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補充講表第九頁,我們看附表第五,通教教義。
通教教義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幻有、空二諦。什麼叫幻有空二諦呢?我們做一個簡單地說明。
藏通兩教的修行內涵,都是以空觀為主。也就是說,它以空觀的智慧來消除我們對生命的一種主宰。我們整個生命的輪迴,為什麼我們造的業會轉成業力呢?因為我們要主宰它。
當我們想要主宰生命時,就會使令我們過去所有善惡的種子,提升到一種善惡的業力,它就有得果報的力量,有輪迴的力量。所以,消滅主宰是我們要離開三界唯一的方法。
因此,整個藏通兩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修習空觀來調伏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點目標是相同的。但它們採取的方法、過程就不一樣了。
藏教人修空觀,他是從人生生滅因緣的假相去觀空:喔,這個人出生了,然後變老了,最後死亡了。他從這種生到滅的過程觀到人生的無常,所以他從因緣假相里面去觀空。
通教的空觀,是從不生不滅的體性直接觀進去,“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他是從一種體空的思想,直接切到生命的本性。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方說,我們在撥念珠時,每一個念珠都各自獨立,沒有兩個念珠完全一樣。念珠可以表示我們一期的生命,有很多的因緣把它串起來。如果每個念珠就是一個人生的因緣假相,你小時候是什麼樣,長大是怎麼樣,到最後老病死,你去觀每一個念珠本身的因緣假相,那就是藏教的思想。他從念珠的開始到結束,每一個念珠所含攝的無常變化相去體驗到痛苦,體驗到無我。
但是,從一個念珠結束,下一個念珠沒有開始的暫時停止的寂滅狀態,就是前面的念珠結束了,但是下一個念珠還沒有啟動,兩個念珠中間的那個空檔,叫作無生。通教人是從兩個因緣的中間觀進去,就是當你的因緣還沒有啟動之前,你本來是怎麼回事——緣起性空。
我們可以這樣講,藏教的空,它是帶有調伏作用的滅色取空,它是帶有一種出離、厭離的空,它有調伏愛取的作用。因為它從生滅的變化無常當中,就在隱隱約約地說明人生的因緣是痛苦的,因為它給你一種不安穩的感覺。
所以藏教的空,是從生滅的因緣當中去體驗無常,最後放棄、出離三界的果報;通教的空,它是直接契入因緣的本體,就是你的因緣沒有啟動之前,你是怎麼回事,所以它的空是帶有安住作用。
如果藏教人他沒有修通教的思想,一輩子沒辦法安住。沒有證得初果之前,他一直在出離,就是覺得生命的房子燃燒了。所以藏教人沒有證得初果之前,他的心活動力很強,一直想要出離。你看凡夫也是一直在活動。凡夫是重視攀緣,藏教是一直要出離,都落於兩邊的極端。
而通教的空效能夠平衡藏教的空,就是它能夠使令藏教的空更安穩,它能夠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出離。比方說觀受是苦,如果你今天完全用藏教的思考來觀受是苦,你的心會很不安,因為你覺得一直受到感受的傷害,今天快樂,明天痛苦,覺得感受變來變去,讓你非常沒有安穩性。
所以,我們必須用通教的空,來調伏藏教的空。就是你必須站在本來就沒有感受,因為感受在啟動之前要有因緣,當因緣沒有啟動之前,什麼是感受的本來面目?就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而這個就是你的安住處。
因此,通教的空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一個人安定下來。他能夠站在本來沒有感受的角度,來調伏對感受的愛取;他能夠站在本來就沒有誰去主宰誰的角度,本來就無我的角度,去調伏我執的主宰。
所以通教的“空”跟藏教的“空”,理論上是分不開的。一個是安住型的空,一個是調伏型的空;一個是從作用上去調伏,一個是從本體上的安住。你必須看到,它們兩個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合起來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通教的二諦思想是幻有空,因為它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來看人生,所以一切法如夢如幻;它是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看人生,所以人生無所得,人生只有一種過程的相應。不像藏教的空,二諦是實有二諦,人生是真實的,所以我得趕緊離開,免得受到生死輪迴的傷害。這兩個就不太一樣。
幻有空二諦開展出來,通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通前。通前就很簡單,它就通到聲聞人的偏空思想。
第二個,通後。這個地方就比較複雜,我們要說明一下。
通後大乘的別教跟圓教,所以就造成了兩種含中二諦,就是含有中道的二諦。這兩種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別教跟圓教。
我們先看別入通三諦,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兩種含中二諦 :
別入通三諦 ─ “ 通教止雲有漏是俗, 無漏是真,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 則三諦義成。”
別入通三諦就是說,通教的世俗諦,就是三界有漏的因果,所以藏通兩教主要是用真諦來消滅俗諦,以空破有。因為它的世俗諦沒有講到諸佛菩薩四聖法界的功德莊嚴,它的整個世俗諦只講三界有漏因果,所以世俗諦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它是怎麼樣呢?它是用無漏的空性,來消滅有漏因緣的世俗諦,那麼二諦在通教又能夠開展出非漏非無漏,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則三諦義成。
我們解釋一下二諦跟三諦的差別。
藏通兩教的當體,它把生命分成兩塊,就是你生命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三界輪迴,要麼在偏空涅槃。這種思考就變成,你要麼就是貪戀生死,要麼就是必須進入偏空涅槃,就是必須要拒絕一切有為法。這種是對立的思考,這個思考只好逼迫我們以空來破有,因為空性至少比有相的輪迴安穩多了。
但是,大乘思想它不認為人生只有兩種選擇,它認為人生有三種選擇:就是有相的世俗諦,還有空性,另外一箇中道——你也可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大乘佛法對生命的看法是,一昧地追求生命的果報是落一邊,一昧排斥生命也落一邊。它認為生命沒有好壞,你只要善加對待,是可以借假修真的。
所以中道的思想安立,就是告訴你,其實“有”當然是有過失——因為三界因果有老病死的過失——但是你完全空,雖然離開了過失,但是有個缺點:你不能開顯心性的功德。你不能老是隻是為了要離開貧窮,你得要成就珍寶。
所以,在整個通教的二諦開展出三諦時,它就是開始用中道的思想來破空。藏通兩教以空破有,安立二諦;別圓兩教以中諦的思想來破空,安立了中道的第三諦,它認為空並不是佛法的究竟,佛陀出世絕對不只是要我們安住空性、遠離生死那麼簡單。如果這樣的話,佛陀不要出世,很多緣覺乘都做得到,他“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就可以進入空性了生死了。
佛陀出世的目的,不是要你了生死這麼簡單,他是要你圓成佛道,跟諸佛一樣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所以三諦就有需要站出來,必須要站在一種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中道思想來面對人生。你不能貪愛,但是你也不能極度地排斥它,這個是一種中諦的思想——以中諦來破空性。
安立三諦有兩種思考模式,我們看別教的思考模式。
別教的思考,它的中諦的真如叫作“但中”,這種真如不能普遍在一切的內心世界,它是存在於心外的一個真理,你必須要去追求,才能夠相應。所以這個真如是要經過修證以後才能夠成就,不是本具的,要透過修證,這個真如是修來的。
所以在整個唯識學當中別教的真如是不受燻的,所以它必須從真如的清淨本然,到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業力,它攝持無量無邊善惡的業力。
但是阿賴耶識的業力是可以受燻。什麼叫受燻?就是不思議燻,不思議變。也就是說,業力可以透過你的思考模式去改變,因為第八識的業力受前六識的熏習。這種理論就比藏通兩教更高階了。
藏通兩教幫你把業創造出來以後,它沒有改變業力的機制,它沒有這種思考模式,要麼就是離開它,要麼就是我不去取著它,頂多也就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但是,藏通兩教的思考模式,並沒有說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沒有轉化生命的思考模式。
到了別教、圓教時,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它開始站在中道的思想來面對生命,就有這種轉化生命的概念出來了。所以到了中道的思想,生命到底是好是壞,答案是——不決定。你如果心態錯誤,生命就是一把刀,它會傷害你,就算你快樂也會傷害你,因為快樂會讓你放逸,傷害你的來生,當然你要痛苦,那傷害到今生;如果你能夠覺悟,善加面對,它就是一個珍寶。所以中道的思想來看人生,它是平衡式的,人生沒有好壞。
所以這個時候,它就有一種以心力來轉變業力的概念了。就是說,三諦思想開始詮釋,人生不是隻有業力,不像藏通兩教說的“萬般皆是業,點不由人”;人生也沒有藏通兩教講得那麼無奈,你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轉變它,就是來自於你心靈的力量。我們以前的心攀緣外境,把自已的心力給耗損沒了,心有所住。當你的心從攀緣外境抽回來,你就有強大的力量!
我們來看這個偈頌: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諸位!藏通兩教業力的思考,它是純粹站在業力的角度來處理業力;別教的思考,它把業力與心識結合起來叫作業識。
諸位!業識的概念跟業力就不一樣。業力跟內心結合表示業是儲存在心中,那表示什麼?你有主動權——“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如果說業力跟心沒有關係,那我們就完全被動,你業造出來你就得受,所以你只能逃避它,因為你改變不了它,你只好逃避它。但是真正的第一諦不是這樣,所以藏通兩教是方便說的,業力是跟心是一體的,叫作業識。
業識是什麼呢?它有種子跟現行,它攝持了“無始時來界”——我們無量無邊的業種子,但業種子只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業種子每一個人都有,但是你要把業種子轉化成生命的結果——果報的受用,轉成業力,必須要變成“一切法”,必須要第六意識的思想去刺激它。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告訴我的過去說,你不要造業,不可能!所以今生我們對於過去善惡的業種子要概括承受,你別無選擇。
繼承你的業種子,這個你沒有選擇權。但是,你可以做什麼事呢?你可以選擇讓哪一個業種子先得果報——我可以選擇帶業往生,我可以選擇讓淨土的業先起現行。就是說,你不可能去把業種子消滅,但是你可以選擇,讓哪一個業種子得果報,因為你有第六意識,你有思考能力。所以,“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業力跟心力結合在一起——叫作業識——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有兩種可能:第一個,六道的輪迴;第二個,大般涅槃的證得。
所以說業感緣起提升到賴耶緣起,從二諦的思想建立到三諦的思想,你對人生的觀察更全面了。因為二諦的思想是對立的,它沒有把心力放進去,所以你讀了藏通兩教,覺得人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而且你不能改變,要麼離開它,要麼不執著它。所以藏通兩教沒有改造生命的這種概念。但是到了賴耶緣起,它認為業力有心力,心力有業力,你可以透過一種正面的思考,去改造你的生命。
舉一個例子。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杭州的農民,他的土地被大富長者侵佔,他跟對方協調沒有結果,就很生氣,發起瞋心就咒愿:我來生要變成一條蛇來報仇。
所以他死的時候就交代他兒子:“這棺木不能夠完全封死,要挖一個洞,好讓這條蛇跑出來。”他這一說,他兒子就很害怕。就跟那個釘棺木的說:“我爸爸的這個棺木要留個洞。”這個做棺木的聽到以後,就告訴大富長者說:“你很慘哪!你今天得罪了他,他來生要報仇。”
這個大富長者很慚愧,就把土地還給他,向他道歉。這個老農夫受了對方道歉時,他的心念改變,他本來要報仇的心就消滅了。結果他跟大富長者喝酒的時候,就從肚子裡面吐出一條半截的蛇。
這說明什麼事呢?“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問你,這一條蛇是怎麼生起的?後來又是怎麼結束的?當然這個老農夫過去有蛇的業力,有蛇的業種子,這是肯定的,但是,是什麼因緣去激發這個業種子,使令它變成一種蛇的業力而得果報?就是他錯誤的願力——邪願,他的思想力量滋潤他得果報。
所以唯識的思想,這個思想對我們淨土宗非常重要!如果說人生只有業感緣起,那淨土宗的帶業往生就不能成立了。藏通兩教的業是固定的,所以淨土宗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說,你今天雖然有生死業力,但是你不斷地憶念佛陀,不斷地憶念淨土,你可以讓三界的業力暫時不得果報,而讓你淨土的業力先成熟。然後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這些有漏的業種子。這個就是所謂的以念力來引導業力,這個就進入大乘的思想。
在藏通兩教,我們一路看來,看到這個人哪,人生是很被動的。你把業創造出來以後,你一點改變它的方法都沒有,從藏通兩教沒有改變業力的概念,沒有!你只能夠逃離它或者就是不去惹它,就兩種。
但是到大乘思想,它的人生更積極了,轉識成智,轉生死為涅槃,在因地叫轉煩惱成菩提。這時大乘佛法以三諦的思想來看人生,人生順逆皆方便。痛苦有痛苦的好處,它可以激發你的出離;順境有順境的好處,它讓你能夠安心地精進用功。
所以從大乘的思想——心力轉變業力的角度,人生沒有好壞,關鍵你要操作得當。通教的思想,把法執空掉,把業力的執著空掉,建立二空思想以後,它就能夠把向外攀緣業力的心,變成向內啟動心力,變成內觀。就是他這種人智慧高,他看到一切法空,同時看到不空的心力不可思議,心靈的力量是不空的,“業性本空,心力不空。”這個就是別入通三諦,他觀一切法空時,發覺在空性當中,有一個強大的力量能夠改變業力,那就是你心靈的思考。當然我們現在還沒講別教,只是稍微提一下。
我們再看下一個。
圓入通三諦─ “ 二諦同前,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無漏,則此非漏無漏,具一切法,圓中義成。”
通教人觀一切法空,他把對業力的執取這種法執消滅以後,從外緣——心向外攀緣而變成內觀。第一個,他強調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不可思議;第二個,他如果看到更深層的,把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再撥開,看到內心最深層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念心性,那就入圓教了,這時他就不是啟動第六意識,他啟動了自性功德力。
我們看什麼叫自性功德力。
“二諦同前”,就是幻有空二諦同前,但是他能夠同時看到了非漏非無漏,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而這個中道跟前面的中道不一樣,是一切法都能夠跟中道相應,“則此非有非無的中道,具一切法,圓中義成。”
注意,“具一切法”這個觀念很重要!藏通兩教的中道,不具足一切功德法。藏通兩教在破妄,在調伏煩惱生死業力,別圓兩教偏重在開顯功德,但開顯功德的方法不太一樣。
別教認為功德不是我本來具足的,我本來沒有功德,但是我可以去求,我可以去修。別教的功德,這真如的功德是你現在沒有功德,但是你慢慢慢慢地修習,總有一天你能夠轉識成智,把第八識轉成無垢識,這時你就有功德了,就是你將來會有功德。這個是別教的思想,別教的中道思想是這樣子,它的真如是這樣安立。
圓教的思想認為,你現在本來就有功德,你只是向外攀緣。就是你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結果你自已不承認,就是一天到晚向外跑,結果變成乞丐了。你只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它就能夠慢慢地開顯出來。所以心力不可思議這個“心”就不太一樣了。
唯識學這個別教的心是帶有名言分別的心。你要去思考:淨土的功德是什麼?七寶池、八功德水,依報莊嚴;什麼叫正報莊嚴呢?佛的功德,菩薩的功德,壽命無量。就是說,在唯識宗的心力來轉變業力,那個“心”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它透過一種第六意識的觀照。
在圓教的思想它的“心”是更深層的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叫作覺照。它不帶名言,只有覺照沒有名言。它只是知道有這件事情就夠了,你要保持覺悟就好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要經常憶念它就好了,它不要去思考,“思惟即不中”。在整個圓教的思想就是不迷、不取、不動,你只要不迷、不取、不動,然後去修六度,用你的願力去修六度,心性功德自然顯現。
所以古德認為,別教在思考中道的真如,它認為我們的心是“妄中有真”,別教是這樣認為;圓教是認為我們的心是“真中有妄”。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妄中有真”。
唯識學認為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礦砂,它本質不是金,但是你提煉它,慢慢把這個雜質去掉以後,它金的本質會出現,所以它偏重在破妄;在圓教的思想認為,你這個本來就是金,只是裡面有雜質,你現在就是金,是帶有雜質的黃金而已,是金中有妄,所以它偏重在顯真,它認為你要以真破妄。唯識學是破妄顯真,你現在沒有真,但是你把妄破了,真會顯現出來。
所以說,我們結論:圓教的中諦是安住用的,它沒有調伏的力量;別教的中諦是帶有調伏性的中諦,它可以讓你調伏,讓你引導,它帶有思考能力的中諦,所以這兩個是分不開的。
就好像藏通兩教的空性,我們剛剛講過,通教的空性是用來安住的,因為“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東西是沒辦法思考的,你思考就不對了,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就好,它是安住的。藏教的空性是帶有調伏的,它可以思考:無常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無我,所以是空。
藏通兩教,是帶有調伏性的空性跟安住性的空性;別圓兩教是帶有調伏性的中道跟安住性的中道,這樣講這個通教就全部都包括了。
他如果是鈍根人,他只看到空,沒有看到不空的心靈的作用,這個時候通教人最後的結果跟藏教一樣,入偏空涅槃,當然他花的時間會快一點。
如果他是利根人,他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能夠從空性裡面看到不空的心靈的妙用,那就入別教跟圓教了,就進入中諦的思想。
這個概念清楚以後,我們就可以回到講義。我們看講義的三十九頁,所詮教義,我們把它念一遍。
我們學通教的思想,最關鍵的,你要先把幻有空二諦抓出來。它的當體的思想,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來看待人生,一切法本來就沒有。
本來就沒有,那人生是怎麼回事呢?頂多也就是如幻有,也就是因緣有。從如幻有的角度,它建立了三種修學方法,聲聞人修無生四諦,緣覺人修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菩薩修理六度,這個前面說過了。
這種幻有空二諦,如果他從空性當中看到不空的心靈的作用,他就有可能通教入別教或者通教入圓教,這時他對業力的思考就更加地全面,他看到了業力不可思議,但是他更看到心力不可思議,他可以用心力來主導業力,讓他轉凡成聖乃至於趨向淨土。
壬三 、 修行位次
我們看壬三的修行位次,我們把它念一遍。
它的重點是在“開示界內利根眾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諦涅槃”。
藏教人的空,是比較鈍根的,他的空的出現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他是要遠離了生死的果報,然後寂滅的空性才會出現,所以他的空性是著眼在未來。他的空叫析空觀,他經過分析、思考。
通教的空不必太多思考,它只要知道“因緣所生法”。既然因緣生,所以它沒有自性,就是它自已不能夠決定它的體性,它的體性要受因緣的決定。從自已不能決定體性的角度,所以它是畢竟空,它體空。
從體空當中,既然它不能決定它的體性……,就是說,你的生命,你不能決定你的體性,換句話說你不能主宰。既然你不能主宰,你再主宰它就沒有意義了,就是叫強做主宰,自欺欺人。就是說,它本來就不能主宰,你一定要主宰,那你就是自欺欺人。所以他從這個地方就把主宰放棄了,就出分段生死,證得偏空涅槃。
這個地方是說,他如果沒有看到不空,他通前,那隻好入偏空涅槃,灰身泯智了。
我們再往下看。
這個教法,“正化菩薩,傍化二乘。”也就是說,通教的空因為它看到我空,也看到法空,所以它的空的範圍就比較大了,這是正化菩薩。它也會攝受利根的二乘人,“亦於當教自論六即。”
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在《大智度論》講一個譬喻。說小乘的空只有證得我空,就像毛細孔的空,身上毛細孔,它不大。大乘的空,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它是我空跟法空,就像廣大的虛空。
所以小乘的空,是在整個生命當中,把這個我抽掉而已,一切法都是存在的,色、受、想、行、識都有。凡夫認為生命有六個元素——色、受、想、行、識、我,多一個我,我住在五蘊當中,我來感受一切的五蘊,我享受五蘊,我來主導我的五蘊。但是小乘人認為這個我是沒有的,他把這個我去掉,但是五蘊的法是存在的,他把五蘊的法留下來。
大乘法是認為,我不可得,五蘊的當體的法也不可得。那麼不可得表示什麼?生命可以改變,一切法無自性。你說你現在很痛苦,這件事是不決定的,因為到了畢竟空時,它就含攝了一切法因緣有,生命是可以改造的,痛苦也會變成快樂,快樂也會變成痛苦,有漏也會變成無漏。所以畢竟空的思想,等於是為了心靈的妙用,做上非常好的鋪墊。
我們一個有攀緣心的人,一天到晚向外攀緣,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心力可言了。你的心喜歡住在外境,你的人生用一句話就說完,叫作“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業力讓你痛苦,你一定會痛苦;業力要你快樂,你只好快樂。
但是,當一個人從有為法的心態抽回來,他無住的時候,他的心往內觀的時候,這個人的人生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就可以主宰他的人生了。
所以,同一個人生,同一個業力,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緣,那業力對你來說影響很大,你這個人很容易受業力的干擾,就是說,業力容易對你產生 catch,它會抓住你!是你自已跑出去的,你這個房子不待,你要跑到外面去,結果被業力抓住了,這是你自已招惹的!
所以你看,同樣的業力,有些人可以帶業,有些人他沒辦法帶。你的心一天到晚跟業力搞在一起,你就帶不了了。
所以,為什麼要把心帶回家?就是說業力你惹不起它。同樣的業力,你攀緣心重,業力對你的傷害、對你的主宰就更重。因為你不斷地去激發它,所以你的人生就叫作業感緣起,你的人生就沒有所謂的心性的緣起,別教圓教就跟你完全沒關係了。如果你攀緣心很重,那你的人生只有業感緣起,你的人生一句話就說完,“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你如果能夠把攀緣的心收回來,這個主動、被動就逆轉了。那生命不是業力說了算,是你的思想說了算,你可以引導業力。能夠從業感緣起改到心靈的緣起,這個中間關鍵點在空性,你能夠放棄對人生的主宰,這個是關鍵點!
所以從業感緣起到心性的緣起,它中間的分界點就是通教——空性,畢竟空。你體悟了空性,人生就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你改變不了人生,但是你可以主導它,可以重新解讀它,可以引導它,這個時候就化被動為主動了,所以這個觀念的意義在這裡。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