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將軍”夏侯惇,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淵之族兄,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大將。
夏侯惇14歲時,從師學習,有人汙辱他的老師,被他殺死,由此以勇氣聞名於鄉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曹操與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任奮武將軍,夏侯惇為司馬。曹操為兗州牧時,夏侯惇為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曹操東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後夏侯惇隨曹操征討呂布,收復兗州諸城。其間兗州之戰,夏侯惇左眼為流矢所傷,戰後,任陳留、濟陰兩郡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不久,調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後,夏侯惇為曹操鎮守後方,立下功勞,升伏波將軍,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隨曹操東征孫權,曹操留他和曹仁、張遼帶兵屯駐居巢,以防吳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樊城,夏侯惇隨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摩陂,被授予前將軍。曹操死後,魏文帝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幾個月後,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惇在大旱時期,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百姓受益。其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其曰:“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夏侯惇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夏侯淵族兄。勇猛善戰,十四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因此以烈氣而聞名。曹操舉兵時,夏侯惇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初平元年(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夏侯惇曾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還賞識過河內人韓浩。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徵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當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而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荀彧提前勒兵裝置,並召夏侯惇前來。夏侯惇率軍隊輕裝前往救援,正好與呂布的軍隊相遇,雙方交戰。呂布軍退回,於是呂布趁機進入濮陽,突襲獲得夏侯惇軍隊的軍用物資。夏侯惇到達鄄城的同夜,與荀彧誅殺數十個謀叛的人,眾心才得以穩定。
呂布又派將領假裝投降,那些假降的人趁機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寶貨,夏侯惇計程車兵非常震驚惶恐。夏侯惇的部將韓浩於是指揮軍隊駐紮在夏侯惇軍營門外,命令士兵諸將按兵不動,各個軍營才安定下來。韓浩又說:“你們這些兇殘的叛逆者,居然敢挾持大將作為人質,你們還想活嗎?且我身負討伐叛賊的使命,難道會因為一個大將而放任你們嗎?”
又哭著對夏侯惇說:“當奈國法何!”
隨即召集士兵準備攻擊劫持人質者。劫持者害怕地連連叩頭,說:“我們只求給些錢財,讓我們回去罷!”韓浩痛斥劫持者的行為,將他們全部殺了。夏侯惇免於一死。曹操聽說了這件事,對韓浩說:“你的做法可以作為萬世之法。”於是釋出法令,今後如有劫持人質的,連人質一同消滅,不要顧忌人質,因此以後再也沒發生過劫持人質事件。
夏侯惇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曹操回軍後,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呂布,卻被流矢射傷左目,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但夏侯惇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後復領陳留太守。在任時舉衛臻為計吏,並命令帶著夫人出席宴會,衛臻認為這是末世才有的敗俗之舉,不合正禮。夏侯惇憤怒,把衛臻抓了起來,但沒多久又把他放了。
後來,夏侯惇領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形成了一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
戰功卓著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派遣中郎將高順和北地太守張遼進攻劉備。夏侯惇受命援救劉備,但被高順等人擊敗。沛城最終被攻破,劉備妻子再次被擄,劉備單身逃走。
後來,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葉縣。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擋,駐軍於博望的劉備火燒自營退卻,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與于禁追擊劉備,留李典守後。最後,夏侯惇被劉備伏兵所敗,幸而李典來救,劉備才撤退。
建安九年(204年),鄴城破後,受任為伏波將軍,領河南尹如故,受權能簡單從事,不用拘於制度。
建安十年(205年),高幹反叛曹操,當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河東人衛固在陝津阻攔新任太守杜畿上任,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剿,但夏侯惇還沒到,杜畿已經繞路成功上任。之後衛固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合兵一處,侵犯河東郡縣。曹操又派張既去關中徵調馬騰等將領,都歸鍾繇節制,鍾繇出兵進攻張晟等,大獲全勝,斬殺衛固、張琰等人,赦免了其餘的黨羽。
建安十二年(207年),夏侯惇因前後功勞封邑增加一千八百戶,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戶之高。
夏侯惇與田疇是好友,曹操打算給田疇封侯時,曾讓夏侯惇勸諭田疇,但田疇始終不願接受。
建安十八年(213年),夏侯惇與荀攸等人共勸曹操進位魏公。
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惇跟隨曹操討伐漢中張魯。當時曹操攻打陽平關不利,準備撤軍,派夏侯惇、許褚呼喚山上計程車兵回去。結果曹操的前軍在夜間迷路,闖入並佔據了敵軍別營。夏侯惇得知此事後,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於是回軍攻破陽平關。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十月,曹操征討孫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退走。三月,孫權派遣徐詳向曹操乞降,曹操回軍。於是,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等人屯兵在揚州境內的居巢,防衛孫權。並賜予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下令道:“魏絳憑著與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
格外禮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地區爆發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蜀將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曹操大軍到達摩陂,夏侯惇也前往摩陂。曹操召夏侯惇同車,對他倍加器重,可以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諸將的待遇都無法與他相比。後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據《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惇勸曹操進位,他對曹操說:“天下人都知道漢朝國祚已盡,新的朝代即將出現。自古以來,能夠為民除害,為百姓所歸的人便是萬民之主。如今殿下戎馬征戰三十多年,功德著於百姓心中,為天下人所依歸。應天順民,又有什麼好疑慮的呢!”曹操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如果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
《曹瞞傳》及《世語》則記載,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認為應先滅蜀,蜀地平定了則江東自會歸服,二方既定,然後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稱帝,曹操聽從這個意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三月已卯日(4月23日)拜夏侯惇為大將軍,但在四月庚午日(6月13日)夏侯惇便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追諡夏侯惇為忠侯,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
青龍元年五月壬申日(233年6月7日),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軼事典故
清儉尊師
夏侯惇雖然常在軍旅,但卻親自迎接老師從業學習。品行清儉,有多餘的財產則分施給眾人,不以權謀私,家中也不置備產業。
不受漢職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授予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漢朝官職,便上書自陳不應該不行臣下之禮,希望曹操封他魏官。曹操說:“我聽說君臣之間關係,最高的是君主以臣子為老師,其次是君主以臣子為朋友。臣子,是貴德之人,區區一個魏國之臣,足以讓您屈尊擔任嗎?”可夏侯惇依然強烈請求,最終曹操答應了他的請求,拜其為魏前將軍。
人物評價
曹操:“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曹丕:“昔先王之禮,於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於大蒸,故漢氏功臣,祀於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勳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司馬炎:“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
陳壽:①“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②“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