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藏的精彩回答博得了與會寺眾的陣陣掌聲,迪特也不厭其煩地拿起一張又一張紙條,展開狂轟亂炸般的提問攻勢。
“眾所周知,中庸世界也存在等級秩序,士農工商的觀念深入人心,那麼到底是士更高?還是商更高呢?”
旋藏稱讚這個問題問得好,“有時,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是一個好問題,在此表揚這位提問的同學。”
“關於士農工商,很多人可能會想當然地以為第一位就是最高位,其實未必。”
“好戲也可能是在後頭,集大成的總結當然是在最後。”
“排在最後的商,可以看作是集大成的總結。”
“商,顧名思義,商量,協商,商討,會商。”
“商人,是懂得有事好商量的人,是善於協商的人,是能尋求共識的人。”
“商人,是集大成的總結者,歸納者,協調者,說服者,成就者。”
“在中庸世界,應該崇尚商人,重視商人的作用,發揮商人的優勢,調動商人的積極性。”
“商業興,則百業興。”
“士農工商,都要回歸到商。”
“士農工商,其實可以理解為,士商,農商,工商。”
“士商,是說,讀書人是以賣知識為主業。”
“試看讀書人的讀,也含有一個賣字,可見買賣的重要性,商業的重要性。”
“買賣是一體的,所謂有賣就有買,有買就有賣。”
“從字形來看,賣字含有一個買字。”
“這告訴人們,要想賣東西,首先就要買東西。”
“表面上看,似乎是賣出了東西,其實是買回了信任。”
“只有把消費者的信任買回來,才有可能賣出東西。”
“啥叫信任?”
“信任,其實就是共識。”
“與消費者達成共識,買賣雙方形成共識,一個願買,一個願賣,就成交。”
“成交的過程,其實就是達成共識的過程,就是建立信任的過程。”
“成交,並不是某一個瞬間的事情,而是貫穿於買賣全過程的水到渠成,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
“再談農商,農業看似沒有商業屬性,實則是大商業。”
”所謂民以食為天,農業提供的是必需品。”
“必需品是屬於剛需,是沒辦法迴避的需求。”
“農民要懂得洞察市場需求,牢牢把握民以食為天的綱領,做好食物的供應,供應更好的食物,更好地供應食物。”
“這就需要農民提升認知,認知到商業的重要性。”
“由農民,提升到農商。”
“培養農商意識,可謂是發展農業的必由之路。”
“至於工商,也很容易理解。”
“工業,提供的是製成品。”
“工人,是以出賣製成品為主業。”
“工人的工業技能,或許也是重要的,能不能造出合格的東西,能不能造出好東西,當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造出的東西,能不能賣出去,有沒有人買賬。”
“因此,東西是否合格,應由消費者說了算。”
“到底什麼是好東西,應以消費者的判斷為準。”
“而不是想當然,自以為是。”
“這就需要提高工人的商業意識,客戶意識,使用者思維。”
“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就更容易理解什麼才是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