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刀啊三把刀,你三刀下去,全部都是金光閃閃的!”崇禎皇帝以前向他們要點錢,比阿金吃屎還難。
李玉樓的『煩人』辦法一出,隨便弄個十幾萬兩真金白銀了。
“三把刀,你確定他們會出錢?辦私學花的錢並不少啊!”他低聲道。
李玉樓口不動,用腹語笑道:“千里為官,一為名,二為利,利,他們賺的盤滿缽滿,名,尚是欠缺,花個幾千上萬兩銀子,可以名留青史,這種誘惑,誰能拒絕?你不出錢,外面的清流可是閒的慌,天天叭叭叭說你,此等恥辱,誰人可擋?”
“你真是摸透了人心。”
崇禎感嘆道,暗叫妖孽,把握人心方面,玉摧花『訛人』手段達到了爐火純青地步。
他臉上露出久違的輕鬆揶揄笑容,往昔你們一個個都奏的頭疼欲裂,今天報應了吧。
忽然間,他頓悟了:“必須要將矛頭懟他們,朕,才能避免困境。”
“告訴各位臣工,東直門前,將會矗立一座寬1.22米,高達18.8米的『慈善』豐碑,
捐款人名字,將會是出現在上面,三日後將開揭,不按官位排列,只按著錢財數目。”
“轟!”又是一道強雷劈下。
王子騰驚呆了:這招真絕!
閣臣首輔劉宇和東閣大學士楊嗣昌兩人宛如干了一八角大碗:綠頭大蒼蠅!
真是令人噁心,皇上今天似乎換了一個人?
他們仔細觀察,是崇禎皇無疑。
至於小太監在身邊,他們真沒注意。
因為時不時喝茶什麼的,那裡得知毒計全部是出自此人之手?
“臣,願意捐款一萬兩!”
“臣,10000兩!”
“臣,5000兩!”
“臣1500兩。”
“臣1000兩。”
滿朝文武大臣受不了榜上無名,更受不了排名吊車尾寫上50兩銀子。
那是對於家族的一個恥辱。
“33萬7千6百5拾貳兩銀子!”崇禎皇帝倒吸一口氣同時心裡極度恐慌、深寒、心裡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
而自己的老丈人,也嘔心瀝血捐了2000兩白銀。
他不捐不行啊,『國丈』名聲臭了,怎麼搞錢?
加上一天一個饅頭,還不如直接屠宰了他。
原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有錢,朕本應富有四海,今則身卻是無分文。
因由何在?難怪國事舉步維艱,大明朝蛀蟲無數,天子腳下尚且如此,遠在京師之外,又是何等潰爛?
“我戰戰兢兢操勞國事,到頭來還是一個亡國之君!”崇禎龍心從這一刻開始崩塌了,再無雄心壯志。
“三把刀,朕給你金刀玉璽,天下這個爛攤子,由你來收拾殘局,你有能力的話……”
此時,外面傳來了忽促腳步聲。
“軍情急報——”
“傳……”
“皇上,張獻忠在谷城再度高舉義旗,反水了。”
“什麼?”崇禎皇帝霍地站起來。
“殺巡按御史林銘球,縣令阮之鈿,炸燬城垣,谷城官軍被擊潰,劫了府庫,放縱囚籠,監軍道張大經,馬廷寶、徐起祚……投降。”
“投降?”崇禎面色鐵青。
“怎麼可能,又反覆了?”頓時群臣滿朝譁然。
“張賊離開谷城之時,又將谷城官府上下大小官員向自己索賄的名單,數目及時間,一五一十清楚刻在了外面的城牆之上……”
“羅汝才,馬守應也再度揭杆起兵反覆響應,並帶兵前與張賊在谷城會師……”
“歸縮在商雒山中的反賊李自成也趁機重整旗鼓,從湖北鄖、均地區再度殺進入河南邊城……”
之前在很短一段時間內。
此前反賊流寇幾乎都招安,
首領李自成隱入商洛山。
一度號稱『天下無賊』。
那知,沒幾個月,農民起義的烽火再度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起,並迅速四下開花,漫延席捲天下。
“真正的亂世,終於來了!之後僅僅三四年時光,再也無力迴天,留給他的只有『三年』光景!”李玉樓嘆息。
農民軍末期,有極大的能力反過來殲滅官軍,朝廷大軍辛苦疲於奔命,一個個兵團被擊潰。
直至到最強悍的『關寧鐵騎』軍在松山被滅,滿清韃子掃斷大明朝頂樑柱,正式宣佈破產。
大明朝的國胙持續了270餘年。
胙肉讓皇太極兒子六歲小屁孩『福臨』吞掉了!
“都是陳新甲的攘外安內惹的禍,和女真人議和,無疑是與虎謀皮,打李自成張獻忠又打不過。”
圍剿流寇,征剿餉,練餉到手,流寇就越多。
越是圍剿流寇,將官就趁機斂財,搶掠百姓,各種苛捐雜稅,甚至是殺良冒功,如此一來,惡性迴圈,流寇就越來越多。
圍剿流寇,並不能消滅流寇,主原因是土地兼併。
土地,是國本。
土地,是命根子。
土地,是穩定根源。
小太監繼續念:“清軍入關,我軍慘敗,巡撫山東的顏繼祖右僉都御史,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等三十三個不願意投降的文武官員,全部被殺、棄市……”
“時清軍佔領濟南,盧象升率領的『天雄軍』軍隊卻按兵不動,坐視山東被鐵蹄蹂躪……”
“大將曹文詔、艾萬年陣亡,尤世威戰敗……”
“監軍太監方正化上疏彈劾盧象升“縻餉逗留”……”
崇禎皇帝面如土色,轟然坐下來。
靜靜靜!
金鑾殿上一片死寂。
崇禎皇帝坐在金鑾殿上,面色蒼白無力,神情頹廢。
他聽著小太監念著一封封戰報,心中滿是絕望。
大明朝的江山,真的要毀在自己手中嗎?
“皇上,現在該如何是好?”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問道。
崇禎皇帝沉默了片刻,環視一週,然後說道:“各位愛卿,如今大明朝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外有清軍入境,內有流寇作亂,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大臣們議論紛紛,但都是一些無用的爭吵。
就在這時,一個聲音響徹大殿:“皇上,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崇禎一看,原來是兵部尚書,他點了點頭,示意楊嗣昌說話。
楊嗣昌目光閃爍著自信的光芒,撫須說道:“皇上,臣認為‘攘外必先安內’才是上上之策。”
“楊大人,何解?”一個大臣問。
東閣大學士楊嗣昌沉聲說道:“現在需要的是團結一心,實行‘攘外安內’政策,共同對抗內敵,內安才能打外,內臟有病,動彈不得。
首先,我們要想辦法去和清軍議和,穩住他們,就可以要全力以赴平定內部的叛亂。”
“楊大人高見,此計老成持重,穩如泰山!”
此言一出,大臣們紛紛附和。
“馬的,『攘外安內』?攘你坨狗屎。”李玉樓刷刷刷寫字。
崇禎皇帝接過來過紙條一看,他當即宣佈:“好,就按楊愛卿說的辦,朕任命你為欽差大臣,負責去和多爾袞議和。”
楊嗣昌一怔,臉色一白。
“尼馬,我這不是挖了一個深坑自己往下跳麼?”
“議和?”此言一出,大臣們又是一陣騷動。
有些人認為這樣做太過冒險,在與虎謀皮,有些人則認為這是唯一的出路。
崇禎皇帝看著他們爭論不休,心中感到十分失望。
他深知,這些大臣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顧國家的安危。
楊嗣昌支支吾吾的:“皇上,微臣不善言辭,恐難擔此大任。”
皇帝手中又多了一張紙條。
“楊愛卿,你是最瞭解其中的複雜性,你為主官,我會派能言善辯副使相隨。”
“不不、不是,皇上,我……”
“就這樣定了,縱觀朝廷上,就你可以想出來這等『神策』,兵不血刃解決問題的人,就非你莫屬了,不要辜負朕對你的殷殷期望。”
“『神策』個屁,我,我只能說說而已……”
楊嗣昌心中一陣哀嚎,震巍巍叩頭謝恩,然後站起來,哭喪臉說道:“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辜負皇上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