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得敬正舉著火繩槍試射。
隨著“砰”的一聲槍響,彈丸飛了出去,任得敬不禁感慨火繩槍的威力巨大。他看著手中的武器,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期待。這種新式武器的出現,無疑將改變戰爭的面貌,也將為他帶來更多的驚喜。
在那個亂世之中,任得敬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他渴望著能夠一統江山,成為萬眾矚目的皇帝,而火繩槍,正是任得敬實現這個夢想的重要工具。
他決定回去之後,就讓二弟任得聰組織一支專門的火繩槍隊伍,選拔出最勇敢、最聰明計程車兵進行訓練。
“以往打仗,一場仗下來,弓手射出一百支箭就要15兩白銀,足足射出了一張弓的價格!”任得敬回憶起來弓箭這玩意雖然費手,但箭也貴啊!
弓箭手是軍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是火繩槍大量出現後,弓箭手仍然沒被代替,他們憑藉精湛的死亡射術,在戰場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然而,弓箭的製作成本卻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特別是西夏,國小民窮,負擔不起太多的弓箭。
弓箭這玩意的製作需要大量的優質木材,一張好的弓需要更好的木材,得選用堅韌而富有彈性的木材,如紫檀、柚木等。這些木材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數量有限,難以大量採購,西夏也掏不出來錢採購,此外,還需要經過精細的加工和雕刻,才能製成一張合格的弓。這樣的工藝複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各種成本加起來,小國根本負擔不起。
弓箭的製作還需要使用到各種不便宜的材料,比如,弓弦需要用到優質的牛筋或者羊腸線,這些材料同樣價格不菲。
而箭矢則需要用到堅硬的金屬箭頭和羽毛,這些都是稀缺的資源,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西夏倒是不缺這些,但西夏工匠們的制弓技術真的是垃圾。
弓箭的製作還需要經過嚴格的測試和除錯。每張弓都需要經過多次的試射,確保其射程和精度達到要求。
這樣的測試過程不僅耗時耗力,還會產生大量的廢品物料,進一步增加了成本。
任得敬算來算去,弓箭的製作成本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以前是沒有替代品,現在宋人研究出來了更好的替代品,任得敬十分相信宋人工匠的技術。
“大宋的工匠技術才是最好的,我還能不知道嗎?”
任得敬挑選了一杆雙管短火槍給自已防身,而且買了許多定裝彈。
岳飛手下不是沒有燧發槍和定裝彈,而是逐步淘汰舊武器火繩槍,再分批次換裝燧發槍。
淘汰下來的火繩槍,當然是賣給別人了!
任得敬看向那些磨損嚴重的火繩槍,問能否便宜一點。
魏建安伸出來兩根手指:“單火槍,十兩白銀一杆老火繩槍,帶彈藥加五兩白銀!”
任得敬眉頭皺了一下,毫不猶豫的開口道:“先來一萬杆。”
“什麼?一萬杆?你要造反啊!”
魏建安驚撥出聲,而被拆穿心思的任得敬嚇得捂住了魏建安的嘴巴:
“怎麼可能,老夫乃是西夏朝廷忠臣!怎麼可能造反!”
魏建安的眼中閃過一絲不信,他緊緊盯著任得敬的眼睛,試圖從中尋找真相。
任得敬的眼神閃爍不定,顯然這老登是心虛至極。魏建安冷哼一聲,推開任得敬的手:“忠臣?若真是忠臣,為何要私藏那麼多兵器?這不是造反是什麼?這已經超出我的職權範圍了!”
任得敬面色一變,他知道此事若是傳出去,自已就算不被西夏皇帝猜忌,也可能被剝官奪爵,他急忙辯解:
“魏將軍,你誤會了!;老夫買這些兵器並非用於造反,而是為了自保。西夏四面楚歌,老夫只是為了防患於未然而已。”
魏建安假裝眉頭緊鎖,顯然對任得敬的解釋並不滿意。
現在整個西夏誰不知道你任得敬是權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建安將手按在自已腰間的槍套上,沉聲問道:“自保?一萬杆火繩槍,足以裝備一支不小的軍隊了,能將西夏打過來一遍!你這是自保,還是另有圖謀?”
任得敬心中焦急,他知道此事若是處理不好,自已可是少了一個盟友,而且還會處於危險的境地,他咬了咬牙說道:
“魏將軍,我不瞞你。西夏國內的確有不少勢力對老夫虎視眈眈,老夫不得不防,但這些火繩槍,老夫絕無二心,更不敢有反叛之意!”
魏建安看著任得敬,眼中的懷疑並未減少,心說這老狐狸還真能裝。
他知道任得敬在西夏朝廷中地位崇高,但也清楚西夏朝廷內部的爾虞我詐,於是緩緩說道:
“任國相,我希望你說的都是真的。但此事關係重大,末將得上報報嶽元帥。”
任得敬聞言大驚失色,他知道一旦事情鬧大,自已恐怕難以收場,岳飛看起來可沒眼前這位魏建安將軍好商量,再說萬一岳飛不滿,不賣給他武器了怎麼辦,他急忙拉住魏建安的手:
“魏將軍,請你相信老夫啊!老夫真的是清白的。此事若是上報,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對西夏不利啊!老夫一片赤膽忠心,怎麼可能造反呢!”
魏建安沉默了片刻,最終嘆了口氣:“好吧,末將暫且信你一次,請任國相不要將武器對準宋人就好。”
任得敬心中鬆了口氣,他知道這次是僥倖逃過一劫,他鄭重地對魏建安說:“魏將軍,你的大恩大德,老夫任得敬銘記在心。日後若有用得著老夫的地方,儘管開口。”
末了任得敬又補充道:“魏將軍放心,老夫絕不會將這些武器用到宋人身上!”
兩人心知肚明,這批武器就是任得敬買來對抗西夏皇帝的,兩個老狐狸露出來桀桀桀的笑聲。
任得敬圓滿完成任務,返回中興府,而岳飛等人也開始撤軍,接收西夏朝廷割讓的州府。
任得敬回朝後,受到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讚賞,任得敬的這次出使,不僅解決了西夏差點滅亡的危機,更是為西夏挽回了許多損失。
雖然都是割讓國土挽回的損失,你就說挽沒挽吧?
任得敬回到中興府後,被皇帝李仁孝召見,在金碧輝煌的西夏皇宮中,李仁孝詳細詢問了他的出使經過,任得敬一陣吹噓,將所見所聞一一道來,特別是他在談判桌上的巧妙周旋,令在場的文武百官都為之動容。
“老夫當時就說了,岳飛再不退兵,老夫定親率軍隊擊退宋軍!“
任得敬開始吹牛,說自已不費一兵一卒嚇退了岳飛,絲毫不顧在宋營中嶽飛將其嚇得不敢說話,眾位西夏大臣一陣吹噓。
任得敬被捧的找不著北。
西夏皇帝李仁孝對任得敬的表現非常滿意,他認為任得敬不僅完成了使命,更展現了西夏國的國威,在任得敬的講述中,西夏怎麼都算不上丟臉,於是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李仁孝特意下令為任得敬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宴,邀請了朝中重臣和西夏各地的貴族參加。
宋軍退兵後,西夏貴族和臣子們又開始醉生夢死了。
慶功宴上,任得敬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老登身著朝服,趾高氣揚,舉止之間透露出不凡的氣質。宴會中,樂師奏起了悠揚的曲子,妖嬈的舞女們輕盈地跳起了西夏獨有的宮廷舞蹈。任得敬在眾人的簇擁下,接受了西夏皇帝李仁孝賜予的金盃,飲下了象徵榮譽的美酒。
隨著宴會的進行,任得敬也與在場的文武官員交流著心得。他們討論著國家大事,探討著如何更好地發展西夏的經濟和文化,群臣和睦,整個西夏朝廷迸發出無限的活力。
西夏皇帝李仁孝開始信任國相任得敬,委以重任,並且將任免官職的權利交給了任得敬。
然而,隨著權力的增長,任得敬的野心也開始膨脹。
任得敬不再滿足於僅僅是朝中重臣的身份,開始覬覦更高的權位。
在朝廷內外,他不斷地佈局,拉攏人心,甚至不惜採取一些秘密又殘忍的手段來鞏固和擴大自已的影響力。
國相任得敬的言行舉止逐漸變得傲慢與專橫,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滿和警惕。
在任得敬的策劃下,一系列針對異已的政治清洗悄然進行。
許多西夏忠良之士被排擠、陷害,有的甚至神秘失蹤,直接被任得敬暗殺掉,西夏朝廷內部的氣氛變得緊張而壓抑,人人自危,生怕成為下一個目標,國相任得敬的手段高明且狠辣,往往讓人措手不及,誰能擋得住物理消滅呢?
與此同時,任得敬還藉助手中的權力,大肆搜刮民財,充實自已的腰包,他下令增加各種賦稅,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維護自已的地位和財富,任得敬不惜犧牲民眾的利益,導致民間怨聲載道,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百姓會恨國相任得敬嗎?
不不不,任得敬只會說:“這是陛下的命令!”
於是國相任得敬甩鍋給了西夏皇帝李仁孝,而李仁孝還不知道自已在民間的名聲已經壞掉了。
在古代,百姓哪知道事情的真相,大家聽風就是雨。
任得敬故意給皇帝扣黑鍋,這一手操作無疑是將了皇帝李仁孝一軍。他巧妙地將自已在政策上的失誤和壓榨,推到了皇帝身上,既保全了自已的地位,又使得皇帝承擔了西夏百姓的不滿。
西夏皇帝李仁孝坐在龍椅上,看著各地的奏章,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感到措手不及。他原以為自已的治國之道能夠得到百姓的認可,卻沒想到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民心。他的心中充滿了疑惑與不解,不知道自已究竟在何時何地犯下了錯誤。
“朕捫心自問,待百姓夠好,為何百姓怨聲載道呢?”皇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心中充滿了疑惑。他的目光透過宮殿的窗戶,望向遠方的田野,那裡是他的子民們辛勤耕作的地方。
皇帝的心中充滿了矛盾,他知道自已的統治下采用了新式農作物,土豆番薯玉米,按道理來說應該國家安定,糧食豐收,但他卻聽到了百姓的怨言,看到了他們不滿的眼神,皇帝李仁孝不明白,為何他的善政卻換來了百姓的抱怨。
民間的怨聲載道,不滿的情緒如同潛藏在地下的火山,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這一切,李仁孝卻還被矇在鼓裡。他沒有察覺到那些細微的變化,也沒有意識到任得敬的權謀手段。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忠心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名叫斡道衝,是朝中的一股清流,以直言進諫著稱。
斡道衝早就不滿國相任得敬的獨裁統治,他深知,若是讓這種局面繼續發展下去,不僅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整個西夏都可能陷入動盪之中,國相任得敬手裡可是有足足五萬戰兵!
斡道沖決定向皇帝李仁孝揭露真相,告訴他民間的真實情況,以及任得敬的所作所為。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斡道衝獨自一人走進了皇宮,求見皇帝李仁孝。
斡道衝不僅告訴了皇帝李仁孝關於國相任得敬的私軍操作,甚至將任得敬在岳飛軍營中大肆購買軍事武器的事告知了皇帝李仁孝。
這訊息,是宋營的魏建安故意透漏給西夏人斡道衝的。
西夏朝廷內亂,駐守在一旁的岳飛才好帶領宋軍師出有名進行平叛,進行二次戰爭。
“斡尚書是說,國相與宋軍秘密交易,要謀反?”皇帝李仁孝再三追問道。
而斡道衝點了點頭,說道:“任國相可是足足購買了一萬支火繩槍!本來任國相就是宋人,老臣以為,其中必定有陰謀,怕是宋帝趙構要分裂我們西夏.......”
面對斡道衝的陳述分析,皇帝李仁孝震驚之餘,內心也感到了一絲涼意,他意識到自已必須採取行動,才能夠挽回民心,重建自已的威信,同時摧毀國相謀反的陰謀。
皇帝李仁孝,決定向金朝求救,乞求金人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