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章 好漢上梁山

黃文炳就是為祭旗而生的。他的死詮釋了“犧牲”的本義。“犧牲”的本義是名詞性的,指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或者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黃文炳是不是純色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就是他乾的活。

沒有他來祭旗,好漢們就上不了梁山,這就是個坎。黃文炳就是越過這個坎的墊腳石。這就是壞人的作用。

其實,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因為人無完人 ,金無足赤,任何一個人都有他可取之處,也有他的不足之處。你總不能說他有一點好的地方就是好人,也不能因為他有一點壞處就說他是壞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關係,你不能因為他有自己的利益關係,為自己謀私利,就認為他是壞人。好人與壞人,社會層面也有個大致的標準,但大多隻是立場不同的,評價的結果也就不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某一時刻做了一件大壞事,譬如殺人,或者某一段時間小壞事做得比較多,譬如經常小偷小摸,就會被別人認定為壞人,好人也是一樣的道理。但好人與壞人並沒有固定的界限。譬如:壞人一念善心會做好事,好人一念貪嗔也會鑄成大錯,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當然,也有一些人做壞事已經成習慣,一輩子都改不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十惡不赦、惡貫滿盈。

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在做壞事,譬如慣偷,他也有不偷的時候和不偷的物件。以過去的某種行為來簡單的判定某個人就一定是壞人或者好人,其實並不靠譜。通常情況下,人的認知決定了其行為模式,但也會呈現出與認知不一致的地方,這種不一致只是認知比行為滯後一些,最終都會趨向於與認知的一致。那是不是用某人現在的認知來判斷其好壞就靠譜了呢?實際上這也是不靠譜的,因為人的認知在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本身也會一直不停地改變,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時候我們都會憧憬做科學家、詩人這些高尚的職業,長大了往往只想做當官、發財這類低俗的事情。認識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有什麼用呢?一是可以提醒自己期待壞人變好;二是提醒自己原諒做壞事的好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裡的壞人與好人也可以指向自己,鼓勵自己向善向美。一般人所認知的好壞都是建立在自己或者所屬團體利益的立場之上,有利於自己或者所屬團體的人或者事稱之為“好”,不利的稱之為“壞”,這些都是基於立場的觀點,當兩個人立場不一致時,就會對同一個人或物出現重大偏差。這更說明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不存在,好人與壞人大多是相對的。

比如,同樣是評判黃文炳,蔡九集團人認為他是忠臣良將,梁山集團認為他是壞蛋一枚。同樣是評判宋江,蔡九集團人認為他是殺害妻子的叛國者,梁山集團認為他是棄暗投明的及時雨。

這就是立場問題。

不管黃文炳是不是壞人,他還是為他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付出代價之後,大夥高高興興地將所搶得的黃文炳的家財分裝車上,分批上了梁山泊。這又是這兩個人的區別:文炳先生是疏財不仗義,宋江哥哥是仗義不疏財。兩個人似乎各有短長,我們大多是取其“仗義”這一點作為標準的。這就是好人的其中一個來源。

有人投奔、又送銀子,自然是好事,於是,守梁山大寨的幾個頭領吳用、公孫勝、林沖、秦明、蕭讓、金大堅等人,也很高興。他們正愁沒人守城池,正愁沒錢賣糧草,換了誰都會高興的。於是開啟寨門,高高興興地一起下山,恭恭敬敬將一眾好漢迎上梁山大寨來,免不得一番好酒好肉招待。

關於“梁山”,我這裡得囉嗦幾句。梁山本來叫“良山”,因春秋時期附近有良邑而得名。西漢時,漢文帝次子梁王劉武曾獵於此山,死後葬於此山北麓,遂更名為“梁山”。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處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梁山則是梁山縣境內最高的地方,位於縣城東南,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是梁山縣境內最高處,主峰虎頭峰海拔190餘米。單純看海拔,梁山只是小山,但這裡是在華北平原上,這已經算是險要地形了。

實際上,梁山泊這片大湖澤的前身就是歷史上名氣很大的大野澤,也叫鉅野澤。古代四瀆之一的濟水,本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大野澤就是濟水受阻瀦留而成的大澤,範圍很大,大致位置在如今的梁山、東平、鄆城、鉅野、汶上、嘉祥、濟寧一帶。濟水和汶河交匯注入大野澤,之後從東北方向流出,最終注入大海。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彭越就曾在鉅野澤聚眾為寇,《史記·彭越列傳》中記載:“常漁鉅野澤中,為群盜。”說的就是現在的梁山泊。

濟水作為黃河的支津,本就攜帶大量泥沙,而且漢武帝時黃河決口改道,大野澤也被泥沙淤積,面積不斷萎縮。東漢明帝時,王景治河使得黃河河道穩定下來,而隨著濟水的逐漸淤塞,鉅野澤不斷萎縮,到晚唐時鉅野澤差不多已經消亡,只有北面還有少許遺留。五代十國時,黃河下游河道淤塞,而亂世之時也無人關注黃河的治理問題,黃河又開始頻繁決口,災害不斷。洪水在原來鉅野澤之北梁山一帶瀦留,形成梁山泊。

北宋時黃河頻繁決口,使得洪水肆虐,梁山泊在洪水的衝擊下變得越來越大,終成煙波浩淼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則變成梁山泊中的一個島。這個島四面環水,和外界之間只有透過船隻往來。梁山本來地形險要,又有梁山泊作為屏障,就變得更加易守難攻。圍不死、攻不下,這就是趙宋朝廷同意招安的主要原因。

說完梁山,我們再說梁山眾頭領一起將一眾好漢迎上聚義廳。晁蓋便請宋江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宋江這時哪敢託大,便道:“哥哥差矣。感蒙眾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卻讓不才?若要堅執,如此相讓,宋江情願就死。”

“情願就死”是假的,但不敢現在就搶這第一把交椅卻是真的。

晁蓋道:“賢弟,如何這般說?當初若不是賢弟擔那血海般干係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眾?您正該做山寨之主;您不坐,誰坐?”

宋江回道:“仁兄,論年齒,兄長也大十歲。宋江若坐了,豈不自羞?”再三推晁蓋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吳學究坐了第三位。公孫勝坐了第四位。其餘梁山泊一行林沖、劉唐、阮小二等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花榮、秦明、戴宗等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了。共四十位頭領,約定待日後根據出力多寡,另排座次。

然後便大吹大擂,大開慶喜筵席。開席後,未等晁蓋大頭領開講,宋江便喧賓奪主,嘰嘰歪歪地講了一大堆廢話,又惹我不高興了,便跳將起來說道:“我們現在有這許多軍馬,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大宋皇帝(這是我的主要目的),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將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裡快活,卻不好!不強似這個鳥水泊裡!”

我畢竟是戴院長的曾經照佛過的屬下,他看我又亂嚷嚷,怕我說錯話,惹出禍來,連忙喊我住口。眾好漢也都只是笑著喝酒,不多說話。畢竟兩股人馬會師不久,還不是很熟,大家跑江湖久了,知道沉默是金,金是最好的東西,所以,最好的語言是沉默。這不是經驗之談,這是推理出來的。

人增多了,房舍用量增大,晁蓋又教山前山後各撥定房屋居住。山寨裡再起造房舍,修理城垣。梁山上下一番百廢待興的景象。

然後殺牛宰馬,飲酒慶賀,山寨裡好不熱鬧。這日子比我當什麼牢頭好多了。再往前說,在原來的那個世界,我最看不起的人,不是沒本事的人,而是“躺平”的人。年齡不大,就想著退休,或者休而不退。現在到了梁山,我自己就成了“他”,也只想著“躺平”了。於是,想起《富翁與漁夫》的故事:有個富翁到海邊渡假,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富翁問漁夫:“這麼好的天氣為什麼不去打魚?”漁夫回答說:“今天的魚已經打夠了,現在是休息的時間。”富翁不解地說:“天氣這麼好,你應該去打更多的魚,以便可以買更好的船,賺更多的錢啊!”漁夫問:“那又能怎麼樣呢?”富翁說:“那你以後就可以僱人出海,不用自已出海,只用舒服地躺著曬太陽就好啦!”漁夫說:“可是,我現在不正是躺著舒舒服服地曬著太陽嗎?”

故事裡的無論漁夫還是富翁,過自己的日子嘛,願意怎麼過就怎麼過,無所謂孰對孰錯,不過見仁見智罷了。從表象看,漁夫和富翁確實同樣的在享受陽光、沙灘、海風,似乎沒有什麼區別!但你深入細想,難道真的是一樣嗎?其實,同樣“在沙灘上曬太陽”,但每個人都能夠想象得到,漁夫與富翁曬太陽背後的生活質量以及心態並不是一樣。因為生活並不是簡單的曬太陽!首先,從生命體驗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富翁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他曬太陽是在體驗平凡,而漁夫本就平凡!富翁奮鬥的人生所能遇到的風景,是漁夫很難見到的。一個人在奮鬥的路上,雖然辛苦,但亦有收穫,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只有閱盡繁華的人,才能有底氣說我要回歸平凡,否則只能是笑話!其次,曬太陽的心境是不一樣的:富翁是在海島旅遊度假,而漁夫只是完成當天打漁工作之後的短暫休息。奮鬥後的富翁散步在沙灘上,泡在海水裡,享受著碧海藍天,愜意無比,積累的大量財富,使他無也後顧之憂,他可以隨時隨地踏踏實實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而漁夫曬太陽時,說不定心底還想著孩子的學雜費、家裡的水電費、房子的按揭貸款和父母的養老費、醫療費等等。許許多多令我們普通老百姓都有的諸多困難,漁夫都會有。他如何能夠像富翁一樣無憂無慮地享受陽光、沙灘、海風?沒有任何對抗風險能力的生活,又怎麼敢輕易說你已在享受人生?

但是,誰都願意過自己願意的生活,旁人又何必干涉?畢竟,幸福真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只不過無論你想怎樣,就要承擔起應有的後果就行。但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孰是孰非!

我想,我在梁山的心態算不算淡泊寧靜呢?不管算不算,“躺平”還有肉吃,有酒喝,這不就是李鐵牛小時候想要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