:來,鷹醬,給你看個大寶貝)
(《小玩意兒》)
(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我家有兩棵樹,一棵是蘋果樹,另一棵也是蘋果樹)
(氫彈,原子彈,反物質彈)
(這是在戈壁灘上偷偷研究了好多年)
(搞出蘑菇蛋,挺直腰桿子)
(有劍不用和無劍可用的道理)
(國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後盾)
(大炮是用來丈量國土面積的)
(害,咱都有太空站了)
(算盤打出來的蘑菇蛋)
(橫空出世滿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當時,蘇聯和美國是一個想法,中國不能有蘋果樹)
(蘑菇蛋專搞敵人的腰桿子)
(現在有蘑菇蛋了,腰桿子也挺直了)
……】
漢朝
劉徹:“這就開始搞自已的蘑菇蛋了?”
那他可要好好看看了,看看這神器到底是怎麼做成的。
雖然他也下令讓全國尋找相關訊息。
這些天,也有不少人過來上報,但始終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
最接近他想象中那種爆炸效果的,只有前些天宮內有個方士的煉丹爐炸了。
聽到訊息後,他就去現場巡視了一番,威力比天幕上的小很多,但是,在這個冷兵器時代,已經足夠了。
他已經下令,讓方士們研究出威力更大效果更穩定的配方。
希望之後的天幕能給那些方士指明一條道路。
北宋時期
“國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後盾。”
看見這句話,寇準呵呵一笑。
他大宋的軍隊真的就那麼弱嗎?真的就沒有絲毫獲勝的希望嗎?
當年契丹南下,他力排眾議,反對南遷,促使畏戰的官家親征督戰,穩定軍心。
但是得到了什麼呢?
澶淵之盟?
明明是契丹使臣前來求和,官家卻開始於軍中商議每年給契丹的錢數,還說,“百萬以下的數目都可答應。”
最後,是他給使節下令,超過三十萬,就砍了他的頭。
所以啊,後人還是太片面了,除了軍力,最最需要的,是一個剛硬的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