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7章 長崎登陸戰

本子天命人又折一人,剩四人。

武越翻看了幾下手機,目前天命人龍國倖存9人,鷹國3人,毛熊6人,梅蓮8人,本子4人,阿三2人,法蘭2人以及加那2人。

只剩36人,歷史程序改變才10%。

數國科學家花了很多年都沒有計算出,這個程序的公式。他們以為只要兩個星球歷史差異45%就足夠,而忘了平行世界其他的藍星世界要做前置條件。

從一開始,他們就掌握不了規律。

——

顧森是誰,除了紅星的部隊,他在龍國的其他部隊眼裡,就是一匹脫了韁的野馬。

他向社會廣招工人,意圖在沿海地區建立五個臨時飛機場,工時只有六天。

而百姓們把他視作‘神明’,在低溫又穿不暖的天氣裡,不要工錢,拖家帶口的去了規劃機場點,沒有丁點強迫。

“如果我們離間他和紅星的關係……”

“蠢,要離間,也得等這位‘英雄’滅了本子國的威風!”

“哈哈,您說得是!”

……

1939年1月9日,四十艘軍艦離港,緊隨其後的是一百三十艘載有士兵和軍備的貨船。

而吉省、蘇省、威海衛、滬上以及浙省等地的臨時飛機場,偵察機、戰鬥機慢慢地駛出停機坪。

這次進攻戰總指揮由彭司令和遠在江西的大當家把控。海軍登陸行動由顧森本人指揮,空軍由鷹國教練組留下的幾名教練以及胡政委做調控。

9日6時,站滿港口的百姓們望著遠去的艦艇,彎曲的脊樑隨著眺望拉直拉高。

幼童嘴裡的喃喃話語不再是“我餓!”變成了稚嫩的,“我要開著軍艦,停在小鬼子的家門口……”

“開飛機才厲害,砰地一下,就能丟下一顆炸彈,我娘說了,等我學完那三年,她就賣掉家裡的糧食,讓我繼續讀下去。不認識字,是不能開的……”

“我是女娃,我能開嗎?”

“不知道,不過可以上學的,我娘娘家,她不讓她家女娃上學,她家的男娃第二天就被退回去了。”

“啊,真的啊!”

當人被圍在高牆內,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

顧森和幾位團長坐在一艘不顯眼的貨船裡,這艘貨船正中間擺放了一座近兩米高,四米長的訊號中轉檯。這臺裝置可以連線方圓15公里的船隻訊號。

“滋滋……”的電流聲響起,顧森將面前三公斤重的對講機移到面前。

“星火028,我方偵察艦已接近本子海域,請做指示,完畢!”

“星火001,協助突擊艦,空出進攻路線,完畢!”

[龍國觀眾:還行,除了重了一點,訊號挺穩定。]

[本子觀眾:……]

[鮮邊觀眾:不想說話,沒必要冒泡的。]

[毛熊觀眾:這場戰爭,基本沒有懸念,能勝,但佔領不了。]

[龍國觀眾:怎麼說?]

[梅蓮觀眾:就你們的後勤儲備來看,你們的顧師長沒有要佔領城市做持久戰的打算。]

[德意國:有點閃電戰的意味。]

就像印證網友們說的話一樣,顧森開啟單向頻道,“這裡是星火001,十分鐘後,以此港口為起點,不管對方是士兵還是平民,妨礙便擊殺,目標點長崎市中心!”

“這裡是星火001,八分鐘後,除了武器和彈藥,你們什麼都可以丟下!”

“這裡是星火001,二十分鐘的時間,我需要看到突擊隊計程車兵們突破港口防線,無論生死!”

“完畢!”

星火突擊隊,也可以說是敢死隊,這是由許立志帶領的100名特種兵以及80名海軍陸戰隊組成的團體。

他們的任務,是開啟港口登陸點,佔領最高點,守護三萬名士兵成功登陸。

十分鐘一到,星火部隊的船隻陡然從側方出現在哨所計程車兵眼裡,本子國雖有防備,但將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了東京都、福島距離首府較近的城市。

警報拉響,本子的港口防務兵以最快的速度集結到港口。

[龍國觀眾:雖然很快,可是你們遇到的是顧森~]

[龍國觀眾:不怕拉練就怕障礙跑,星火部隊的成績都是及格的哦~]

[毛熊觀眾:三百米長的小軍港,他是怎麼發現這個地方的?]

[梅蓮觀眾:當然是提前探過,你看顧的地圖,這個小港口旁邊幾公里處是一個大型物資中轉港口。]

顧森放下手中的望遠鏡,從口袋裡掏出一盒煙,說不緊張是假的,但他更多的是興奮。

遠處的槍炮聲漸遠,顧森將手裡的煙扔到海里,再次拿起望遠鏡看向岸邊。

“師長,一切順利!”

“好。”

1939年1月10日19時,星火部隊以最快行軍速度,突破本子部隊三個中隊,兩個警務中隊,抵達城市中心邊沿。

所到之處,抵抗者皆就地格殺,無論男女老少。

當一面標有星火二字的紅色旗幟插上長崎市中心大樓的時候,所有星火士兵,不作停留,在突擊隊員的守衛下,原路撤回。

10日23時,本子的援軍來到港口,顧森的部隊已開著軍艦向本子的福崗駛去。

在沒有衛星、雷達系統不發達的年代,海岸線上的安全只能靠人力守護。

11日10時34分,從吉省等地出發的六十架載彈轟炸機到達本子島的上空,安裝有影式發動機的新型戰鬥機,續航滯空能力強,極大減輕空軍飛行員的壓力。

這是一場無差別的空襲,當航彈投入地面,飛行員們不畏生死,貼近地面,無差別地向地麵人群進行掃射。

“仁慈,不該出現在戰爭裡。”鄭明明調整著炮距,眼睛直盯著本子的居民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