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三十六)功成名就

悟空:“如來,我們和師父受盡千折萬磨,從東土來到西天。誰知阿儺迦葉作弊,故意叫我們將無字的白本拿去,哼!”

唐僧趕緊勸阻:“悟空!”

悟空繼續懟道:“哼!誰想這極樂天佛地,竟也有此等昧良心的事,望我佛如來依法懲治!”

靈山到了,當然不會再有兇險,但真正讓唐僧師徒擔心的所在,真就只是妖怪?真就只是誰家的道童不能擋,誰家的坐騎不能殺?真就是搞不清陰謀的背後究竟是佛家還是道家?絕非如此。

靈山有著更為可怕的東西,歷經千年而不倒,形勢或有變化,本來始終如一,人情世故的恐怖,遠勝妖魔鬼怪,遠勝八十一難的蹉跎。面對悟空的控訴,如來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如來:“猴兒莫嚷,此事我早已知曉。經不可輕傳,不可輕取呀!”

何處是江湖?天庭是、靈山是,取經沿途更是如此,就連盛世大唐都即將淪陷,哪裡不需要人情世故?咱們和國外共用一個月亮,只是看到的坑坑窪窪不同而已,哪有什麼分別?如來說了,我讓的。你能怎麼著?如果你不信,我還可以舉例說明。

如來:“記得舊時眾比丘僧尼下山,將此經文在舍衛國趙長春家唸誦一遍,只討得三鬥三升散碎黃金。我說他們賣得賤了,叫後代兒孫無錢享用。”

你出錢我誦經,功德無量,受益無窮。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是買賣,只是這次交易明顯有著吃虧。我們隨即召開了營銷會議,重新制定了開拓市場的戰略方針,主打一個貴,充分保證靈山集團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買得起你就買,買不起出門右轉,你可以立馬返回大唐。

一個舍衛國的趙長春都能討來三鬥三升黃金,盛世大唐最起碼也要保證靈山十年的業務量,沒有藏著掖著,沒有拐彎抹角,如來的直白反倒讓悟空不會了。

這麼直接嗎?這麼坦白嗎?我該如何回應你?態度要變了,人家畢竟是領導,直接決定自己仕途發展的領導。語氣要變了,人家畢竟是領導,擁有最終解釋權的領導,就連說話都要改變,領導的嘴大,說啥就是啥。

悟空:“如來老爺子,原來這貪財作弊之事是你打的頭!”

等同撒嬌的埋怨,帶著不理解的語氣,翻譯過來就是,我不懂事,我有眼無珠,竟然試圖打破靈山的規矩,領導別生氣,你就當我啥也沒說。此時的悟空就只有一個念頭:師父,師父趕緊出來解圍吧!要不然我的佛位真就玄乎了。

唐僧當然不用交代,就等著悟空道盡委屈,然後才能衝在前面制止悟空的無禮,凸顯自己的規矩。

唐僧:“悟空”

悟空:“師父”

唐僧:“阿彌陀佛,望佛祖早賜真經,免我師徒往返之勞。”

啥?誰?怎麼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啥也不知道,我就希望佛祖能夠儘早賜經,儘早完成取經任務。眼見唐僧確實成熟了,如來分外欣慰,隨即做出了安排。

如來:“摩柯伽葉,阿儺(這個字前邊打錯了,念nuo)陀,快將有字真經傳與他們。”

“謹遵佛旨!”

再回藏經樓,東來佛祖正在等待,臉上的笑早就換了另外一層意思。

悟空:“彌勒佛祖,你笑什麼?”

彌勒佛:“我笑你們取了無字經,這回可要多加小心吶!”

唐僧:“多謝彌勒佛祖指點。”

悟空:“這回我可要仔細的看看了。”

唐僧的回應更像是嫌棄彌勒佛祖多管閒事,悟空的回應則道盡了一切人情世故。仔細看看,看什麼?看經書有沒有字?

或許悟空的這句話是說給彌勒佛祖聽的,畢竟是初到靈山,要看的東西還有很多。只是就算悟空告到了如來面前,摩柯伽葉和阿儺陀仍然沒有悔改的意思,甚至還從如來的解釋中找到了索要人事的理論依據和後臺支撐。經是不能輕傳,人是不能不懂事。

阿儺陀:“聖僧,剛才佛祖講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不可輕傳,這人事還是要的。”

唐僧無語,卻也無奈,難不成再上告如來,難不成再耽誤幾天?真要打起官司,唐王能不能等到自己都難說,算了吧,習慣了就好了。

唐僧:“尊者,這紫金缽盂乃唐王所賜。今轉送尊者,了表寸心,待弟子回朝奏明唐王再相厚謝。”

阿儺陀:“這是紫金的?”

八戒懟道:“唐王賜的寶貝,敲!敲什麼敲。”

紫金缽盂還不夠,還要追加“再相後謝”的承諾。三界共知的特大專案落到實處的時候,竟也如此不堪,就連八戒都給出了抱怨,哪裡還有什麼淨土?懂得了人事,自然就能取得真經。再回如來處,傳經大會繼續進行。

如來:“唐玄奘,今日傳經大會,功德無量,回到東土,示於眾生,不可輕慢,非沐浴齋戒不可開卷,保之,重之。”

強調形式,注重流程,主打一個繁瑣方顯珍貴,主打一個保重方顯難得。有些時候你不得不佩服某些看似無聊的形式,比如剪綵,重點真就在那根紅綢子上?比如奠基,重點針就在那塊石碑上?再比如中秋送祝福,春節送溫暖,重點真就在那些禮物或者那些老人上?

如來如此安排,自然有如來的道理,這叫規矩,必須保之,必須種之。再看唐僧,不能再用阿彌陀佛或者善哉善哉敷衍,更不能選錯了側重點。這個時候你不能將領導的安排視為命令,只能將領導的交代視為恩典。所以唐僧鄭重給出了回答。

唐僧:“謝佛祖恩典!”

傳經程式結束,賜封程式開始,唐僧自然要排在第一個。別說唐僧啥工作沒幹,別說唐僧啥本事沒有,沒有唐僧哪還有什麼取經專案?

沒有唐僧,八戒不會下界,沙僧不會被貶,就連悟空都不可能大鬧天宮,哪還有今日的功成名就?如果按照我們的基本理論,遇到想不通的問題,就向人性和利益上靠攏,你就會發現唐僧只能排在第一位,必須排在第一位。

如來:“唐玄奘近前聽封,取得真經已成正果,封你為旃(zhan)檀功德佛。”

旃檀功德佛,擠身佛家領導層,大職正果銜,正佛級。

如來:“孫悟空,你一路降妖有功,有始有終,加封你為鬥戰勝佛。”

鬥戰勝佛,躋身佛家領導層,大職正果銜,正佛級,唐僧不必多言。如來的人嘛,整個取經專案的目的之一,就是助力唐僧順利返回靈山,然後躋身領導層,充實並壯大如來與佛家的綜合實力。

悟空雖有天庭編制,但到底有過造反的履歷,具備堅定歸屬佛家的可能,再加上悟空的戰鬥力爆表,必須充分尊重悟空的人性和利益,方能保證悟空能為佛家所用。

更何況一路走來,悟空確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最後能夠擁有如此封賞,實至名歸。然後沒等如來繼續,八戒就等不及了。

八戒:“佛祖,佛祖,這,這師父,師兄都成佛了。我八戒是什麼佛?”

作為職場生存的傑出代表,八戒難道就不清楚?有些東西不能主動要,只能領導給。比如這個佛位,唐僧是誰?悟空是誰?八戒又是哪位?自己能不能獲此佛位,心裡真就一點數沒有,很明顯八戒就是故意的。

無論如來如何封賜,只要有了這個不懂事的操作,就一定會是穩贏的局面。如果能夠封佛,皆大歡喜,八戒便不會再有別的想法,如果不能封佛,照樣接受,因為八戒也想成佛,如來沒有答應,大家都會慣性認定八戒心有不服。如果再想返回天庭,八戒都會欣然接受,結果和八戒預想的一樣,佛位沒有可能,但菩薩還是要的。

如來:“豬悟能聽封,你入我沙門,可做個淨壇使者。”

八戒抱怨道:“這,這,他們都成佛了,我幹嘛做個使者?我不當使者。我不當使者。”

如來笑道:“八戒,你食腸寬大,天下諸多佛事,叫你淨壇,消受供奉,乃是美差呀!”

八戒:“這原來是美差!佛爺爺還真向著我!謝謝佛爺爺!”

淨壇使者,躋身佛家中層,執正果銜,菩薩級,聞聽沒能成佛,八戒當然要亮明不滿的態度,這是後續改換門庭的基礎。但如來給出解釋以後,八戒真就看中了這個“消受供奉”的工作?首先,八戒不能拒絕,拒絕就是挑戰!靈山地界挑戰如來的權威,作死都沒有這個作法。

再者,這是八戒的權宜之計,先接受領導的安排,然後再徐徐圖之。八戒以後就是沙僧,這個始終堅持少說話、多做事的老實人終於熬出了頭。

如來:“沙悟淨為金身羅漢。”

金身羅漢,躋身佛家中層,大職正果銜,菩薩級,所以沙僧的職銜為何高於八戒?就因為沙僧無路可退,別無選擇,只能堅定的跟隨如來的腳步,取經成功,功成名就,唐僧師徒隨即返回大唐。

但又是佛位,又是菩薩的安排,究竟能不能讓眾人信服呢?如來到底是如來,信手就能捏來應對措施。

如來:“唐玄奘,一路經歷了多少劫難?”

觀音:“整整八十難。”

如來:“佛門中九九歸真,還少一難。”

觀音點頭:“對,待弟子做法。”

有意見?別說你們,我都看不慣,奈何佛門就講究一個九九歸真。唐僧師徒的劫難未滿,我都沒辦法袒護,只能讓他們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規矩如此,紀律使然,我也沒辦法,你們誰還有意見?

要不你們也取經試試,你們也經歷一遍八十一難,只是到時候會有什麼妖怪,甚至會不會讓悟空親自出馬?你們還能不能請到幫手,我可不敢保證,還有沒有意見?沒人說話。散會。

觀音手指一揮,唐僧師徒隨即跌下雲端。雖然已經成佛,但唐僧的悟性仍然停留在凡人階段。總有疑問,總有不懂。

唐僧:“悟空,我等既已成佛,怎麼駕雲不羈,跌落塵埃呀?”

悟空:“嘿嘿。師父,你不知道凡事自有定數。”

取經專案說到底就是一個局,只是唐僧仍未能看透而已。悟空所言之定數,就是觀音安排的劫難,領導所說的考驗,記錄可以再補,賬目可以再添,劫難當然也能在冠以“定數”的名義繼續設定。

取經從來就不是重點,關鍵在於服眾、關鍵在於堵嘴,關鍵在於過關。既然跌下雲端,那就只能繼續步行。再遇通天河,再遇老鼉,劫難說來就來。

老鼉:“唐長老,我那年託你向如來詢問年壽之事?如來他有何指示啊?”

眼看唐僧支支吾吾,沒個準信,老鼉怒了:“你到底給問了沒有?”

八戒:“師父,咱們給忘了,忘了問了。”

八戒到底是八戒,只用一句話便開啟了最後的劫難。沒問就是沒問,你支支吾吾算什麼?沒問就是沒問。連老頭都騙,你真是成了佛,便隨了佛家的性格。

唐僧為何沒問?哪有什麼為什麼,就是忘了,光想著佛家編制和佛級職位,誰還顧得上一隻老鼉的囑託?老鼉本就得到了觀音的授意,再加上被人辜負的心寒,哪還會在乎自己駝的是佛還是菩薩?隨即就是一個鷂子翻身。

唐僧師徒落水沒什麼,關鍵是經書全都溼透了,溼了就曬,幹了就收。又是八戒,又是一個不小心,經書撕爛了,從剛才的失言到現在的失誤,要說八戒是無心的,八戒自己都不信。

唐僧嘆息道:“都怪我們沒有看管好,佛本行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悟空笑道:“嘿嘿,師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經文殘缺也應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為也。”

若論覺悟,唐僧真就不如悟空。奈何偏就因為關係沒到位,後臺不夠硬,只能排在唐僧的後面。借用大聖的這句話,送給大家一句雞湯:天地不全,遺憾總在,如果上天給你關了一扇門,別急著抱怨,更別忙著灰心,萬一窗戶也關上了呢?

再看靈山如來成功堵住了所有人的嘴,隨即宣佈了取經專案的圓滿成功。

如來:“九九歸真,八十一難已滿。”

觀音:“佛祖,弟子當年領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人,今已成功,向佛祖交旨。”

取經成功,該成佛的成佛,該成菩薩的成菩薩,如來的目的達成,大唐也終於盼來了解救自己的經文三藏,唐王又能安穩入睡,只是涇河龍王能不能發回重審?只是陳家莊的孩童有沒有補償?獅駝國的一國臣民又將如何復原?那些冤死的妖怪們,那些被當成草芥的凡人,還能不能得到一個說法?

如來說,功德圓滿,愛誰誰。

唐僧說,我已成佛,愛誰誰。

而悟空呢?沒了金箍,沒了束縛,僅僅一個佛位就能控制美猴王的天性?我可以大鬧天宮,亦能掀翻整個靈山。期待大聖歸來,期待美猴王成就真正的金身正果!

還有一種解釋:原著燃燈古佛對唐僧師徒說道“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真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換句話說,無字經也是真經,甚至比有字經書還要好。彌勒佛為何發笑?他笑唐僧必然看不懂無字真經。

佛說:佛本自心,緣起緣滅。換句話說,無字真經就是有官方蓋章的“本心”。如果唐僧把無字真經拿回去,那他便可以對世人宣揚自己內心的想法,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哪怕是胡扯,都是對的,因為官方認證的無字真經就在他手裡,他就有最終解釋權。

可惜唐僧悟不透這一層,只能拿了有字經書,一輩子也只能做別人思想的解~讀~者。

諸君覺得這個解說能否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