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南,一朝北。趁著每次訓練結束的晚餐聚一下兒漸漸從眾人的默契,變成了約定俗成。
乘著月色散步,風清雲淡,天高人幸,自成一副人間畫卷。
李元妙讀研之後的時間更自由了,陳梨安也開始忙起來自己的畢業論文:“元妙姐!你這個優秀畢業生,優秀論文快給我指導指導!我們明天講開題,老師肯定要問我打算寫什麼。”
“你要不要先看看老師給的建議呢?”李元妙在客廳,剛吃了點兒早飯,現在正讀著導師發來的論文,“或者你可以和我說說看,你有什麼好想法?”
空氣中靜了幾秒,很顯然對於陳梨安天馬行空的想象來說——選題千千萬,但挑一兩個典型兒出來卻實在讓人糾結。
“其實……”陳梨安磨磨唧唧的開口,不知道該怎麼和李元妙表達自己這雜而不精的想法,“主要……”
“鈴鈴鈴……鈴鈴!鈴鈴鈴。”
“鈴鈴!鈴鈴鈴……”
鬧鐘響了,李元妙反手滑動螢幕關上了,轉過頭來挑挑眉:“走吧,先去訓練,也許你就想好寫什麼了。”
日光映徹,榕樹垂絲,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座城市已經漸漸的甦醒過來,年輕人也爬起來,走到早茶店裡。
坐在計程車上看著這一切正如同在觀眾席看著大幕拉開的舞臺,好像身在其中,又好像完全置身事外,每個人生活著,都有屬於自己的樣子。
“梨子?”車已經開到廠房門口,周遭沒有了吵吵鬧鬧的人群,一切已經在倏忽之間靜了下來。李元妙不知道陳梨安在想什麼,推了推正在發呆的人,“梨子,到地方了。”
一路上,陳梨安的思緒早就從自己的論文選題上轉移到了來來往往的人身上。現在被李元妙喚回了神兒,有些僵硬的走下車。
形形色色的人,這樣那樣的事情,陳梨安想的是自己畢業之後還能不能有空繼續堅持自己的熱愛——許多退役的運動員也是這樣流到了人群裡,進入了不同的職業中維繫生活。
陳父陳母從北漂,到遇上時代大勢把自己的小公司做起來,到如今可以搬回來揭陽反哺家鄉,每一步都趕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這也註定了陳梨安從小就不太需要為了生存而奔波
可是更多的運動員該怎麼辦?那些同樣愛著南獅、北獅,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離開的人又該怎麼辦?
陳醒師父在最困難的時候峰迴路轉,收到了來自舞獅最圓滿的回應,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樣苦盡甘來,像是小說主角一樣的命運。
“我想,或許退役的運動員可以更多的來繼承一些這些傳統的遊藝和體育專案?”陳梨安突然開口說道,“元妙姐,你覺得呢?”
“嗯?”
“怎麼突然說起來這個?”從陳梨安沉默開始,李元妙就知道她一定是又想到了什麼不一般的事情,“你是最近……”
李元妙擔心陳梨安是不是受傷了。
“所以你……”
“我沒事兒,而且後面我可能走研究方向了,倒是不用太擔心以後的生活。”陳梨安知道,穩定的家庭環境以及自己原本就算不錯的文化課成績一直是自己的底氣。
可很多運動員的文化課成績被當年的訓練耽誤了不少,退役前放下來重頭開始,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不容易。
“但是我和朋友們也聊過,我在想,一群熱愛或者早就讓運動融入生命當中的人,或許可以很好的和非遺在一起,合作出一個更完美的未來。”
陽光把原本個子不高姑娘的身影拉長,落在地上倒顯得高大起來。
在梅花樁上輾轉騰挪的獅子,看起來好像總是樂樂呵呵的,對人間報以最美好的祝福——許久之後才能讓人察覺,一切的難度都不是舞獅讓人真正喜愛的原因,人們真正愛的是舞獅的歌舞昇平,帶來無盡的安穩感。
“師姐師姐……”
“師哥!”
廠房裡如今一點也不安靜,小孩子們嘰嘰喳喳個不停。陳梨安自問不是很喜歡小孩兒,高鐵上鬧哄哄的有這個年紀小孩兒,為了個物件兒撒潑打滾的又有小孩兒——還有人生怕事情鬧不大,要說一句“你們沒有小的時候麼?”
至少自己小的時候不是熊孩子,陳梨安很反感這種莫名其妙的“同理心”。
可是當這個最鬧的年齡裡的孩子們和舞獅打上了邊兒,似乎也就變得可愛起來——又或者說,陳梨安眼中有一層濾鏡。都能愛上舞獅的孩子,精力都放在了熱愛上,又怎麼可能是熊孩子呢?
陳梨安站了許久,希望甩掉自己的濾鏡,良久之後只發現自己無能為力。
“梨子,又在想什麼?”另外兩個最近在忙學校的活動,自己和梨子就被叫過來給小朋友們“見識見識”。只是看著陳梨安,李元妙也不知道前者一天天的都在想些什麼。
“沒有,沒有……沒有!”
否認了自己在想熊孩子這件事兒,陳梨安轉過頭來朝著李元妙眨眨眼:“我想我想到能夠寫什麼了,一個是舞獅的規範化訓練,還有一個是在役運動員退役後再就業方向。”
“這兩個,我想選一個當做我的畢業論文,另一個也騰出時間來寫。”
兩個選題都是當下最需要的課題,陳梨安並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把自己忙起來,似乎成了唯一的解決方法。
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窗外照在獅子毛上的陽光更金燦燦的了,不知道是什麼對映的光暈,讓落在地上的獅影環繞上了一圈寶相光,莫名帶來一種難以言喻的神聖感。
日落月升,星歸雲散,天天月月,年年歲歲。這樣的時光好像徹徹底底成了一種習慣。
一週看不見梅花樁都要撓心撓肝,一週看不見那些高條案、方桌兒都覺得心神不寧——每個人都知道陳梨安的選題在合適不過。
因為選題裡的物件也正是一部分的陳梨安自己……只有自己最切身的“利益”和“感受”,才最能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