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1章 生平僅見

順著他的動作,南善宜將腦袋擱在他的肩膀上,目光看著遠處楠木柱子,眸中堅定決絕。

周朝運不知道她這句“我們一起”代表著什麼。

但南善宜自已心裡清楚,今日在小佛堂裡所問的惑得到了答案,這個答案不是菩薩給她的,不是她自已想出來的,是周朝運給她的。

因為他足夠愛她,給了她足夠的安全感。

這條路很難,對他尤甚,他都敢承諾,她為什麼不敢試一試。

她想賭一賭,為南家,為自已,也為他不再一個人獨自辛苦。

第二日,文淵閣內。

南善宜俯首於案前,握筆書寫,最後一個字寫完後,她懸筆細閱,沉默了許久她終於將筆放置於一旁,墨已幹她將信塞進信封裡遞給一旁的玉佛姑姑。

“送往北境,交給外公。”

末了,她又補充道:“勿經他人之手,讓我們的人親自送。”

“娘娘放心。”玉佛姑姑鄭重的接過,回覆道。

…………

幾日後永元商會。

開春,氣候回暖。

院中春光明媚,微風徐徐。

南善宜蹲在地上,一手扶著樹幹,一邊仰頭看著身旁挽袖躬身忙碌的人,淺笑嫣然。

半人高的銀杏,葉子綠油油的。

挖坑,種下去,施肥,兩人一起完成,沒有讓其他人插手。

種好之後,並肩而站,看著春光裡的銀杏樹。

南善宜眸中疑惑:“你說它要多久才能長的和金陵那棵一樣高?”

“大約要百年之後。”周朝運回答道

側頭看他,眸中遺憾:“那我們豈不是看不到了?”

周朝運神色平靜溫和:“六十年一輪迴。”

牽著她的手,他認真道:“下輩子,我們一起來看它百年後的模樣。”

聞言,南善宜眸中柔和:“好。”

微風吹過,揚起南善宜腦後青色的髮帶

“善宜。”她聽見他叫她

“嗯?”應聲看他

周朝運看著她的容顏:“你知道我為什麼想再去金陵嗎?”

南善宜不語,面上好奇

周朝運扭過頭去,平靜的目光落在那棵小小的銀杏樹上,陷入回憶:“聖則十三年九月末,金陵永元商會,秋雨綿綿院中銀杏翻飛,金落滿堂。”

“勾欄檻窗被從裡面推開,窗內景色,實乃我生平僅見。”

也是那一刻,他動了想把她留在身邊的心思。

寧靜對視,他一提南善宜自然就想起了那日的場景,原來這樣早。

她比他晚太多。

握緊他的手,她淺笑著:“金陵太遠了。”

來來回回本就不便,更何況他是天子,哪能總是離都。

她輕聲道:“我就在這裡。”

“這棵銀杏也會長大。”

“我們都在這裡。”

“你隨時都可以看到。”

“嗯。”周朝運眸中寵溺愉悅,頷首回應

銀杏樹上掛著紅色的祈福帶,在微風裡輕輕飄動。

遠處幾人站在一起。

格將感慨不已,只覺一對璧人,佳偶天成。

他撞了撞旁邊面無表情的破坤,給他出主意道:“你要不去宮中謀個差事?”

“這樣也能隨時護佑娘娘的安危。”

“不比現在天天在這待著,瞎著急好?”

破坤冷冷看他一眼,問道:“宮中之人效命於誰?”

格將下意識道:“自然是效命於陛下。”

說完後他才一愣,終於明白過來破坤話中的意思,一時無言以對。

是了,破坤和他們不一樣。

他們效忠於陛下,唯陛下馬首是瞻,可破坤效忠的是娘娘,沒有二主。

歷朝歷代,可沒有皇后在宮中養私衛的先例,自已真是說話不過腦子。

在凌山嫌棄的視線下,格將尷尬的摸了摸鼻子,悶聲道:“當我沒說。”

回宮的馬車上,南善宜半靠在榻上垂眸看著手中的書,沒有言語卻格外和諧安寧。

他們之間並不需要刻意的去找話題。

車窗的簾子被多次揚起,南善宜略微起身將手探出窗外拉回被揚起的簾子,正欲將其固定住,目光卻被街道上的一個背影所吸引。

一身青色春裳,背影消瘦卻挺拔,頭髮用銀冠束起,白色髮帶隨著他的走動盪漾在身後。

腦海裡忽然浮現出一句話

古池清泉,殘枝枯荷敗,一蓮獨綻。

好熟悉的背影,目光追隨,只是那人很快就消失在了人群裡,不見蹤跡。

“怎麼了?”發現她一直看著窗外,周朝運出聲詢問

放下簾子,南善宜搖了搖頭:“沒什麼,看見一個背影,有些熟悉。”

她覺得也許是自已想多了,南境戰事將起,他作為林家子弟怎麼可能出現在長安。

兩人都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街旁閣樓上少年人高談闊論的聲音時不時傳入耳中,怕她不知,周朝運和她解釋道:“馬上便是今年的殿試了。”

“城中多了許多應試學子。”

殿試?

南善宜下意識想起玉佛姑姑說過蘇傾月的未婚夫婿就是在長安備考的。

那次蘇小姐還說殿試結束後兩人要成親,想及此她嘴角上揚。

“想什麼?”周朝運看著她道

並沒有隱瞞,南善宜笑道:“蘇小姐的未婚夫婿也是今年的考生。”

這事周朝運倒是第一次聽說,略微挑眉,皇叔知道嗎?

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南善宜繼續道:“之前多次勞煩她,待她成親該給她備一份厚禮。”

“這些人下面的人來做,何須你費心。”周朝運道

“嗯。”南善宜應聲

…………

北境,不同於南邊的回暖,這裡依舊寒涼。

南榮軍大營裡,周川和南繡山一起穿行於軍隊中。

士兵們正在操練,氣勢凌人。

營帳門口,南繡山抬手示意:“王爺請。”

周川不敢託大,行晚輩禮,抬手示意他先請,一邊謙遜道:“侯爺折煞晚輩了。”

這是父皇稱之為繡父的人,他怎麼敢不敬。

南繡山也沒有客氣,抬腳走入帳中。

相處幾日,他也看出來了,這位小王爺身上的溫良恭儉倒是比陛下更像先帝,卻又多了幾分他們兩人都沒有的少年意氣和天真。

這在皇家並不多見,只能是他身後有堅定的靠山給了他足夠的自由和踏實,才能讓他這般隨心所欲卻不失教養風度。

太后和陛下當是給足了他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