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章 第34集《天台教觀綱宗》

五、分證即佛

好,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五十一頁,我們講到別教菩薩道的修行位次。

在《大乘起信論》,認為別教的菩薩道,整個核心在修菩提心。《大乘起信論》的菩提心,它分成三種菩提心:

第一個,叫作信成就發心。這個信成就發心指的是誰呢?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外凡的這種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的菩薩,他這個菩提心是怎麼建立起來呢?“深信業果,修十善業”,他就是透過對大乘佛法一念的信仰,對無上菩提的一種薄弱的願力,然後對因果的信心,好好地調伏自已的身口意三業。所以按照《起信論》的說法,菩薩道在前半段是談不上六度的,也就是以自利為主了。

那麼這個十信位的菩薩,他就靠著對大乘佛法的信解,對無上菩提的願力支援著自已,搖搖晃晃地走過了十個階位,花了一萬大劫,到了內凡位,內凡加行位這就不一樣,叫作解行發心。內凡位的菩薩道,他除了信仰跟願力以外,多了一個理觀的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十住的空觀、十行的假觀到十回向的中觀。

那麼這種三觀智慧現前以後,修六度是怎麼修呢?《大乘起信論》給他八個字,叫作:“隨順法性,修學六度”。這六度怎麼就隨順法性呢?舉一個例子。他說這個內凡加行位的菩薩,他佈施怎麼修呢?他說:“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說他為什麼修佈施呢?他只有一個道理:因為我要隨順中道的法性,而當我的心要順從中道的時候,法性是不能有慳貪的,有慳貪就不能有法性,有法性就不能有慳貪。我為了要隨順法性的緣故,我必須棄捨慳貪,所以我修佈施波羅蜜。他是這樣修的。也就是說,他整個都是法法銷歸真如的法性。我為什麼要持戒呢?因為法性裡面沒有破戒這件事情;我為什麼修忍辱呢?因為法性的內涵沒有瞋心這個東西。所以整個六度完全是以憶念真如法性的理觀來做引導的。他這個菩提心,就是隨順法性的菩提心,這第二個,不像前面的完全是一個斷惡修善的一種信仰。

那麼這兩個都是地前,不管外凡、內凡都是地前。到了分證即,入了初地以上的菩提心,叫作正發心的菩提心。這個正發心《大乘起信論》也給它八個字,叫作:“無有境界,法身顯現”。前面內凡的理觀,他觀照的是法性,因地叫法性,但是你成就以後,法性轉成法身。諸位!法身就是有功德的受用了,那是有果地功德了。法身是能夠顯現報身、顯現應化身的,那是有功德相了,他這個時候,境界相脫落了,法身顯現了,他從這種業報身轉成法身了。所以他外凡的信仰式的菩提心,內凡的法性的菩提心,到了地上的菩薩叫作法身的菩提心,他是用法身顯現菩提心。

我們來看什麼叫法身的菩提心。我們看,分證即佛。

好,分證。什麼叫分證呢?就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叫作分證。當然這個時候他的法身顯現了,他不是在因地的只是隨順法性,他是有法身的妙用。這個地方包括誰呢?包括十地的聖種性及等覺菩薩。

我們知道,大乘的聖道跟小乘的聖道不一樣。小乘的聖種性,他證得空觀就是聖種性了。但是諸位!我們剛剛看過,內凡加行位雖然叫內凡,還是凡夫,但是按小乘的標準,這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聖人。你看初住斷見惑,七住斷思惑,是不是?所以我們不要看,喔,這個是大乘的內凡,那是凡夫。不是啦!因為他沒有證入中道的真如,所以叫凡夫。但是如果證得空性,他肯定是夠了,要以藏通兩教,他早就入聖位了,所以聖道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小乘的聖道,證得空性就是聖道了,入聖位了,就是分證即了。大乘的聖道,對不起!要中道的思想,要法身顯現,你必須要即空、即假、即中,到了這個時候才叫聖位。

那麼聖位為什麼叫十地呢?這個地方它取這個大地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不動義。因為這個菩薩,從一種凡夫的有所得心叫隨順法性,到最後法身顯現以後,他能夠不動,不為一切順逆的因緣所動,他的菩提心就像大地一樣的堅固。

第二個,能生義。他的整個菩提心,乃至於他所攝受的三昧神通的功德,入了初地以後,任運地增長,他不要作意了,就像船要駛向大海時,在這個船剛開始離開陸地的時候,地心引力會把它拉回來,所以它進進退退地很辛苦,但是一旦離開了地心引力,這個船到了大海,它自然地前進。它有能生義,就是大地能夠生草木,就是說這個初地的菩薩那一念菩提心,能夠生起廣大的三昧神通無量的功德。

第三個,負載義。這個大地菩薩,就像大地能夠負載一切的萬物,不管你是乾淨的東西、髒的東西,大地是概括承受,就比喻大地菩薩這個大悲心,平等地教化一切的善因緣、惡因緣的眾生。

這指的是帶有法身的菩提心的三種功德:不動義、能生義、負載義所以叫大地。

我們看第一個,初歡喜地。

那麼初地為什麼叫歡喜呢?因為親證法身,生大歡喜。前面的外凡、內凡,都是在思惟中道的法性,在這個地方如理思惟,但是到了歡喜地,他經過長時間的一大阿僧祇劫的修習,終於親證法身,所以他覺得這一路走來,終於有了成果了,所以生大歡喜,叫見道位,已經親證中道的實相。他以中觀的智慧,見第一義諦,開佛眼,成一切種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就是初住,初到寶所,跟佛陀住同一個家了。就是可以說是生在佛家。

生在佛家他有三種功德:第一個,證念不退。他的念頭很自然地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跟中道的實相相應。不像前面的內凡位,他必須要不斷地靠迴向。當他偏空的時候,他必須用眾生跟佛道的相狀把他拉出來;他如果偏有的時候,他必須用空觀的智慧把他相狀再消一消,所以前面內凡位的菩薩,要不斷地修正自已,他的念頭經常會失念——失去中道的正念。但是初地菩薩,他任運地就能夠跟空有的思想平衡,得無功用行,他的進步是自然的,不用刻意了,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從利他的角度,有因緣的話,初地菩薩可以在一百個沒有佛的世界,示現作佛,八相成道,利益眾生。

我們說明一下。如果這個眾生是該他教化,那麼初地菩薩就現佛身,其他的菩薩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做他的弟子。法身菩薩是互相幫助的。等到:欸,這個眾生的因緣是歸另外一個初地菩薩——那你就現佛身,我就做你的弟子。就是說,只要跟他有緣的眾生成熟了,法身菩薩就互相幫助。那麼初地菩薩可以在一百個世界,二地在一千個世界,乃至於十地,地地十倍地增長。幹什麼呢?利益眾生!在沒有佛教的地方建立佛教,出現三寶來利益有情,這個是初地。

我們看二地到十地。

二、離垢地;三 、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

這個十地菩薩的功德,古德把它用十波羅蜜來配對。就是說,初歡喜地是佈施波羅蜜圓滿;離垢地是戒波羅蜜圓滿,就是說這個人乃至於在夢中都不犯戒了——離垢地,他的戒行清淨;發光地是忍波羅蜜圓滿,他的智慧可以使令他安忍不動;四燄慧地是精進波羅蜜圓滿,他能夠不斷地保持進步;第五難勝地,難勝地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圓滿;六現前地,現前地是般若的智慧圓滿;七遠行地,這個是方便波羅蜜。前面的智慧波羅蜜偏重在空觀,這個方便波羅蜜——假觀,就是方便善巧。方便善巧有兩個:一個是迴向方便善巧;一個拔濟方便善巧,這個拔濟是直接地去救度眾生,迴向是透過間接的迴向。

第八不動地是願波羅蜜圓滿,這個八地在別教是有意義的。因為阿賴耶識的業力它的轉變有兩個: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我們上一節課有講到。就是你的業力什麼時候改變呢?第一個八地,第二個成佛。八地是怎麼改變?因為八地的菩薩,他的俱生我執被破壞了,所有的業力要得果報,一定要有一個自我的概念,就是你沒有“我”,這個業怎麼能夠成形呢?所以八地菩薩他的整個有漏業力,第八識的因緣破壞了,他只有業,沒有力了,沒有力量了,它不能自已得果報了。因為他的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都破壞了。

九、善慧地,善慧地是力波羅蜜,包括修習力跟思擇力。修習力指的是修行的行動,思擇力指的是慧解。也就是說,善慧地的菩薩,成就四無礙辯。

十、法雲地。法雲地是智波羅蜜圓滿,他的大法智雲,含眾德水,他能夠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受用法樂智;第二個,成熟有情智。

以上各斷一品無明,各證一分中道的法身。

我們看最後。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那麼到了十地以後,最後再破一分的生相無明。無明有生、住、異、滅,這個生相是最初的一念妄動,最微細的最堅固的那個無明,就入等覺位,等覺位亦名金剛心。為什麼等覺後心叫金剛心呢?因為那一念禪定跟智慧的心,不為一切煩惱所壞,而能夠壞一切法。他那個禪定生起中道—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已經是非常堅固了。這個時候叫一生補處,就尚差一生就補佛位了。又亦名有上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智者大師把菩薩道,他是用初地來分判。他認為地前菩薩道菩提心叫緣修,不管你是智慧也好,不管是菩提心也好,都是要假借因緣——外在的因緣,你必須要藉一種力量,你的心要藉一種力量,或者藉空觀或者藉假觀或者藉中觀,來讓你保持中道而成就菩提心,叫作緣修。

到了地上的菩薩,他的心不必靠空觀,也不必靠假觀,也不必靠中觀,他的心跟中道的法身直接接觸,叫作真修。那麼他在真修的過程當中,肯定要經過斷見思惑,要修空觀,前面的十住他修空觀斷見思,那麼他斷見思跟一般的聲聞人斷見思有什麼不同呢?

古德講出一句話,來形容大乘菩薩是怎麼斷見思。他說:“能證慧解不取證,永伏性障如阿羅漢”。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的智慧有能力來取證於小乘的這種偏空涅槃,但是他不取證,他從阿羅漢的偏空涅槃門前走過,他借用小乘的空觀,來斷除如夢如幻的見思。他的慧解足夠取證,但是他不取證,他是永伏性障,他永伏——斷見思的煩惱,就跟阿羅漢一樣。所以說斷煩惱不一定要入偏空涅槃,小乘的聖人錯解了這個道理,他以為不入偏空涅槃,好像煩惱又會再出來活動。菩薩也沒有證得阿羅漢,他照樣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還是沒有煩惱。所以它這個地方說,能證慧解而不取證,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就是說這個菩薩道一路走來,到初地之前,他也經過小乘的階位,但是他修而不證。

六、究竟即佛

好,我們看最後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者,妙覺性也。從金剛後心,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為鈍根菩薩,轉無量四諦法輪。

究竟即佛是妙覺,他的法身從初地的法身到這個時候,破了十二品的無明,證得十二品的法身,這個法身叫不思議法身,叫妙覺法身。那麼他從等覺金剛後心以後,更破一品最後的生相無明,入了妙覺的佛果。

那麼他的佛身是怎麼現的呢?坐蓮華藏世界現大寶蓮華,在七寶的菩提樹下。大寶法王座,這指的他的依報,他的正報現圓滿報身。前面的藏通兩教,不管是劣應身或者帶劣的勝應身,都是有老病死的,佛陀的教化是短時間的;但是別教的佛陀那不是,那是有始無終,盡未來際廣度有情。因為圓滿報身,他是沒有結束的一天的。那麼現這個報身佛為鈍根的菩薩,就是說這個菩薩他修中道必須要緣修,他要空、假、中次第三觀的因緣,才能夠順入中道的法性,轉無量四諦法門。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藏通兩教在修行上,跟大乘的菩薩道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樣。就是說藏通兩教他知道人生很多痛苦,但是他覺得解決痛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消滅它。你給我痛苦,那我就把你給三界的因果消滅了,入偏空涅槃。大乘菩薩他也知道人生是痛苦的,你每一次在三界受生,都有老病死的折磨,他也知道,但是他的態度是轉變它,他著重在心態的改變,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太一樣。

但是我們明顯地看得出來,大乘菩薩在外凡資糧位乃至於內凡加行位的前半段,在十住之前的菩薩是共聲聞修學的,很多地方跟聲聞法沒有太多差別,除了他的菩提心以外,他的智慧操作是以空觀為主的,甚至於他在整個外凡的資糧位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幾乎等同凡夫,但是他們的心態不一樣。他們要改變生命而不是斷滅生命,這個很關鍵!

就是說,你這個人是不是大乘種性,就看你對三界是什麼態度。你想消滅它,你有這種概念,那你的思想導向應該不是往菩提的方向走了,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可能會先到涅槃去一趟,就是你成佛之前,肯定要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因為你想消滅它嘛。第二個,你想改變它,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的跑道是往菩提的方向走。就是在這個地方有區別:一個斷滅的概念,一個轉變的概念。

第二個,別教的佛還是有位無人。前面藏、通、別的佛都是有位無人,因為沒有一個人證得初地以上還落入別教,沒有這種情況。按照天台的判教,當然天台宗它必須根據它的教法,一路的這樣順過來,但事實上,沒有人證得法身了還在別教的思考,還在次第三觀,沒有這回事情。過程可能他空假中,但是一旦入初地,諸位!法身只有一個,你不能說別教的法身跟圓教法身不一樣,沒有這回事!緣修可能不一樣,過程不一樣,法身只有一個。

所以他一旦入了初地,對不起,他入了圓教了,他可能前面的思想是不圓滿的,是次第三觀,一旦入了法身,他一定入圓教一心三觀,因為“如”只有一個,一如無二如。其實按照天台的判教,別教的佛等同圓教的二行——十住、十行第二行,他破了十二品無明。圓教的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等於是第二行,這個我們到後面再說明,你先知道一下,別教的初地以上都是有位無人,沒有人到了初地還待在別教,沒有這回事情。

辛二、明觀法分二:初、入道初門。二、十成法乘。

壬一、入道初門

好,我們看觀法。

此教名為獨菩薩法,以界外道諦為初門。

無復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後,皆名菩薩,不復名二乘也 。

好,這個觀法分兩段:一個入道初門跟十法成乘。那我們看這個別教的初門。

“此教名為獨菩薩法”。別教沒有二乘人,沒有聲聞人也沒有緣覺乘,因為他一定要發菩提心,甚至於《大乘起信論》的說法菩提心是主修,空假中只是兼修而已,所以你不發菩提心你不可能做別教的,就是說你的觀念還留在斷滅生命,那你不可能入別教了。

“以界外的道諦為初門”。它以三界的道諦,道諦當然指的是菩提心修學六度,以六度,直接修六度為初門。“無復二乘,而能接通”。當然觀一切法空的通教的利根人,他如果能夠觀到一切法不空而發起菩提心,這個菩薩就能夠轉入別教。那麼通教的三乘既然被別教所接,那當然是大乘菩薩了,就不再是二乘了。

大乘的菩薩道,按照別教,古德把它分成四個階段:外凡的菩薩道叫作事相的菩薩道——深信業果,修習十善;內凡的菩薩道是理性的菩薩道——依止法性,修學六度,因為法性沒有慳貪,所以我修佈施等等;聖位的菩薩道,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叫法身的菩薩道,是理事無礙的菩薩道——即空即假即中;第四個是佛位的菩薩道,那是事事無礙,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所以整個別教的菩薩法,那個道諦,就六波羅蜜,它有四個階位:外凡、內凡、聖位到佛位,事、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種的不同,這個菩薩道越來越圓滿,越來越精妙。

壬二、十法成乘

好,我們看壬二的十法成乘,我們先念一小段。

十法成乘者,一、緣於登地中道之境,而為所觀,迥出空有之表。二、真正發心,普為法界。

那麼每一個教派都有它的乘,當然佛法的修學,不是像哲學家只是想出一個道理,佛教是要去實踐,要去改造生命的,改造生命當然你就必須要有車子坐。那麼前面藏通兩教的車乘,只能夠從生死運到偏空的涅槃,這個車子就全盤休息了;別教以後的乘,能夠從生死而經過涅槃,最後趨向無上菩提。這個車乘不是走三百由旬,而是走五百由旬,直趨寶所。

那麼這個車乘要啟動之前,你必須把車子的資糧準備好,準備一些油,準備裡面的資糧,大乘菩薩也是這樣,你要準備兩種資糧:

第一個正知見,中道的知見。他緣中道的理性為所觀境,而超越空有之表相。大乘佛法,你要走之前,先知道什麼叫中道。就是說,先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至少你講得出什麼是中道。什麼叫作“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當然我們凡夫一做事情就落入極端,可能要麼就什麼事都不想幹,要麼就執著,一做事就執著,要麼就是我不幹了,就這樣。但這都沒關係,就是說你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但是你的思想要正確,就是至少你知道什麼是中道。

那麼這樣你有什麼好處呢?你會保持進步,因為你的思想就是你生命的引導。如果你連什麼是中道都不知道,你就不會進步了。就是說我們會犯錯,這個很正常,關鍵是你犯錯以後,你有沒有能力自我調整。

我講實在話,修行人,別人跟你講什麼通通沒有用,因為你不會聽的,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自已改變自已,因為別人跟你講話,你就認為他站在對立面在講你。所以你最好知道什麼是真理,然後你有一種自覺、自省、自調的能力。你不要奢望別人會糾正你,不可能!因為講你,你也不會聽的。一個人在菩薩道要進步,只有一種可能——自已去要求自已,你沒有這種自覺,你就沒有希望了。

而自覺來自於正見。就是說,你做不到中道,你起碼中道是長得什麼樣子你要知道啊。什麼叫作不偏空,不著有?什麼叫作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你先把這個平衡的中道道理了解,當然你做不到,但是先了解,這第一個,正知見。

第二個,真正發心,這個也很重要!你先不要管自已做得到做不到,你能夠為整個法界,先把你的自我意識放下,為了佛道,為了眾生,許下你心中的目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就是說,你在行菩薩道之前,你的菩提心跟中道的正見,這兩個是基本的,先不要管做得到做不到,先把這兩個目標確定下來。

好,那麼你這兩個資糧有了,我們就有資格來看看往後怎麼走。

三、安心止觀,定愛慧策;四、次第遍破三惑;五、識次第,三觀為通,見思、塵沙、無明為塞,傳傳檢校,是塞令通;六、調適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三解脫門,證中無漏;七、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別,終不謂我叨 極上聖。

這個地方三到八,這是一個過程。

這過程第一個,安心止觀,定愛慧策。當我們有了正知見跟菩提心以後,當然第一個菩薩道都是由內而外的,沒有人說你一開始就走出去想幹什麼,先調整自已的心態,當然你要先面對自已的顛倒妄想,就修止觀。但修止觀一開始都先修止,先修定,在寂靜當中再去修觀慧。

但是修禪定的時候要注意“定愛慧策”,因為寂靜會有種快樂的感受。因為你一個人很躁動,你的內心會有很大的壓力跟負擔,因為你這個不隨順法性,那麼他心靜下來的時候,他會產生貪愛,這個時候你要用空性的智慧來調伏自已。這個禪定的寂靜也是虛妄,也是遍計執,躁動相是執著,寂靜相它也是執著。所以你看大乘佛法,“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它遠離兩邊。那麼當然他也可以用菩提心來策發自已,用空性的智慧來策發自已。總而言之,你在修禪定的時候不能產生貪愛。

四、次第遍破三惑,以空觀破見思,以假觀破塵沙,以中觀破無明。當然它前面的空觀破見思,它斷惑而不取證,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第五、你要知道修學次第。三觀是通達的,見思、塵沙、無明是閉塞的,你要“傳傳檢校,是塞令通”。什麼叫傳傳檢校呢?我們前面說過,你一開始走路,就要有正見,有願力,如果你覺得你很長的時間,都沒有辦法突破,這個時候你要靜下心來,先不要往前走了,到底你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這個障礙,這個妄想,我老是過不去,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我的禪定跟智慧的不均等,或者空觀跟假觀的不平衡,太空性、太沉悶了,或者太躁動了,太攀緣了,你一定要傳傳檢校。你在每一個階位有障礙的時候,你都要自我檢查,自我反省,找到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情況,讓你閉塞不通。

第六、調適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入三解脫門,證得中道的無漏。我們前面說過,大乘菩薩修行在前半段的時候,是共聲聞學的,他還是要把聲聞法的三十七道品——聲聞的戒、定、慧拿來,當作菩薩的一種光明,用以破除黑暗,使令成就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對三界的果報不生愛著。前面的識次第,傳傳檢校,是瞭解問題所在,這個地方的調適道品,是實際地去解決問題,用三十七道品來解決你的前面的障礙。

第七、用前藏通法門,助開實相。你要知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凡是藏通別圓四教,後後一定涵蓋前前,不可能說別教就完全拒絕藏通兩教,也不可能圓教去拒絕別教,沒有這回事情。後後一定含攝前前,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我們看第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別,終不謂叨極上聖。你要知道位次,避免以凡濫聖。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菩薩道有一個很重要的規矩,就是避談個人的果證,我們說明一下。

因為你不是聲聞人,聲聞人他不積集六度的資糧,他對佛教沒有太大影響,他可能一輩子就在山中過,所以他知不知道位次對他頂多影響到自已。但是菩薩道一旦修到末期的時候,你有資糧力,你的講話有影響力,不管在家出家都是這樣子。那麼你一旦談到你個人的果證,不管你念佛有一些感應神通,你講出去,這個叫作過人之法。那麼這個過失按照《楞嚴經》的說法,比干殺盜淫妄還重,因為你做殺盜淫妄影響到自已,你今天妄談你個人的果證,你說你念佛的時候有什麼,看到什麼、看到什麼,那麼你這樣有三大過失,這不僅是傷害到你自已,你對整個佛教界產生三種負面影響:

第一個,誤導眾生的知見。所有的佛法都是讓眾生迴光返照,你可好,你這麼一說,增長大家的向外攀緣。這種果證是佛教的副產品,你證到了中道真如法身顯現,你什麼都有了,但得本不愁末。那麼你今天妄談個人的果證,好談感應神通的後果就是激發眾生的攀緣心。本來眾生就很有攀緣心了,結果大家就不務修行,就追求外在的東西,你給眾生一個錯誤的引導。所有的佛法都是要你向內帶,結果人家本來是正知正見,聽你開示以後變成向外攀緣了,你慘了!唸佛以後他不老實了,開始看看佛來了沒有,這不是你害的是什麼?!唸佛法門是求一心不亂,結果你求感應神通,你把眾生的心往外帶。第一個誤導眾生的知見。

第二個,擾亂佛法的次序。你很容易讓人家誤解你是聖人,你就跟凡夫不一樣,而事實上你是凡夫。感應跟證得真理是兩碼事,但是一般人沒辦法判斷。那麼你會被人誤為是聖人,但是你的身口意表現是凡夫,會讓人覺得說聖人不過如此。你這個時候擾亂佛法的凡聖次序,整個次序大亂,凡夫不像凡夫,聖人不像聖人,你這是第二個過失。

第三個,破壞眾生得度的因緣。眾生各有各的因緣,每一個人跟哪一個善知識有緣,這是跟過去生注好的。你講過人之法,別人都來攀緣你,他本來跟某一個善知識學得好好的,他可能有成就的,結果他一過來大家都跟你學,結果你也不能把他帶好,他又離開過去的善知識,就破壞他得度的因緣。佛法的因緣不能有人為操作,只能夠順其自然,該誰度化就是誰度化,不能有個人人為的操作。你一旦講過人法,那所有人都來親近你,那當然這個正常。所以佛陀要所有的菩薩,你有任何功德都不能夠宣揚,因為你不能擾亂佛教的次序,你不能破壞眾生得度的因緣。他跟你沒緣就沒緣,這不是哪一個人高明的問題。

除非有一個例外——臨命終時你將要走了,可以!你露一手給大家看看,這個可以,因為你露完就要走了,那你是來證明佛法的功德,這個時候你顯顯過人之法,問題不大,因為他要來親近你也不可能了。但是你一旦講過人之法沒有走,那你問題就嚴重了。誤導眾生的知見,破壞眾生的得度因緣,擾亂佛法的次序,這三個過失你扛不起的。按照《楞嚴經》的說法,比個人造殺盜淫妄的過失還重,因為眾生的善根,就是因為你這樣結果都破壞了。

好,我們看後面的九、十。

九、離違順強軟二賊,策十信位入於十住;十、離相似法愛,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前面的三到八是整個因地的修行,我們應該怎麼修止觀,怎麼調整心態,遇到障礙怎麼面對,到了第九,就是說當你的功德顯現的時候、障礙顯現的時候,你要能夠遠離。當然就是你還是用你的空正見跟菩提心來引導你自已,走出順逆兩種的賊,使令你從十信到十住。

最難走就是十信位,因為理觀薄弱,業障太重,所以我們一般來說,淨土宗就是從十信位就要求生淨土,因為十信位的問題最多,你的身心的障礙,外在的因緣,可以說內憂外患,但這個時候你一定要靠你的願力跟你的智慧來化解問題。

第十、離相似法愛,這個特別指的是禪定。策三十心,內凡的三十心,入十地的聖位。

這個後面的遠離兩種障礙——順逆兩種障礙跟離法愛,我們要說明一下,尤其是大乘菩薩更重要,因為大乘菩薩到後半段的時候,很多殊勝快樂的境界現前,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在美國曾經發生一件事情,說美國有個鄉村,有個退休的老婦人,她是基督徒。她退休以後沒事幹,就每天騎腳踏車,早上到教堂去做義工,掃地、抹桌子什麼事都幹。她每次都把教堂整理得乾乾淨淨的,做完法會人家走了,她就留下來做事情。所以很多人蠻感激她的,有些人就會買一些巧克力餅乾送給她。

有一天這個老婦人說,我身體發胖了,我不能再吃甜點了,她說你們不要再送我甜點了。所以大家想,那不送她甜點,送她什麼好呢?喔,大家把這個錢集資,就送她一張彩票。那麼後來她這張彩票得了特獎。看這個彩票的意思,就是說你要人買得多錢就多,人買得少錢就少。那麼這一期的彩票她得到五百萬的彩金。她得到這個彩金以後,她拿一部分錢把她的房貸給還了,然後拿一小部分錢就佈施給一些給她買彩票集資的人,剩的錢全部捐給教會。沒隔幾天照樣騎腳踏車去教堂做義工。

這件事情媒體報匯出來以後,記者就親自去訪問她,說你怎麼能夠把這些錢都捐出去呢?你買部車來開開多好呢。你知道這個人怎麼說嗎?她說我是一個上帝的子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要我做的,如此而已,這錢對我來說沒有用。“我是一個上帝的子民,我只是做上帝讓我做的事情而已”,從她這個願力就可以看到她目標明確。

所以我們一個人在中間如果產生差錯,那很可能你一開始的願就出問題了,所以你不要小看十信位,就是你這個願力就發得不對或發得不好。所有的大乘佛法,都會經過這個過程,因為大乘佛法都強調積集資糧,都會護持三寶,有可能你的福報力會提前現前,但是你得走過去。

我們這樣講好了,你的資糧力,最好不要用因果來報答你。你有兩種可能:第一個用真理來報答你;第二個用佛性來報答你,這個是最好的!當你拒絕了因果的時候,那法性就要報答你了;當然你接受了因果,那法性就消失了。所以你不要以為說,你拒絕了人天福報,你好像吃虧了,那可沒有!你是有智慧的人。

所以一個修行人,他必定是從外面的業果,慢慢慢慢迴歸到中道實相,再往內迴歸到真如佛性,你必須要拒絕所有的東西,佛性才會親自出來報答你的,就是這個道理。

好,我們別教就上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

這個中道的實相,我們講到次第的調伏性的實相,空假中三觀,到了下一堂課,圓教那就不一樣了,那是圓融無礙的。但是圓融無礙的實相跟次第的調伏實相,在操作的時候是相輔相成的——圓教要靠別教的幫助,別教需要藏通兩教的幫助。所以實際操作起來的時候,四教都有意義。只是說你必須用後面的道理,來修前面的法門,道理必須要圓滿,你用後面的道理來修前面的法門,這樣才是一個圓滿的會歸。

好,有關別教的修學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按照天台的修行次第,是不是要到十行位才有資格受菩薩戒呢?

【師父答疑】那沒有,沒有這回事情,十信位就可以受菩薩戒了。你如果沒有受菩薩戒,你的願力就沒有發出來,而願力跟誓願是有關係的,你不發誓願,你的菩提心是空洞的,菩提心沒有誓願力的攝持,你說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菩提心是很空洞的,菩薩戒就是發誓願。

【學員提問】那有沒有說要到什麼層次,才可以有資格去受這個菩薩戒呢?我看它這個裡面的內涵就是說„„

【師父答疑】它這個菩薩戒是心裡準備好,就可以受菩薩戒。心態準備好,因為受戒是一個因地,不是說我修得好,修得好你就不用受菩薩戒了。受菩薩戒是我準備要開始改變自已了 ——你就要受菩薩戒了,心態上你有這種準備:我要開始學菩薩道了。當然你這個根本 ——殺、盜、淫、妄重戒不能犯,吃素這幾個基本的思想要有,其他的都可以慢慢來,都可以慢慢調整。

【學員提問】師父!那弟子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一心三觀就是一個概念„„

【師父答疑】這後面的東西,你問的是後面圓教的一心三觀。

【學員提問】那這個別教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說我們平時歷緣對境的時候,就是用別教這個空假中三觀。

【師父答疑】如果這個問題比較嚴重,當然是用別教的空假中三觀。

【學員提問】那圓教的一心三觀就是一個概念,你知道了,你懂了,就是 OK 了。

【師父答疑】對對對對。

【學員提問】然後就是操作的時候„„

【師父答疑】圓教的一心真如是覺知,知——知道而已,他不能動名言,一動名言就是次第了。別教的真如是要如理思惟,他要動名言的,要有法義的名言。圓教的真如,動名言就不中用了,就不能動,只是知。(學員:謝謝師父!)

覺知——知道這件事情就可以了。你好像對圓教很有興趣。不過這樣子,我想我們圓教跟別教,其實走大乘菩薩道這兩個都是有需要。但是事實上我們是站在圓教的角度來修別教的法,那麼按照判教,你也入圓教,因為判教是看你用什麼思考模式,用什麼概念,它不看對治。你看別教的法,很多都是用藏通兩教來對治,尤其前半段的十信位,他也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他的方便門也是用藏通兩教的生滅因緣觀,無常觀,但是他發了菩提心,安住中道的實相,他還是別教,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的理論要站得很高,下手要從最低的地方下手,理觀要圓滿,事修要務實,整個藏通別圓四教的判教就這種概念。就是說,你的目標、你的理想,當我們在無量的妄想當中種下第一個種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很小心!因為你這個第一個因種種錯了,表示你後面的行為都是從這個種子開展出來,這個種子會變成兩個種子,兩個種子變四個種子,四個種子變八個種子,你一步錯就盤盤錯了。等到你後面再來調整,那就非常的不好了。我們在妄想當中種下第一朵蓮花,必須是圓滿的,雖然是少,但它這個種子是圓滿的。那麼你能夠從第一個圓滿的種子去修,雖然你修得很少,但是你從第一個圓滿的種子去擴散,你就走上一個正確的道路,這個叫作直趨寶所。

我們現在人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就是馬上想要去做,其實這不對。因為你做錯了再來調整,那是很要命的。你看《法華經》上,你沾了滿身的法執再來調整,你就很被動了。我講實在話,你在成佛之道上,你最好剛開始就走對,否則你後面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就是說,你走就走上正確的道路,這個最好。那你就必須要建立圓教的思考模式,當然你可以用藏通別的方法來對治,這個都可以的,過程可以用藏通別,但是你的願力跟思考模式一定要正確。也就是說,你一開始就要站在佛陀的這個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說什麼是佛陀的思考模式,遇到事情佛陀是怎麼思考的,你必須要弄清楚。

你的第一步走對了,你後面全部都對了,不管你用藏教,甚至於淨土法門也是一樣,你用圓教的角度來唸佛,你到了淨土,你跟一般人還不太一樣。佛陀跟你說的法,跟一般人說的法還不太一樣,所以說這個種性是不能開玩笑的,過程,你就看因緣辦事。

好,我們講到這兒,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