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2 教育中的感恩種子

第一節:全人教育

兒童聯盟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世界的未來。在我們將知識與技能帶給孩子時,我們對孩子們的靈性與心理負有更重大的責任。我們期盼所有的孩子皆能成為一個具有完整、正向、快樂與奉獻人生觀的個體。也唯有如此,孩子的身、心、靈 才能與宇宙大地達到和諧與一體。

1999年我與內人瑞華,以及34位全球各地的教育專家,共同成立了世界性的“兒童聯盟” (Alliance for Childhood),集合了世界最佳兒童教育者的經驗和觀點,“兒童聯盟”希望提供給父母一個與現行課程不同的新選擇, 幫助孩子們成為一個情緒穩定且快樂的全人。只要大家認同這樣一個好的理 念,同時又願意全心投入,未來必定會以我們的孩子為榮。

何謂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的理念是強調教育的範疇應該是整體性、全面性的,同時考慮到孩子發展學習的需要與順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童才能在心智及體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發展。換句話說,也就是要讓學童不僅學習到各種知識,還要接受正確的道德與生命價值觀念,並且啟發他 們學以致用,幫助具備相關知識以面對現實社會的種種考驗,更重要的是擁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標。在這樣的基礎上,將來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危機並轉成正面的機會,成為一個 健康的全人,願意服務大眾、貢獻社會。

所以全人教育並不偏重某一特殊領域,而是講求全面的、均衡的身心健康發展,跟一般認知的教育理念不同。我認為,只有全人教育才可以真正地讓學 童充分發揮潛能,並且有足夠的能力可以面對一生中的各種考驗。正確的教育 必須從做人處事的整體面去考慮與施教,這是僅著重傳授技術與知識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這是最傳統,同時也是最科學、最先進的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容易瞭解的,因為全人教育符合最根本的常識,也符合兒童自然發展的過程,所以家長、老師、校長都很容易配合,但是要徹底執行並不容易。因為除了要符合國家要求的學習標準,甚至超過標準,還要把知識以外的人生價值取向(例如真、善、美的追求)也融入學習,需要學生、家 長、教師達到共識並全面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為了幫助孩童打穩一生所需要的教育基礎,這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因此任何難關都值得努力設法突破。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能夠持之以恆,認真地推動,必定會有良好的效果。而眾生本來就是平等的,不應 該因貧窮而受困,只要提供相同的機會,每一位學童都應該可以發揮最高的潛力。

全人教育的精神與重點

首先,全人教育強調“勤勞樸實”。因為凡事唯有勤勞才能求得良好成就。在勤勞的服務精神下,才能體會樸素的重要性,進而養成親切、踏實與服 務人群的態度。要徹底落實全人教育,用正面的、鼓勵的方式,其效果會遠遠 超過嚴肅的、負面的方式。

另一個全人教育的重點是啟發、帶動大腦的均衡發展。教導邏輯性、解析性的知識,只能帶來片面性的教育成果,也可以稱之為左腦(邏輯性)的教育。若想激發孩童的創造力,就必須讓大腦全面地受到激勵與啟迪。因此,我特別重視藝術、文學等具有啟發性的活動,用輕鬆、整體競賽的方式來培養孩童的興趣。在藝術方面多鼓勵繪畫、書法及手工藝的製作,在文學方面我強調朗誦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珍貴經典,同時以和道德有關的題目作為孩童作文的主題。

“左右腦分工理論”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羅傑爾•斯佩裡教授(Roger Sperry)的獨到見解,以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而榮獲1981年諾 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斯佩裡教授稱左腦為意識腦,掌握知性、知識、思考、 判斷、推理、語言、視聽嗅味覺等;右腦為本能腦或潛意識腦,它控制了影象 化功能(企劃力、創造力、想象力)、宇宙共振共鳴功能(第六感、念力、透 視力、直覺力、靈感等)、超高速自動演算功能(心算、數算)、超高速大量記憶功能(速讀、記憶力)等。人腦所儲存的資訊絕大部分在右腦中,而思考 的過程則是由左腦提取右腦的資料,將其符號化與語言化。

兒童經典朗讀

智慧與道德將是孩子一生最高的追求,而“經典朗讀”會是孩子一生受用 不盡的最佳方式,因此,我們將經典朗讀納入“兒童聯盟”推廣的重要專案 之一。

鼓勵孩子探索古代典籍,透過典籍上聖賢的話語,孩子得以接觸文化中最 富含智慧的部分,讓真正覺醒的智慧提供給他們生命的方向感。他們會以課本 沒教的方式來了解生命,直接進入人類歷史的智慧傳承。

讀經和任何宗教都無關,但有趣的是也離不開宗教。在教材部分可以選擇 各宗教流傳下來的經典如佛經、聖經或道家經典,亞洲的學童可以朗誦《大 學》、《論語》、老莊、孟子、唐詩或《易經》等;歐美的學童可以讀莎士 比亞(Shakespeare)、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威廉•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馬丁 •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 《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 )或《人權宣言》(Bill of Rights)等優美的創作。這些都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起源,蘊含了最高的道德標準與智慧,是值 得推薦的教材。

經典朗讀是最輕鬆愉悅的學習方式,每天只需20~30分鐘,不需強迫死 背或理解,重要的是活潑愉悅地誦讀,也可以用唱兒歌或遊戲的方式,讓 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下自然熟讀。這種教學方式強調“正向鼓勵” (positive reinforcement),每次誦讀後可以用榮譽貼紙或其他鼓勵方式來肯定小朋友的表現,I上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在重複的誦讀中自然地記住內容,無形中會 幫助他們發展記憶力、發音技巧與表達能力,並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我觀察到孩子誦讀10~15次後,即可輕易地將內容記憶下來。其實幼童有 極佳的記憶力,在7歲時達到巔峰,7歲後開始發展理解力或分析力。如果不善 加利用,他們會把絕佳的記憶力運用在記住電動玩具或其他瑣碎的事上。在孩子可以快速儲存資訊的時期,如果能吸收聖賢的思想與智慧,必然終生 受用。

現今的教學方式常強調要先理解文義(contextual meaning),其實這種 觀念是成人為學童設下的限制,太早強迫他們理解或使用分析技巧,反而造成 學習的負擔與壓力,且在闡釋文義時,也可能加入了成人主觀(很可能不正 確)的理解或觀感。

讀經最不可思議的效果在於讓智者直接和學童對話,引領他們真實面對生 命中的順境或逆境,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這些智慧的話語都將帶來不同 的啟發。

此外,依據我過去推廣的經驗,用這種輕鬆的方法,不但會增加孩童文學 方面的能力,還會增強數理的能力,以及加強孩童的注意力與定力,克服注意 力障礙,解決現代普遍面臨的學習障礙問題。

經由朗誦可以將孩童的注意力和意識力(聽、講、思考)融合為一,這一 點可用最先進的醫學研究工具檢測。孩童在朗誦的過程中,能觀察到明顯的腦 波趨緩現象,可以從快速的0波降到a波,甚至某些孩童可以達到。波,也就 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的原因是許多熟練朗誦的孩童經過幾分鐘的朗誦過程, 甚至可以達到左右腦波同步的合一性。這種腦波同步現象相當罕見,一般是在 深度的靜坐或者是在高度創意的狀態下才可能產生的。所謂“天才”,通常是處在左右腦波同步的狀態,否則不可能充分發揮全腦的潛力。

其實這些觀念在國外早已得到認定,我與兒童聯盟的成員們在1999年特 別去拜訪美國前教育部長在本內特博士(William Bennett),分享讀經的經 驗。他不但認同這種教育的模式,還提供不少佐證,說明歐美地區在四五十年 前就是用它來進行文學教育,只是近幾十年來這種傳統模式已經被忽略了。班 內特博士同時認為,假如朗誦方式可以普及化,將會啟發學子未來最需要的創 造力與道德觀念。

在此,要真誠地感謝許多認同的朋友支援並協助推廣,目前全球各地參加 朗讀的小朋友已超過1200萬人,透過此一簡易的課程,不但孩子們的行為舉止 有所改善,且記憶力、數理或其他學科方面的表現也有進步,對孩子們的身心 發展都有顯著的幫助。接觸古聖賢的智慧能幫助建立孩子的道德感,或說造物 者所立下的最高道德標準,這不但幫助孩子們心靈的徹底轉變,在最高道德標 準的長期薰陶下,孩子面對生命中的可能逆境也已做好了準備。

第二節:感恩心向下紮根

身心療愈的重要功課

人類在短短的50年間的進步比過去幾萬年的進步還多。從“農業社會”進 入“工業社會”,現在更已進入“科技社會”,時代的變遷愈來愈快,知識也 爆炸式發展。過去在農業社會時,我們1小時內只需動用幾個基本的觀念,但 今天在1分鐘內,我們就可能要面對許多觀念的變化,這對身心的刺激是不可 思議的。也因為生活的步調愈來愈緊湊,人們經常是生活在高壓力的環境中, 如果無法把壓力紓解掉,長期下來會使身心失去應有的協調。

而身心失衡的症狀之一就是憂鬱症,更妥當的說法是躁狂抑鬱性精神病, 從心情上的刺激演變到對身體各部位的影響,包括內分泌、代謝、免疫、循 環、消化等。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會變成21世紀最主要的健康危機。其實任何年 齡都可能面臨這個問題,甚至是小孩子。或許大家已經注意到,小朋友的憂 鬱比例愈來愈高,年齡層卻愈來愈低,不論男女老少都可能面臨到這問題。壓力不單指工作上的壓力,還包含生活上的種種壓力,這和環境的發展或社 會的變化是有密切的關係的。

而全面的“真原醫”則是身心失衡問題的最佳解答,是最古老又最先進的 身、心、靈醫學、強調除了均衡飲食、正確的飲水、呼吸、運動、壓力調解、 情緒管理及睡眠習慣等,最關鍵的還是心念的轉變。心靈與肉體其實是兩面一 體,但心靈的層面更為微細,也較容易轉變或影響,一個簡單的念頭卻可以 穿透心。因此,我不斷鼓勵大家落實“心的四個功課:感恩、懺悔、希望、回 饋”,這些功課不但幫助轉變念頭及生活態度,更影響了生命價值觀,心念的 改變能立即帶來生理上的徹底轉變,這也是身心療愈最重要的功課。

透過心念的轉變,感恩、寬容、關懷、體諒等核心情緒能讓身、心、靈處 於諧振的圓滿狀態,這諧振的狀態幫助我們成長、康復並超越昨日的自己,也 是最高層次的覺醒與選擇。還是要提醒大家,這一切都是要從心出發!當我們 總是保持感恩的念頭,用更寬闊的角度看待生命,生活中的大小危機都是可以 克服的。

有時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最好的方法,簡單的“謝謝”兩個字是表達感恩 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用“謝謝”來感恩我們周圍的人、事、物。每天早晨 眼睛一睜開,刷牙、洗臉、照鏡子吐就先對自己說“謝謝”,吃飯前停留一 秒鐘說“謝謝”,到晚上睡前的最後一個念頭還是“謝謝”,除了對孕育萬物 的大自然應懷有感恩之心,對自己的身體及細胞也該懷有感恩之心。我們的器 官與細胞經年累月地默默付出,從不曾抱怨,如果我們願意傾聽身體並說聲謝 謝,細胞也會因這正向的觀照而更圓潤、更健康。

感恩系列活動

雖然感恩心是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要追求的,但任何事都需要有個開始的切入點。為落實感恩觀念的推廣,我與長庚生物科技的同人們決定把感恩日定在一個日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帶動大家感恩的念頭,傳遞這份感恩與慈悲的力量,藉著“感恩日”把感恩心帶入其他三百六十四天。

為推廣這正向的思考頻率,我們將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定為“感恩日”,藉此提醒大家用感恩、慈悲的心來關懷世界和人。希望結合大家的力量,把正向、良善的感恩心傳遞出去。很幸運地,我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與義工朋友,他們運用私人的時間獻身公益,我真誠地感謝這些熱心且認同我 們的朋友,一路上協助推廣一系列的感恩活動。

每年我們以“感恩” “關懷” “服務”或“回饋”等正向主題推廣感恩創 作,舉辦散文、繪畫、新詩創作活動,依創作者的年齡分組,並撥出固定經費 頒發獎金或獎品來鼓勵得獎者。除了學校的分齡組別外,我們另規劃“特殊小朋友(身心障礙)組”,參加者都是肢體較不方便的孩子。或許這些孩子手腳沒有一般學童靈巧,肢體平衡或肌肉發育也不佳,但肢體上的不便從不曾限制住良善感恩的心在創作中表達內心的真、善、美。

其實感恩創作活動只是拋磚引玉,重要的是大眾的支援與參與,結合大 眾的力量讓良善的感恩種子能在社會各角落紮根。不只是在感恩日當天要感 恩大地、關懷他人,其實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要感恩周圍的人、事、物,生 命本身就是件值得感恩的事,希望藉由這些感恩創作把感恩的正向能量傳遞 出去。

除了感恩創作活動外,我們另推廣了 “校園感恩心教育”,不論是校方聯絡或教材準備,都是由義工朋友自發性地分工合作。我們運用晨光時間(早自 習)與小朋友分享“一切從心岀發”與“感謝自己的身體”,讓孩子們從感謝並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做起,進而感謝周圍的人、事、物與愛地球。目前鎖定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小朋友,陸續會再推廣更多元化的教材至不同年齡層 的孩子。

希望透過小朋友的力量將正面的能量帶入家庭,在同儕與家人的共同推 廣下讓感恩心向下紮根。我們設計了約30分鐘輕鬆活潑的教材,在互動的問 答中看到孩子的純真與赤子之心,孩子的反應永遠是最真實的,而孩子們的 笑容就是最好的禮物,在校方與家長的熱烈支援中我們也理解到這是條正確的路。

如果一個人能對身體充滿感恩的念頭,自然也能做到懺悔與反省的功課,這也是為何我們另規劃了 “好事壞事記錄表”。我十分推薦大小朋友運用這張表格來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睡前執行簡單且真誠的反省功課,把今天實踐的好事由上往下填,自我檢討需要改進的專案由下往上填,在反省中我們也重新省視自己的生活態度,也能以更謙和的態度、更開放的心胸來接納生命中的一切。

配合校園感恩心教育的課程,我們設計了張“立願卡”,讓 孩子試著去理解“尊重身體”與“感謝身體”,鼓勵孩子用最純真的言語立願,宣誓自己會用均衡健康的生活來感謝身體與照顧自己。

轉變人生就是那麼簡單,僅需一個徹底轉變的念頭。一個感恩的心念就是轉變人生的關鍵,當心存感恩的念頭時,對圍繞著的煩惱或生命中的考驗也能一笑置之,一念之間我們已抉擇了氣結鬱悶或心開意朗,心又回到原始的純 淨,在塵世卻不惹塵埃。重要的是社會大眾的支援和參與,讓我們一同為社會 和諧與美好盡一份心力。

後記

在彙編本書的過程中,回首在洛克菲勒大學康奈爾醫學院教書的生活, 彷彿昨日才發生。21歲的我剛取得生化與醫學雙博士,發現了 “殺傷細胞” 如何消滅癌細胞,並大膽地在國際會議中發表這突破性的觀念,當時這發表引發了各方爭議與質疑。年輕的我少不更事,總是憑著直覺與衝勁兒行事, 回想當時實在有些不夠成熟。值得安慰的是,經過多年的科學驗證與臨床實證,30年前一個年輕醫師所提出的令眾人訝異的想法,現今已成為普遍的醫學常識。

後來因特別的機緣,我任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其間投入非傳統醫學的研究深入探討希臘、埃及、印度、中國與俄羅斯等地區的自然療法,陸續發表了許多非傳統 醫學的相關論文,同樣引起醫界許多爭論。這也是為何多年來,我不斷地尋求大眾可接受的語言來發表論文。

記得30年前,我提出“細胞觀想"(cellular visualization)與“健康細胞觀念” (healthy cell concept),認為運用意念來觀想細胞,觀想的能量會影響細胞的生理、生化結構;而維持益於細胞的平衡環境,才是健康的關鍵。當時,許多醫界的前輩並不認同這些觀念,但今天在全球的相關研究或網站上都可找到這些觀念,也早已普遍地被認同了。我之所以分享這些經驗,是為了提醒自己,也為了鼓勵年輕的醫師們。只要你所持的觀念架構(body of knowledge)是正確的,雖然暫時可能讓你承受被否定的壓力,但不必擔心, 只要這觀念正確不偏頗,未來的科學必定會為真相做驗證。

本書所分享的預防醫學觀念,其實都只是古人流傳千年的常識而已。古人早已理解人類是幾面一體,除了身體(肉體)還有情緒體與心思體等微細體。而疾病的呈現是源自“多元因子”(multi-factorial),並非僅是肉體的失衡而已。所以要充分理解疾病,一定要從多元、全面的角度來剖析。這觀點正不正確,就待讀者們自行參悟體會了。

藉此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心中對醫學發展的期許。我期許未來的醫學發展趨勢是“最佳健康的科學與維護"(science and maintenance of optimal health),而醫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著重在健康的專家而非疾病的專家(doctor of health and not doctor of disease)。同時我也希望讀者們視健康為自己的責任,而非將健康交予他人之手。唯有身體力行地採用均衡的生活方式,包 括飲食、運動、呼吸、睡眠等,預防醫學才不會僅是理論而已。

最後,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強調,心念轉變才是身心療愈的第一步。唯有心 念轉變,我們才能生活在和諧與均衡中。執念是最大的心障,但只要一個簡單 的轉念,就能帶給我們嶄新且真實的生命價值,讓我們自在看待無常的順逆 境,雖然身在紅塵俗世中,心卻澄淨不惹塵埃。

附錄

基礎螺旋拉伸運動

基礎螺旋拉伸是一套運用幾個簡單、易學的直線及螺旋拉伸動作,結合了東西方的運動精髓,將宇宙萬物生命形成的螺旋原理融合於課程之中。

在全身放鬆緩和的狀況下,透過拉伸及扭轉肌肉和關節,拉伸脊椎,協助整個脊椎骨重新回到正確的位置,同時溫和且深層地調整全身關節、肌肉、血 管及五臟六腑。

螺旋拉伸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拉伸到最徹底的狀態時,還要維持該姿勢並暫停幾秒,調整呼吸,然後再放鬆。在徹底拉伸的過程中,我們將能達到全身舒 暢的效果及動靜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