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名字即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五十六頁,我們看第二,名字即佛。這一科是說明圓教的修行位次。
天台智者大師在解釋《法華經》經題的時候,他解釋妙法,說是九旬談妙。他說我們佛法的修學,有三種微妙的法門:
第一個,是眾生法妙。就是我們凡夫的一念顛倒妄想當中,它就能夠創造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就是眾生的世界也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第二個,是佛法妙。佛陀在一念的心中,他能夠顯現法身、般若、解脫,乃至於種種的神通三昧。這個法當然是妙。
第三種,是心法妙。就是我們凡夫的一念心,可以說是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他那一念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也是微妙不可思議。
這三種妙法當中,按照我們成佛之道的規劃,我們應該是要調伏眾生法,而趨向於佛法界,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按照藏通兩教的整個修學規劃,它是直接契入眾生法界。因為藏通兩教的觀法,這種空性的智慧,主要的是在消除五蘊身心的執著,它用不淨、苦、無常、無我來消除眾生法界,所以它是直觀眾生法界。這個地方會有過失的,因為它會產生不圓滿,從一個眾生法界的調伏,最後進入偏空涅槃。
淨土宗的修學是直觀佛法界,以一種皈依的心憶佛、唸佛而求生淨土。這個地方一般人也會有問題,因為佛法界太高。我們對於諸佛甚深的功德很難理解。很難理解,你的信仰就不是很堅固。所以淨土宗為什麼被判作難信之法,因為你直觀佛法界,這個落差太大,凡夫法界跟佛法界中間的距離差太遠,因為佛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我們仰仗了一種仰信的力量,去趨向彌陀的功德,一般人會覺得那種真實的信心不容易生起,所以智者大師判作直觀佛法界也不善巧。所以直觀眾生法界是不圓滿的,直觀佛法界不善巧,那應該怎麼辦呢?
偉大的智者大師說,我們不管是調伏眾生法界,不管是成就佛法界,一定要先以心法界為一個橋樑。就是說你必須從你的內心世界觀進去,你從內心當中自然能夠通達眾生法界,去把眾生法界消除;你往內心觀進去,你自然跟佛陀感應道交,所以觀心法門是最為善巧、最為圓滿——因地善巧、果地圓滿。
觀心法門在整個藏、通、別、圓四教當中,智者大師的規劃是,別教、圓教都屬於觀心。不過別教的觀心,它是有一點帶妄修真。它依止第六意識來修空、假、中三觀,所以它帶著第六意識的有所得的妄想,慢慢地調伏第六意識,所謂的轉識成智,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調伏妄想,把妄想調成真實的心性。那麼這樣的一個因緣,就是一種異熟果的思想。就是你現在的調伏,是來生才能夠得果報,因為第六意識的調伏,它是階段性的。階段性的調伏,當然它的結果也是階段性的果報。所以,第六意識的這種調伏的觀心,它的果報是安立在異熟果。
天台的圓教思想是直觀一念心性,它把第六意識先撥開來,觀想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因緣所生法,你一念沒有妄動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本來清淨的一念心性,它是直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它這種思想的果報是:這一念三千是當下成就的,它不是一種異熟果報。這一念就是:你的心是什麼相狀,你的果報就出現什麼相狀。
舉一個例子。在日本有一個科學家,一個博士,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做了一百多萬個水的實驗。他發覺水的結晶它不是固定的,它是變來變去的。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用瞋心來訶責這個水,它出現的結晶就非常的混亂,非常的醜陋;如果你用慈悲心、感恩的心來讚美這個水,它的結構是最漂亮的,它出現一個非常完美的結構,而且亮度也特別亮。這本書叫作《生命的真相水知道》,它的結論是認為:我們的內心可以跟一切萬法溝通——我們的心可以跟眾生法界溝通,我們的心也可以跟佛法界溝通,我們一念心直貫十法界。
諸位知道,水在我們的色身佔了百分之八十。所以你的心情,你的念頭一動,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你今天以慈悲為相,轉出來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的色身當然是往好的方向走。外在的環境也充滿了水分,你用感恩的心來讚美你的環境,那你想想看,你一念心性通眾生法界,通佛法界,它也是產生完美的、感恩的相狀,感恩的體、感恩的力作因緣果報。而這個都是當下成就,不必等到來生。
所以,智者大師解釋人生,他只講一念,所有的生命就在一念之間。你一念調整好了……,因為人生就是由很多很多的當下、當下、當下累積而成的,每一個當下都是你生命的全部,你把握了每一個當下,你就能夠圓滿地去擺脫過去,開創未來而活在當下。
所以,天台的觀法認為,眾生法界也好,佛法界也好,你莫向外求,你要找到一個入門。我們很想要消滅眾生法界,我們想要跟十方諸佛感應道交,怎麼辦呢?你要有一個門——就是你內心深處的一念心性——那種即空、即假、即中,清淨心、菩提願,你要從你自已的內心進去,而不是向外去求。向外去求的結果只有兩種:第一個,過程不善巧,修道多辛苦;第二個,功德不圓滿。
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就是在於迴光返照,把你一念心性照顧好了,你的心性直通眾生法界,直通佛法界,整個十法界全部在你的掌控當中,這個就是天台一念三千的思想。當然我們應該怎麼去直通我們一念心性,怎麼去引導我們這一念心性,就是我們今天最後的一個主題了。
我們看講義 。在整個圓教修行當中它跨出第一步,前面的理即佛是一個理想化的真理,真實地修行就從名字即佛開始。我們把它念一遍。
名字即佛,什麼叫名字即佛呢?就是聞解——聽聞妙法,生起勝解。
我們一念心性,你要了解它,要就學習佛法。因為我們一般的心都是往外思考的,只有佛陀出世,我們的心才會迴轉一百八十度,去找到內心深處的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地方它不是說,你可以靠著外境——“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不可能的!只有一種情況,叫作聞解——聽聞而成就勝解。
那麼勝解到底是知道什麼事呢?知道兩件事情:
第一個,“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在一念。”
首先,我們觀進去以後會知道,宇宙萬法是怎麼回事。一色一香就是涵蓋了你今天生命所接觸的一切宇宙的森羅永珍。它們是怎麼樣呢?無非中道。這個地方很重要!其實每一個法都是實相。
前面的別教,它的實相要去修,要去創造,就是人生沒有實相,但是你慢慢修、慢慢修,實相會出現,別教的中道實相是修來的。別教它相對於藏通兩教跟凡夫:你看凡夫由於妄想去操作人生,結果不是實相,執著在有這一塊;二乘人他用空性的智慧去操作諸法,一切萬法偏空。所以別教人認為這兩個都不可取,他也去操作,他用佛法去操作,創造一箇中道。
其實圓教人看人生,它本來就是中道實相,每一個法都是佛法。這麼多法當中它的關鍵在哪裡呢?第二句話更重要!“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在一念。”所有的法界,都是你一念的真如的心性變現出來,你的心是實相,所以外境就是實相。
所以,它這個地方的觀念就是說,當你的心準備好了,當你的心恢復本來面目了,外境也會恢復本來面目。就是說外境是被你搞壞的,是你的心去染汙了外境。就是說外境本來是實相,結果我們妄想的心把它操作成不是實相,或者著有,或者偏空了。問題不在外境,是你內心裡面有問題。
所以整個十法界,一念心性,本來就在你的心中。你今天以有所得的心為相狀,那麼你創造出來就是一個染汙的、有所得的環境;你以菩提心為法界,你創造出來的就是一個菩提的法界。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整個法界的根源同在你一念心中,這個地方也透露出圓教修行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它修行的訊息。
再往下看。
所以你知道從一念心性去調整你的中道實相,那麼你就“一切諸念亦復如是”。你一念會操作,所有的念念相同,都可以操作了。你心法能夠把它調成實相,那麼佛法界、眾生法界也都變成實相。當你的心調整好了,這個世界就調整好。
所以,我們看這個圓教的名字位,它的聞經達理斷疑生信,他觀人生,他不像二乘人一股腦就跑到凡夫法界,然後就把凡夫法界給消滅,他不是這樣。他是把人生濃縮。就是說,佛法界太高,眾生法界太廣,你一個初學者不適合直接踏進去,不適合,你會迷失方向。你要把整個十法界濃縮成一念心性,因為它是一個開關。
一個成功的修行者,它能夠掌握一佛乘,就是說他能夠掌握一個最巧妙的方法,很快地去改變眾生法界,很快地把佛法界現出來,就是一念心性。你必須把人生不斷不斷地濃縮,最後濃縮到當下的一念心性,全部在裡面。
所以,蕅益大師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他說你把整個大乘圓教的經典看完以後,你發覺宇宙人生只有一個東西,只是現前一剎那法,只是當下的一念,每一個都是當下、當下、當下。你當下一念是迷惑,當下的法界就是顛倒的世界;你下一個當下是覺悟的,下一個法界就是清淨法界。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每一個當下就具足了人生的全部。
那麼這個當下怎麼來的呢?望前名果,是前一個念頭等流性創造出來的;望後名因,對著未來,它又能夠去創造下一個念頭。
所以從一個“當下”當中,我們就有三種的態度,從一個往生淨土的角度,就是擺脫過去,把握當下,開創未來。第一個,擺脫過去。
我們過去的當下一念是錯誤的,才會變現娑婆世界。所以我們必須把當下的一念這種十法界十如是的運轉,把它改成淨土的法界,這是第二個。
當然改成淨土法界之前,你要先擺脫過去的眾生法界,所以要先擺脫過去,因為它這個一念,是個水流的思想,它從過去來,這一念也會影響到後續的一念。所以蕅益大師講臨終的一念,不是從臨終才準備,是你平常的準備,因為它這個念頭有個趨勢,望前名果,望後名因。也就是說,它這個念頭是有一個趨向的,所以我們現在繼承了過去,當然我們也在開創未來,這是第三個。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在過去法國的百貨公司有一個職員,這個職員因為遇到了經濟蕭條,他就被人家開除,被解僱了。被解僱以後他就很沮喪,沒有工作以後,他妻子也離開了,他的兒女也離開了,所以他覺得一無所有,他就想去自殺了。
這天晚上喝完酒以後,就跑到海邊想要跳海。在跳之前,他就開啟手機跟他最好的朋友道別。他朋友說,那你要自殺,要不我帶你去給人家算命看看。結果帶他去給一個愛斯基摩人算命。這個算命的說:“哎呀,你是拿破崙轉世啊。”他一開始當然不相信,但是對方講得很肯定,他就相信了,他相信他的一念心中有拿破崙的功能。他回去以後就好好學習拿破崙的思想,拿破崙的行為。
諸位!一念心本來具足十法界。所以他以拿破崙為法界,帶動出來的是拿破崙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他後來的人生從一種頹喪的消極人生,變成積極的人生。他從一種小職員,慢慢地工作,變成一個小組長,最後他變成了一個法國最大連鎖百貨公司的總裁。
這個人生是怎麼來的?就是一念三千,就當下的一念。當他相信他具足拿破崙的功能的時候,他就想要把它開顯出來。其實,我們凡夫也是這樣。我們本來是一個乞丐,什麼都沒有,但是當我們回家以後,我們覺得有珍寶的時候,諸位!你是一個乞丐,你回到家裡面,發現你有很多珍寶,你還做乞丐嗎?你不可能再做乞丐了。
你既然知道你的一念心具足佛法界,你很自然發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說,瞭解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一定會發菩提心,這個即空、即假、即中。有人問蕅益大師說,為什麼即空以後,當下會帶動即假?
別教的思想,空假中是要個別個別修的,他要先從假入空一段時間,再從空出假,再空有無礙,中道平衡。圓教的思想是當你知道即空,你一定會即假,一定會即中,這三個是一體的。
有人問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我們悟到清淨心自然發菩提心?他說,除非你沒有真正的悟到清淨心,一個人明心以後,一定發心。蕅益大師說,這兩個是一個東西。但前提是你那個心不能是妄想,你要把妄想撥得徹底乾淨,看到你一念心徹底清淨了,你一定發菩提心。就像乞丐他回到家看到珍寶,他不可能再作乞丐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為什麼他整個佛法界跟眾生法界的修學,他從一念心下手,這是一個捷徑!如果你今天不從你的內心的深處去通達佛法界、眾生法界,你向外攀緣,那你這個成佛之道就很痛苦了,充滿了曲折,這個時間也拉得很長。
所以它這個一念心性、一念三千,是整個圓教最圓滿的地方。就是說我們是想要消滅眾生法界,我們想要讓佛法界現前,但是你要找到捷徑——就是向你的內心深處去找,你一念心性直觀你一念心本來清淨,你一定會知道發起菩提心,所以你就會從清淨心引生菩提願,這個就是你修行的兩大基礎。所以,它整個眾生法界的調伏,佛法界的生起,他是用一念心——以清淨心跟菩提願來操作眾生法界,來操作佛法界,來憶佛唸佛。所以它這個整個名字位就確定了你一個修行的大方向是怎麼走的,先從內觀,再求外修,這個名字位是奠定了整個修行的一個方向。
三、觀行即佛
我們看第三個實際的修行,觀行即佛。
觀行即佛叫五品外凡位。前面的名字即佛,他對真如的安住,古德解釋說叫作“作意緣念”,你要作意,要去緣念你的本來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十法界、十如是,要去作意緣念,所以它是一個點狀的相應。但是至少你知道一個修行的方向,知道我們一念心中有真如。這個觀行即佛,就直接慢慢趨向真如,叫作念念隨順。前面是作意緣念,這個地方是念念隨順,就變成片狀的相應。
我們看它總共有五品,有五種法門,使令我們一念心能夠念念隨順真如。第一個是隨喜。隨喜是正修,其他後面四個都是助行。
什麼叫隨喜呢?這個隨喜當然不是隨喜善法,是隨喜你內心的真如。前面是找到了真如,這個地方就開始對真如去隨順歡喜。
怎麼樣隨喜呢?古德有一個偈頌說:“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那麼它的重點在於——念念之間觀照不生不滅的本性,在不生滅心當中,慢慢地調伏眾生法界的顛倒妄想。所以他對一切的法,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有也沒有空,一切法“如”——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我們凡夫修行,都是從生滅心去斷惡修善,以有所得的生滅心。你如果是迴光返照安住一念不生滅心,它有什麼功德?佛陀在《法華經》上說,有一個人,他使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先享受世間的五欲樂,給所有眾生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充足的四事供養,滿足他今生所有的需求。然後這個人年紀大了以後,你為他說明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讓所有人進入小乘的無餘依涅槃。佛陀問舍利弗說,這功德夠大了吧?這個很大!你看讓所有人享盡了人生的快樂,晚年的時候引導他趨向涅槃。但是你這種功德,比不上你能夠一念的隨喜真如。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本質是生滅的,不稱合本性。就是說,雖然功德大,但是它的本質是向外的,不稱合佛性的。那麼我們今天能夠“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你把心帶回家,稱合佛性。乃至一念的相應,但是你稱合佛性,這個是直通十法界。所以《法華經》〈隨喜品〉講到一念的隨喜有這麼多功德。
第二個,讀誦。當然有時候,這個隨喜真如,你畢竟有妄想。我們剛開始修行,就是生滅跟不生滅在那地方對峙,你一觀,妄想就停止了,就安住不生滅;但是你一不小心,生滅心又起來活動。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有一些助行,就讀誦大乘經典,尤其是讀誦《楞嚴》、《法華》、《華嚴》這些帶有圓教思想,會引導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經典,來幫助你的心去隨順真如。
第三個,為人演說。你為人演說,借事修心,這種淨法熏習也是可以。
第四個,兼行六度,偶爾行六度。
第五,如果你利根人,甚至於可以正行六度,全部投入六度當中歷事煉心。
那麼這個五品當中,它的功德是“圓伏五住煩惱”。
我們解釋五住煩惱。這個五住煩惱,三界的見惑一住,因為三界的見惑,它是以身見為本,共同點就是我見,就是身見;欲界的煩惱是一住,就是貪愛五欲;色界的煩惱,貪愛三昧樂也是一住;無色界的煩惱,貪愛四空定那種空寂的禪定,也是一住;然後界外的無明一住。就是五住。這五種法,使令我們住於生死大海當中,所以叫五住煩惱。
那麼為什麼叫圓伏呢?因為它是一起調伏,一伏一切伏。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不能夠直接去修眾生法界,不能直接修佛法,而要透過心法這個橋樑?因為你透過一念心性去修,它是頓超的,一斷一切斷,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這個叫作圓伏。雖然斷德跟別教的十信相齊,但是大勝。當然他的智慧,他所坐的車乘,當然是大勝於別教。
前面的名字位是一個乞丐剛剛回家,找到心中的家,我們一念的妄想心中有清淨心、菩提願。這個觀行就是把這個清淨心、菩提願的力量,把它擴大起來。但是它的重點,在觀行位當中,我們看它的重點偏重在清淨心。念念照常理,偏重在不生滅的一念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一念心性,偏重在這一塊。
這個安住一念清淨心,我們舉一個禪宗的公案。這個公案是我們以前老法師在佛學院上課的時候講的,有點意思。他說有一個禪宗的道場,這個老住持覺得年紀大要退休了,他沒有體力領導大家了,他就把這個道場裡面的所有的上座,有十幾個上座,就集合在一個禪堂裡面,準備做一個測試,看誰有資格接他的這個祖師位。
這個老和尚他就把十幾個上座圍成一個圓圈,中間擺一個臉盆。他說:“你們每一個人道一句,這個東西不能叫臉盆,道一句。”有人說它是一個桶子,有人說它是一個碗,每一個人都講一句話。其中有一個上座,輪到他的時候,他一起身,用腳把這個臉盆就一腳踢翻了。踢翻以後,他一句話也沒有講,跟上座頂個禮就回去了。結果這個祖師位後來交給他。
超越假相!
就是說,其實祖師他在考驗你是不是在迴光返照,就是你的心看到臉盆的時候,如果你的心是攀緣的,你的心就會被這個相狀誤導。就是說一個人“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一個迴光返照的人,他對假相是超越的,他能夠離一切相。所以它這個地方觀行即佛,他在隨順真如的時候,剛開始是離相的真如,是離相的,離相清淨。
諸位!所有的生死業力都跟相狀有關係。我們前面說過,生死的因緣果報,在心中要運轉一定要有個相狀,所以你一個人離相的時候,就意味著你的生死業力在慢慢地淡薄當中,你在解脫生死的業力了。
四、相似即佛
我們看第四的相似即佛。
好,前面的觀行,它偏重在隨喜真如,讓我們一念心跟清淨心念念地隨順而法喜。這個相似即佛,他的觀行的力量增長以後,他的真如理性相似現前,沒有完全現前,但是相似現前。
這個地方是什麼階位呢?就是圓教十信的內凡位,他已經從外凡走入了內凡。
我們看它分成三段:
第一個,初信位。初信是“任運先斷見惑,證位不退。與別教初住,通教見地,藏教初果齊”。
我們解釋這個任運。藏通兩教的斷見惑,他是直接修四念處,他的心直接修法,他沒有透過一念心性的過程,所以他是對立的。對立的話,當然它就不是任運了。圓教的思想,它在斷煩惱的時候,面對粗重它也是運用藏通別,只不過他在修藏通別的法之前,他是先透過一念心性,一念清淨心菩提願,他透過了一念心性的橋樑去修法,那麼這個法就變成任運了,圓滿任運,見惑就自然地脫落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煩惱是怎麼斷的。藏通兩教是認為煩惱是真實的,然後你硬生生地用四念處把它給滅了,那是極度的對立。就是煩惱是真的,我把這個真的煩惱給滅了。
圓教不是這樣認為,圓教他一旦迴光返照,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煩惱,是本來沒有煩惱。那是一念妄動以後,你在人生的經驗裡面,你自已的妄想創造一個五欲的相狀,這個相狀在心中運轉,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把煩惱給創造出來,是十法界那種錯誤的十如是,把煩惱給轉出來。
所以斷煩惱,是本來就沒有煩惱。因緣所生的煩惱,我們只是把它還滅而已,不是把它斷,它本來就沒有,所以它這個叫任運。這個斷字加一個任運,它站在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修四念處,就讓煩惱自已消失掉,這個時候證得位不退。
第二個,二心至七心,“任運斷思惑”,跟“別七住,通已辦,藏四果齊,而復大勝”。所以永嘉大師說:“同除四住,此處為齊”就是消滅前面三界的見惑,跟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跟無色界的思惑這個是齊。但是調伏無明,三藏教沒有這種能力來調伏界外的無明,它沒辦法調伏這種法執引生的無明。
第三個,八心至十心,“任運斷界內的塵沙惑,行四百由旬,證行不退,與別教十向齊”。這個容易理解。
這個十信位,一旦信仰以後,大乘佛法它的信仰,跟小乘信仰不太一樣。小乘佛法對真理信仰以後,它是信、進、念、定、慧就產生空性的智慧了;大乘佛法的信仰,不管是別教的中道,圓教的中道,它經過信、進、念、定、慧,最後一定會發願。所以大乘佛法信心跟願力,這是有密切關係的。大乘的真理你不相信便罷,你一旦信進去,一定會發菩提心。你說:欸,我怎麼沒有發菩提心?那你沒有真正相信,因為中道的思想都是空有無礙的。
所以,它這個地方,前面的五品觀行位,偏重在離相的清淨心,這個地方就開始借相修心了,他借兩種相:用眾生的相在心中運轉生起大悲,借佛陀的相狀來生起大智慧。所以它這個地方開始修菩提心了,就從一種信仰真如、隨順真如而變成一種願力,要成就真如的願力。
五、分證即佛
我們看分證即佛。
好,分證即佛,當然就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前面的觀行位偏重在離相的清淨,相似位偏重在借相修心,修菩提心。到了分證即佛的時候,中道實相就真實地如實地成就了,前面只是相似的成就,這個是真實成就。
分證即佛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這幾個階位,這種是聖位。
我們看初住。這個初住就是前面的發心住。他一旦發起真實菩提心的時候,就斷了一分的無明,證了一分的三德。我們一般講,證了一分的法身——“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是一個略說,其實圓教破一分無明是證得三德。
三德,第一個是法身德。法身德是佛陀的生命的依止處,就是佛陀的本體了——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遍一切處的這種理性;第二個是般若德,就從這種清淨法身的理性所生起的根本智後得智,這種教化眾生的智慧;
第三個是解脫德,是佛陀一切神通三昧的無量功德莊嚴,一種攝受眾生的功德莊嚴。就是在一念的無明破了以後,就顯出一分的三德。
這個時候,“一心三觀,任運現前,具五種眼”。這五種眼就是:肉眼,凡夫業報身的肉眼;天眼,是能夠遠近皆見的這種天眼;慧眼,就是二乘的空性智慧;第四個法眼,菩薩觀一切法差別相的假觀的法眼;最後是佛眼,就是大圓鏡智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成就一心三智,行五百由旬,初到寶所,初居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證念不退,無功用道。”這個地方的證念不退,是分證,沒有圓證。就是他有一部分的念不退,但是到八地才能夠真正的無功用道,他是分證無功用道。這個是他的功德。
我們看這個功德產生的妙用。“現身百界,八相作佛,與別教的初地齊”。
我們知道,證得法身是自受用。在整個大乘的圓教的成就法身以後,他會立馬變成一個應化身。這個應化身就跟你的願力有絕大的關係了,就是在前面十信位的時候,你的願是怎麼發的。
所以他有能力現身百界,不表示他一定會到一百個世界來示現,不一定。如果他的願力是偏重在佛道——“上求佛道”這一塊,他也可能暫時不出來;但是如果他的悲心重,可能初住的時候,他就能夠現身百界。當然現身百界不一定是做佛陀,他就是有因緣就做佛,沒有因緣就做佛陀的弟子。總而言之,他能夠稱性而起、乘願而來,來到眾生的世界度化眾生。
二住到十住,跟別教的十地齊。我們這個地方把它念一念。
初行與別等覺齊;二行與別妙覺齊;三行已去,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
二住到十住跟別教的十地齊,因為別教的初住等同別教的初地,所以圓教的初行位就是別教的等覺位,圓教的二行位就是別教的佛果了。三行已去,別教就沒有這個名字了,沒有這個階位了。
我們看別教,這個住位很關鍵。這個發心住,就是說前面的十信位,它是都在信仰、發願過程當中,這個時候它的信仰、願力是進進退退的。一個人真正到位不退,是在初住位。初住位是個關鍵,因為這個時候,他真實發起堅固的菩提心了。
我們看別教的初住,他安住以後,是證得空性了,斷三界的見思;圓教的初住是破無明、證法身,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你一開始所依止的道理很重要。就是說,為什麼智者大師說你不能夠直接向外面去修法?雖然法力不可思議,沒有錯,但是你的法門沒有透過“心力不可思議”來帶動法力,這個法力就使令你的修行變成片段、片段、片段,你就先空、次假、後中。如果你走大乘的話,就是說你今天安住了,第一個在法安住,第二個在一念心性安住,兩個結果不一樣。
當然,一個人不安住,他這個珍寶沒有現前,都是相似。你今天也在相似,我也在相似,大家都是模模糊糊的,也看不出什麼珍寶現前。但是安住以後,那就見真章了,你這個功德的好壞就馬上看出來了。初住:別教初住——空性現前;圓教初住——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現前,這兩個珍寶可就完全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法門是要修。其實圓教的修行,它並沒有否定藏通別的法,但是你要先透過心力再修法力,多這麼一個過程。先安住清淨心,然後再去廣修方便門。那麼這個時候你的安住,跟別教的安住就不一樣了:一個是空性的安住,一個是法身的安住,法身的顯現。
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