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聽聞你們村今日便要開始採收甘蔗,特前來看看。”
賜官結束,楊斐看著地裡的甘蔗說道。
里正立刻回應道:“回王爺,甘蔗採收即將開始,就等王爺發號施令。”
楊斐點了點頭:“那就開始吧。”
隨著楊斐的話音落下,一眾村民全都趕回家中取來農具,開始挖甘蔗。
豐收的時候總是令人心潮澎湃,尤其是王爺看著大傢伙採收,村民們一個個猶如打了雞血一般,幹勁十足。
“捆好得拿過來上秤。”
吆喝聲響起。
一捆捆甘蔗被村民抬過來,當著楊斐的面上秤。
“五十二斤。”
“五十三斤。”
“四十七斤。”
隨著甘蔗不斷過稱,一組組資料被記錄出來,多數都在五十斤上下。
楊斐看的很是喜悅。
這些甘蔗可都是錢,不僅僅是嶺南雪糖工坊的錢,種甘蔗的百姓也會因此得利,從而實現雙贏。
藏富於民,是楊斐一貫的思路。
無數例子證明,只有百姓手裡頭有錢,才能拉動消費。
權貴的錢,即便消費,消費的錢也大機率是流向權貴,只有手指縫裡漏出來的那麼一丟丟才會落入百姓手中。
這部分錢百姓能喝到點湯湯水水,但官府幾乎是一點都喝不到。
原先的商稅本就低,權貴又無需交稅,官府自然收不到多少商稅,加上百姓沒錢更不會消費,導致商稅越來越少。
壓力全部轉到了農稅上。
本來就沒什麼積蓄的農民面對各種苛捐雜稅苦不堪言,只需一場小小災難,便無以為繼,只能賣兒賣女賣地。
可賣了這些只能支撐一段時間。
一段時間之後呢?
如果還想活下去,那就給買自已地的地主當佃戶吧。
種的還是原來的地。
但地不是自已的了,收成也不是自已的了,只有地主擔心佃戶被餓死,才大發善心給佃戶留下一點微末的糧食。
如此一來,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就是土地兼併。
歷史上許多智者看出了這一點,想要發動改革。
可改革便意味著觸碰這群權貴的利益。
所以最終改革者幾乎都失敗了,下場也都很淒涼。
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相公,便是因為類似變法才被排擠,導致新政失利。
反觀楊斐的改革,並非強硬推行,而是帶著一些柔和與策略。
他首先位於權貴世家稀少,且勢力並不強大的嶺南,也僅僅只在嶺南之內進行商稅改革,改革還是面向商人這群既得利者。
那麼商人肯定會支援他的改革。
至於誰贊成,誰反對。
嶺南之內的不敢反對,嶺南之外的反對也沒用,何況你還需要與楊斐合作,拿到他的玻璃、雪糖、白紙、水泥。
你可以清高不要,別的權貴世家呢?
他們也清高嗎?
沒人會和錢過不去,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賺錢嘛,不寒磣。
唐朝的張固編造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見一肥鬼,就問他何以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說,你只要到人間作祟,人們害怕,就會給你東西吃。於是瘦鬼到人間,見一家人的廂房中有磨,就去推起磨來。磨了半天,不僅沒撈到半點吃的,還累得半死。
這個故事驗證了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
當然,還有一句話,有錢不僅能使鬼推磨,有錢還能讓磨推鬼。
這也是楊斐商稅改革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拉攏既得利者,彌補利益受損者,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能夠成功。
商鞅變法為什麼成功?
因為士兵得利,秦國得利,再加上秦王以身作則,殺甘龍,還罰了太子,秦王的貴族們無話可說。
即使商鞅的下場很慘,但商鞅變法帶來的改革卻一直維持了下去,從而使得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這是君主賢明的結果。
而范仲淹推行新政處處受阻,很大原因是因為宋仁宗沒有秦孝公的魄力與果斷。
因此不僅新政失敗,宋朝積弱的問題也沒有絲毫改變,導致宋朝成為歷代漢人王朝的恥辱。
強漢盛唐弱宋剛明。
後世對於封建王朝的總結說明一切。
就連歷史小說中,宋朝都是穿越者不待見的朝代。
很多穿越者寧願穿越到殘暴的朱元璋手下當官,也不想穿越去宋朝,足以見得宋朝有多不受待見。
楊斐現在透過商業改革,藏富於民,讓百姓有抵抗風險災難的能力,如此一來,就能有效減緩土地兼併的速度。
而皇帝一旦看到嶺南改革成功,並且實現官府與百姓雙贏,也會開始動這方面心思。
再加上楊斐這邊不久後的書籍大傾銷,世家壟斷知識,壟斷朝廷的局面會有所好轉,以楊儀的魄力,還是會在下一任皇帝登基前為他掃清改革障礙。
當然,楊斐還有三大殺手鐧沒拿出來。
那便是火耗歸公、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這三大殺手鐧才是真正在權貴身上割肉,而且是十分強硬的從權貴身上割肉。
雍正用了一輩子做這三件事,足以說明這三件事的難度。
而雍正也因這三件事成為一代明君。
要知道清朝二百九十六年曆史,攏共就出了雍正與康熙兩位明君,至於那位小時候極為聰慧,被康熙所喜的十全老人,不提也罷。
“豐收,大豐收。”
甘蔗一天時間採收不完,但僅僅是這些採收出來的,便足夠證明甘蔗的大豐收。
“明年嶺南雪糖,可以降價了!”
楊斐看著堆積成山的甘蔗,眼眸中滿是歡喜。
三年內讓所有嶺南百姓都吃上糖這個目標,已經可以宣佈達成,楊斐依舊還是那個言而有信的楚王殿下。
此情此景,楊斐詩興大發。
甘蔗豐收景如畫,翠葉掩映金波霞。
甜汁滿溢心歡喜,蔗農笑語響天涯。
汗水凝成甘甜味,金秋時節喜盈家。
生活如蔗甜如蜜,豐收美景共賞誇。
“王爺好詩。”
小侍女眼冒金光,每次王爺吟詩之際都是如此的令她著迷。
“王爺之才,世所罕見。”
這首詩雖稱不上流傳千古的名詩,但卻極為契合眼前的畫卷,那些隨行官員也都忍不住稱讚連連。
“有這樣的王爺,嶺南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