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614-第一百零一章 大唐軍方(一)

人與人之間,接觸多了,自然就會熟悉,太熟了以後,遇到事情,有時候會不可避免地替身邊熟悉的人出出主意,或者提醒一些什麼?

馮寶就是這樣。

他知道李義府人品不好,歷史口碑也很差,但架不住熟啊!

況且,作為馮寶本人來說,也非常希望“封禪”的事能夠塵埃落定,所以,當意識到李義府錯失“封禪”朝議之事時,主動替他找了一個完美解決方法。

李義府動作很快,當天回府即擬好奏疏,差遣得力人手,呈報朝堂,並且還手書一封,附帶些許禮物送往“中書令”許敬忠府上。

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希望許敬宗能夠將自己的奏章上達天聽。

朝堂之上,官場當中,永遠利益為先。

李義府的兩份奏章,一份是奏請皇帝儘快定下“封禪”行程,好安天下民心;另一份則是彈劾“禮部”上下,完全不理會“大唐精英學院”諸位先生們對於官身的期盼,並且指出,“禮部”索要學院上繳國庫定例,此事當為陛下聖裁,哪輪得到他們?有僭越之嫌。

許敬宗何許人也?那可是在朝堂上摸爬滾打一輩子的老臣,李義府兩封奏章同時交給皇帝,會形成怎樣的影響?他當然心知肚明。

不過,這是好事。

別看許敬忠執掌“禮部”多年,可屬下都是畏懼權勢,表面看唯唯諾諾,實際並不認可。

現在許敬宗是宰相,官職權力雖然更高更大,但不直管“禮部”,辦起事來還沒有當年那麼順暢。

原本他正琢磨著該怎麼辦的時候,李義府的兩份奏章,恰逢其時。

因此,許敬宗毫不猶豫地在第二天早朝之上,當著一眾朝臣的面,將李義府奏章呈遞到皇帝面前。

皇帝李治很清楚,朝中大臣們之所以很支援“精英學堂”納入官辦,目的就是為了讓國庫增加錢財,可這事兒,“禮部”那些人太操之過急,給了李義府一個彈劾藉口,也等於在“禮部”頭上懸了一把刀。

皇帝李治在朝上沒有表態,僅僅說了一句:“知道了。”

不表態,有時候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禮部”官員稍微開動腦筋就明白皇帝的意思。

本著不讓皇帝責罰落到自己身上的原則,“禮部”尚書及左右侍郎等,回去後,就召集下屬官吏,翻找歷史檔案……

並於三天後朝會上稟奏皇帝陛下:“依禮制,‘封禪’祭告天地當於正月。”

按理說,此刻正值年初,如果定於明年正月“封禪”,時間上肯定來得及。

不過,大唐朝堂上的文臣武將們,這一次卻是罕見的一致認為:“往泰山,行‘封禪’,後年最佳。”

這一舉動,搞得皇帝李治反而有些猶豫了……

回到後宮,已然聽聞朝中事宜的武皇后,很快前來覲見皇帝。

當晚,正在家裡陪女兒玩的馮寶,也聽說了“皇帝未決”的訊息。

不過他很快就想通了原因。

因為“封禪”結束以後,通常是皇帝封賞功臣時刻,武將們希望時間稍微長一些,可以累積更多功勳,也好在封賞時,為自己爭取更大利益;而文臣多半還是為了皇后參與的事,如果太快了,他們來不及造勢運作,很難阻止,此外,遠在西域的裴行儉奉詔令升任“吏部左侍郎”正在回“洛陽”途中,而“庭州大捷”立下大功的來濟也奉詔而歸,他們眼下聖眷正隆,且同屬文官集團,所以,文臣更希望他們的到來可以共同阻止武皇后“亞獻”之舉。

不過也正是因為文臣武將心思各異,所以馮寶更加認為,皇帝陛下應該會同意大臣們的進諫,將“封禪”定在後年正月。

原因很簡單,皇帝和皇后也需要武將們站出來反對文臣。

想通了這一切以後,馮寶便不再管這件事兒了,因為歷史有它自己的執行軌跡,順著來就好了。

很快,時進六月。

在之前一段時間裡,大唐朝廷除了確定“封禪”具體時間以外,並沒有發生特別重要的事情。

至於“寶莊鄉”,各項建設依然在如火如荼進行……

然而,也就這個月,一樁改變歷史走向的大事發生了。

“速速開啟城門,軍前六百里加急呈報。”三名風塵僕僕的騎兵於夜裡在“洛陽”城下大聲呼喚。

在驗明真偽之後,守城官兵緩緩開啟城門,放軍卒入城……

由於自西向東進入“洛陽”必定路過“衛崗鄉”,因此,次日剛剛起床去吃早飯的馮寶,就聽說了這事兒。

“軍前六百里加急?不能吧,哪兒又打仗了?”馮寶很是疑惑地想著,因為在他的記憶當中,好像不應該有戰事才對。

很快,當天馮寶就得到準確訊息。

原來,吐蕃贊普芒松芒贊(松贊干布之孫)重啟戰事,趁著吐谷渾內部親吐蕃與親唐勢力對立不和的機會,令吐蕃大相祿東贊率軍攻滅吐谷渾。

吐谷渾末代王慕容諾曷缽攜殘部逃至涼州(今甘肅武威)。

馮寶很清楚,吐谷渾是大唐蕃屬國,是大唐與吐蕃之間的緩衝地,而且還控制著一小段“絲綢之路”,戰略位置可謂十分重要。

而且他還知道,從真實歷史走向來看,也正是因為大唐王朝坐視吐蕃對於吐谷渾的佔領,進而出現其逐漸強大的情況。直至幾年後,薛仁貴兵敗大非川,吐蕃步入強盛巔峰,成為日後大唐王朝最強大對手。

可以說,這一系列都和吐谷渾被滅亡有關。

既然明白歷史走向,馮寶不認為這件事和自己會有什麼關係,所以他也就當一個訊息聽聽。

然而,他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即今日之大唐,無論軍力或者財力都大大超過歷史上真實的大唐王朝。

尤其在皇帝定下“封禪”日期後,渴望功勳的大唐軍方高階將領們再也坐不住了……

與此同時,大唐文官集團以及勳貴集團也在其中看到了另外一個利益,即人口。

“吐谷渾”國土面積不小,人口也不在少數,在“西突厥”大舉西遷背景下,整個西域人口數量銳減,如果能夠將吐蕃人趕回高原,那麼,大唐就可以名正言順佔據“吐谷渾”,屆時,可遷移部分人口去西域,或者讓他們加入“石漆”運輸。

因為現在大唐官員都知道,在“關中”設立“煉油作坊”,只是一個遲早事情,之所以皇帝陛下始終沒有鬆口,除了軍用那部分的原因外,“石漆”運輸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因此,一個馮寶沒有想到的意外情況出現了。

“洛陽日報”次日刊載了兩名文官的署名文章,一個是強烈譴責和怒斥吐蕃不顧及大唐感受,攻滅大唐藩屬“吐谷渾”的行徑;另一個則從經濟層面指出,吐蕃此番軍事行動,嚴重威脅“絲綢之路”安全,非常有可能導致“石漆”運輸中斷等一系列後果……

這是馮寶第一次發現唐人,尤其是唐朝官員們,開始懂得使用輿論的力量。

哪怕效果稱不得太好,但足以引起百姓關注。

原本,民間吵吵嚷嚷也就算了,可誰知道,在報紙登出文章的三天後,以“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為首的武將們,當朝稟奏皇帝,建言出兵……

馮寶聽到這個訊息,當真被驚得無以復加。

他實在有些想不通,剛剛平定遼東不久,軍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和補充,此時征伐吐谷渾,大唐軍方哪來的勇氣?

為了弄清楚箇中原委,馮寶讓劉長河拿自己的拜帖,去請許恢過府一敘。

別看馮寶頂著“水師都督”頭銜,實際他與軍方的緊密程度以及對軍方資訊的瞭解,均遠不如許恢。

“皇家衛崗學堂”今年開辦的“軍事班”裡,涵蓋大唐軍方高中低三個階層的軍官,所以他們帶來的資訊非常豐富,而且相對準確。

“許恢見過馮侯。”

“衛崗鄉”官衙裡,馮寶在自己“公事房”裡坦然接受許恢一禮,跟著道:“以後別這麼客套,坐!”

“非許某客套,而且侯爺差人執帖,某當依禮而為。”

“我要問點公事,況且今時不同往日,許先生官居五品,自當執禮相待。”

“無侯爺昔日提攜之功,何來許某今日?侯爺但若有事,一紙告之即可。”

“好好好,我記下了。”馮寶很滿意這番說法。

雖然他今天是沒有想到,用了一種較為正式的方法請許恢過來,結果卻在無意中證實此人在身份地位發生很大變化以後,並沒有改變多少,這也算是意外收穫吧。

“侯爺,卻不知喚某過府,何事?”

“簡單,我欲知曉,‘軍事院’如何看待吐蕃攻滅吐谷渾?”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