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的眉頭緊皺,深邃的目光注視著李玉樓,沉聲道:“你的提議頗有道理,但如何實施?”
“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
“什麼?打什麼槍?”
“呃!”李玉樓嘴角微翹,神秘地回答:“秘而不宣,悄然進行,如行雲流水,不動聲色。”
崇禎頭一疼道:“偷偷摸摸行動嗎?此計若施行,勢必會遭朝臣諫議大夫、御吏臺大夫洶湧澎湃反對朕,如何應對他們的口誅筆伐呢?”
李玉樓嘿嘿一笑:“到時候,等我來將他們摩擦摩擦起電,將他們的嘴『說歪』。”
皇帝父女、王承恩面面相覷,剎那間升起來一個古代場面:“諸葛亮舌戰群儒?”
“萬歲爺,估計你沒有想到銀行重要性,就是〖控士〗。”
“控士?”
“控什麼士?”
“士兵、仕人。士兵的響銀從您手中派送中,他們感恩的只有你,士人的錢袋子握在你手裡,他們多少會有顧忌。”
“這……不可思議啊!”
“銀行玄妙,然則怎麼去完美實施呢?”崇禎皇帝聽完,大為震撼,慶幸遇到這『驚世』大才,同時也心存重重顧慮,計劃太過於龐大,執行能力才是難點。
“我可以幫你搞定它,但是,我醜話說在前,你的:【三不可及,五不自知】必須要認真對待。
否則我絕對不會出手,免的到時候,你又臨時變卦,弄的我狼狽不堪。”
“那三不可及,那五不自知?”朕是這樣的人麼,崇禎皇帝暗暗不爽,眉頭緊擰。
“三不可及是誇獎,五不自知是批評。”
皇帝:……
“誇獎無非就是說皇上您天資聰慧,勤奮,節儉等無需過多贅述。
『此疏』主要是這“五不自知”忠言逆耳,值得你去細品,五點是這樣的:
第1:是不自知。
皇上總是一意孤行,要閣臣根據你的意見寫票擬。
從不曾仔細考慮閣臣意見好壞。
一方面尋思讓大臣提意見,另一方面又讓他們不敢說真話。
第2:多猜多疑而不自知。
你認為慷慨進言的人是專擅,偶有口誤的人就是對你不敬,誤將忠言當作欺詐之言,阻塞了言路。
第3:尊倨傲慢而不自知:獨斷專行,對臣子缺乏尊重,常常令其久跪而受辱。
第4:急功近利而不自知:整頓吏治非一日之功,是一個長期工作。
皇上你期望速見成效立杆見影,未免操之過急,只能徒增焦慮罷了。
第5:過多趨於煩苛而不自知:皇上過於明察秋毫,嚴苛到已近乎吹毛求疵,這無疑令人難以承受。”
李玉樓的話語如同一把利劍直指崇禎皇帝的內心。他頓了頓,又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帝,必須要控制情緒,如水如鋼,剛柔並濟,有大愛,也有容人之量。
戰場上,動不動就換將斬人,是死忌。
你出征之前,用帥,就必須要充分了解此人的能力,你懷疑他,就別用。
打個比方,萬歲爺,你帶兵打仗,我來做皇帝,你炸敗誘敵,我聽到了之後,什麼:?
連敗十三城?來人,傳旨將他押回京師,斬了。
你想想,換了你,你冤枉不?
或者,對方故意輸給你,擾亂軍心,散佈謠言,說對方想投降。
你又如何想?”
靜聽高人一席話感悟是發矇振聵,猶如醍醐灌頂,撥雲睹日。
崇禎皇帝如夢初醒,他面露羞愧之色,臉紅耳赤,心中感慨萬千。
李玉樓一番仿似『帝師』之言,字字珠璣,句句切中要害,在他心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皇帝深感震撼,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我老師也沒有講過這些話!”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的孫承宗,『明史』中言:傳庭死而明亡矣。?”
這位被譽為“帝師”的智者文可安邦,武可定國。
“萬歲爺,你老師深知你的為人,當年的你是王子,恣意風發少年時,
他若然進諫,你百分之百聽不進去,還會有逆反心理。
等你成了帝王,更不敢說你什麼了。
剛闢自用,在和平年代,無傷大雅,然在內憂外患之際,每一策需要謹小慎微,此性格倔強,辦事多為事倍功半。”
“連老師也吹吉避兇麼?”
“誰不怕死?”
“你呀你呀,你不怕死吖!”二公主朱媺娖對這位痞帥的李玉樓存在介蒂,大模斯樣坐帝椅,沒有一點點臣子的模樣!
要不是看在你是未成年,我一定要教訓你。
李玉樓笑道:“嗨,二公主殿下,我是天下最最最怕死的人!”
“你是最最最最最最皮的人,怎可以怕死?三把刀,你的刀,在哪呢?”
李玉樓翻著奏摺,輕輕一拍:“我的刀,在這裡!”
“北湖水災……”
“派人核查清楚損失,告訴去查者,核實有謊報,夷三族。”
“東山乾旱……”
“核實,有誤報災情者,遊街示眾三天。”
“駁回兵部尚書楊嗣昌、監軍高起潛對於孫傳庭孫傳庭亂抓百姓一項指控罪名並撤銷,
風寒感冒耳聾稱病是“顯屬欺罔”的欺君罪名不成立。
馬上逮捕保定府學教諭尹三聘,打入東廠詔獄嚴查,此人定為故意洩憤。
馬上釋放楊一雋,孫傳庭,並令能力強的專科太醫前去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