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遊玩了兩年,在第二次回家過年的時候,決定在家裡待一段時間,主要是遠揚要參加院試了。這算是遠揚讀書生涯最重要的考試了,考中了就是秀才,有些特權了。
這些久希和白五都不懂,只能做好後勤工作,讓遠揚沒有後顧之憂。這次回來已經有好多人來打聽遠揚定親了嗎,雖然久希對於這麼早就成婚沒有什麼好感,可這裡的人都是這樣,真的不希望遠揚是個另類,別人笑話。
院試的時間定在了5月,時間還好,不是很熱,準備過完年就去滄州,院試的地點。熱熱鬧鬧的過了個好年,白五二人帶著幾個下人準備陪著遠揚去考試,囑咐了遠帆好久。這幾年爹孃不在家,倒讓遠帆獨立了不少,學習也認真多了。
可遠帆還是沒想著做官,只想著做生意,但是現在對於從商的鄙視也讓遠帆望而卻步。等到遠揚一行人上路後,看著窗外的風景,遠揚明白父母為什麼總是出門遊玩,實在是想看盡這大好河山。
有時候路邊的不知名的花叢,也讓死讀書的遠揚新奇不少,感嘆著大自然的魔力,倒是久希:“少見多怪,以後多出來走走,好看的多的是。”
聽著母親的吐槽,遠揚只是笑笑,遠揚知道,母親本來今年是要去大漠遊玩的,結果因為遠揚要考試只能作罷。所以母親心中有怨氣是應該的,遠揚乖乖的聽母親發洩就好了。
白五聽見二人的對話,也是不敢出聲,怕殃及池魚。
不到十天,就到了滄州,先在考點附近租了個小院子,來的比較早,所以房子還挺多。因為才二月的,外面還比較冷,讓硯臺先去買點炭和柴火。
久希自從到了滄州,幾乎每日都要出去溜達一會兒,用她的話說:“反正也沒有來過,就當遊玩了。”反正遠揚也要讀書,二人在家裡也沒什麼事情,還不如出去玩。
別說,滄州有不少聽戲的地方,不同於江南的小調,這裡的戲曲還帶著滄州特有的韻味,有些意思。
一來二去,總是出去玩,還認識了幾個熟人,白五和久希在這裡也是很開心。
三個月還是很快的,很快就到了院試的日子,遠揚也越來越緊張,白五勸著他:“兒子,不用緊張,你才十七歲,怕什麼。”
久希也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幹啥不行,也餓不死。”遠揚問道:“娘,羅馬是哪?”
久希知道自己說漏的,但也沒慌:“一個村子,你別管了。”
兒子心裡有事,還是挺好糊弄的。這次院試考了三日,好不容易熬過去,遠揚卻生病了。是考完試的第二日,白五去看他怎麼還沒起,結果發現發高燒了。因為這個事情,還把書童好一頓說。
請來大夫一看,就是普通的風寒,沒事的。
久希明白,這就是一直繃著的弦突然放鬆了,和白五說:“這才是院試,兒子就這麼大的壓力,要不別繼續考了。”
白五搖搖頭:“咱說了也不算,兒子有自己的想法。”
院試的成績要半個月,這段時間,遠揚也養好了身體,田旭陽也來看過遠揚,二人並沒有討論考試的事情。這次來滄州,田家是後來的,聽說遠揚家過完年就要來,田旭陽的奶奶不願意,覺得來那麼早也沒用。
所以田旭陽是考前一個月來的,當時已經租不到院子了,只能住在客棧,離得還很遠。本來考完就要回去,是田奶奶說的,想孫子,還是田父拒絕了。之前晚走就聽了母親的話,導致旭陽也沒租到合適的院子,這次再不能聽了,還是等到出了成績再說。
白五也說了,旭陽可以住在自己租的院子,反正也有房間,但是旭陽拒絕了。
一眨眼,成績就要出來,一早上,吃完了早飯,早早的到了衙門,等著出結果。這院試也是錄取五十人,大家都有點激動。好多三十多歲的人還在考試,可見這競爭有多激烈。
等到榜單貼出來,大家都擠著進去看,從第一個開始,前十沒有,前二十沒有,前三十沒有,最後看到了,三十四名,白遠揚。雖然名次不靠前,但也算是正經的秀才了。
出來後等著,沒一會旭陽就過來了:“白兄,我看到你了,三十四名,恭喜恭喜。”
遠揚也拱著手:“旭陽,你怎麼樣?”
田旭陽激動地說:“僥倖考中,第四十一名。”
遠揚鬆了一口氣,別管名次多少,中了就行,也給田旭陽道喜。
二人商量了一下,先去府城去縣衙把成績登記一下,然後去府學打聽了一下入學的事情,再回邊城。
白五和久希決定跟著兩個孩子一起去府城,把府城的院子收拾一下,以後遠揚可能就要在府學進學,休息就不能回去了。
到了府城,兩個孩子去辦事情,白五和久希收拾院子,說好了,讓旭陽暫時住在這裡,兩個孩子也能做個伴。
在府城待了三日,大家就啟程回去,畢竟還要辦宴席,還是早些回去的好。
到了府上,看見大家很高興,胡嬤嬤說:“成績前幾日已經傳回來了,恭喜大少爺。”
遠帆放學看到哥哥回來了,也是很高興,雖然才十一歲,但遠帆的個頭已經有一米七了,不再像小時候一樣,撲到哥哥懷裡。
兩兄弟討論著學業上的事情,久希也很開心。
還沒有辦宴席,好多媒婆到府上打聽遠揚,久希和白五都煩了,直接問遠揚:“你到底想找個什麼樣的?”
遠揚說:“孃親,我現在學業未成,年齡尚小,先不考慮這些。”
久希也沒有辦法,芯子還是個現代人,不想做出那種逼著兒子成親的人。
夫妻二人把精力放在了置辦宴席上,這次遠揚考中了秀才,自然要比上回熱鬧,也多了不少朋友。
遠揚那邊也多了在縣學認識的人,還有授課的老師,這林林總總可不少人。比上回多了十桌,菜品也更加精細,好多是從江南那邊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