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哥,在家嗎?”
黃氏正在家裡等得著急,聽見聲音,連忙走出來,她不太認識眼前這個中年男子,但是她認識他旁邊的年輕後生。
這不就是昨天那個趙家冤大頭小子嗎?
她臉上頓時堆滿笑意,“是李家兄弟吧?快請進,家裡只有我這個老太婆和二房的人在,還望李家兄弟不要嫌棄。”
“大娘應該也知道我們的來意吧?說來小輩的婚事應該有家裡長輩做主,昨日確實是意外。”
趙滿田挺直了背脊,穩穩當當坐在木凳上。
什麼?意外?“你們這是不想認賬?”
黃氏頓時拉下臉來,“說好的今日來提親,你們還想反悔?昨日可有那麼多人給我作證,趙家小子親自答應的!”
“你們可不能不認賬!”
趙滿田臉上淺淺的笑意也消失了,他不笑的時候,可比黃氏嚇人多了,畢竟是上過戰場的人。
“我們也沒說反悔親事,只是這事說到哪裡去,我家都不會被人戳脊梁骨,救人還救出問題了不是?”
黃氏皮笑肉不笑地呵呵兩聲,“沒反悔就好,那,聘禮帶來了嗎?”
她視線圍著兩人繞了一圈,沒看見兩人手裡提著東西,暗自撇嘴,真是小氣。
趙滿田從懷裡摸出一個小布袋,將布袋開啟,幾粒碎銀子被倒在桌面上,黃氏眼睛瞬間被銀子吸引。
雖然碎銀子坑坑窪窪黑乎乎的,但是碎銀子不就是這樣的嗎?誰會嫌棄銀子啊?
“親家不介意我稱一稱吧?”一看見銀子,她立馬親切地喊對方親家。
黃氏說著從桌兜裡掏出一杆小稱,這是專門來稱銀子的,李家灣總共也沒幾家有這樣的稱,這還是李家傳下來的。
她說著就要伸手去拿桌面的銀子,誰知道撲了個空,趙滿田比她快一步把銀子按住。
“親家這是什麼意思?”
黃氏臉上的表情都要控制不住了。
“銀子總不會短你們的,只是有些話咱們要先說清楚吧?”
趙滿田瞥了一眼,剛才端著粗茶進屋,就順勢待在屋裡的二房李氏,接著說:“聽說我兒要娶的人,曾是你李家的童養媳,那之後的關係怎麼算?”
“親家有啥話就直說。”
“行,大娘是個爽快人,那我也爽快點,我不希望以後你家的任何人再來找姜丫頭,為了補償,我可以將聘禮提到五兩。”
這是他們一起商量過的,李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情理上畢竟養大了姜桐,如果以後時不時來找姜桐麻煩,那這日子可就難過了。
旁邊的李氏聽見多給二兩,眼睛都亮了,急忙看黃氏,恨不得自己開口答應下來。
黃氏眼底閃過一絲精光,“姜丫頭畢竟在我家養了這麼多年,我們怎麼捨得......”
“六兩!”
李氏呼吸都屏住了,生怕打攪了兩人的談話。
“姜丫頭是個孝順的丫頭......”
“既然你們捨不得,那就算了,還是按照昨天說的,三兩吧。”
趙滿田一臉‘我為你們讓步了’的表情,遞過一大一小兩塊碎銀子。
“這裡是三兩銀子,大娘稱一下吧。”
“親家彆著急啊,我這話還沒說完呢,雖然我們捨不得姜丫頭,但是為了她的幸福,我們答應了。”
李氏原本著急望著黃氏的眸子,現在轉而望著趙滿田了。
“還是親家痛快,既然親家答應了,就在這裡按個手印子,當作我們的證明吧。”
趙滿田從懷裡掏出兩張保證書,放在桌上,另外又拿了三粒碎銀子放上去。
“親家如果不放心,可以找識字的人來看看也不遲。”
黃氏確實有這樣的顧慮,“老二家的,你去地裡喊老三回來。”
李氏歡天喜地的出去了,沒多久就帶著李鐵樹回來了,趙滿田挑了挑眉,沒有說話。
回來得這麼快,只怕沒有在地裡吧?
“保證書是對的,沒問題。”
李鐵樹自然也看見了旁邊放著的一小堆銀子,一看就超過了三兩,他裝模做樣移開視線。
黃氏自然是相信自己兒子的,她和二房李氏都蓋了手印,一式兩份,一份留在李家,一份趙家拿走。
趙滿田看事情終於辦成了,也不多停留。
“宜早不宜遲,十日後就是好日子,宜嫁娶,咱們鄉下人家沒那麼多講究,就把好日子定在三月十六吧?”
銀子到手,黃氏才不在意姜桐的去處,隨意點頭,“那就三月十六吧。”
“行,婚事定了,也讓兩個年輕人說說話?”
黃氏轉頭就喊李氏,“去把姜丫頭叫出來,讓她送送客人。”
“欸!”李氏歡快地應了一聲,轉身去了旁邊屋子。
“你昨日著涼了,沒生病吧?”
趙滿田走在前面,姜桐和趙榆慢慢走在後面,之前兩人沒有關係的時候,相處很自然。
現在定親了,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彼此了。
“沒事,你呢?你還好吧,我聽說你身體不算好?”
額,姜桐恨不得咬自己舌頭,她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沒事,想必你也知道了吧,我確實做不了什麼體力活,以後要辛苦你了,但是你放心,我不是什麼活都不做的人。”
趙榆臉上有些許不自在。
“我力氣大著呢,你放心!”姜桐連忙抬頭保證,兩人對視一眼,不禁都笑了起來。
“咳,我說真的。”
要不是她力氣大,平日李家也不會讓她忙得腳不停歇。
“對了,我家讓李家簽了保證書,以後不會來騷擾你,你和他家沒關係了,沒有提前和你說,對不起。”
姜桐有些恍惚,她以後就不是李家人了?
在李家生活了快十年,她一直以為自己會老死在李家,以後埋進李家的墳。
“沒關係,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
沒有李家的負累,她以後可以安靜過自己的小日子,這樣想著,她還有些期待。
“等我十日,我來娶你。”
姜桐輕輕點頭,“好,我等你。”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十日便過了,因為兩村隔著一條河,趙榆就算有心想牽個牛車來接親也沒有辦法。
一行人吹吹打打到了李家門前。
李家門口只敷衍地掛了兩盞紅燈籠,就當成親的喜氣,其餘的對聯、鞭炮以及甚至門口迎接的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