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四章 居住方式的防務意義

西藏的地理環境,號稱“世界屋脊”,藏民族形象地自稱為“崗尖巴”或“卡瓦尖”,意思是雪域人。其地理環境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地高、山多、缺氧、寒冷。由於地理環境惡劣,適合農作物種植的土地匱乏,吐蕃前期民眾相對封閉,生產生活面臨極大挑戰。部落邦國各自為政,相互抄掠、爭地搶水的利益衝突時有發生,吐蕃人生活在一個毫無安全保障的社會中。

同時,西藏周邊國家的地理環境,都比吐蕃優越,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人口眾多,開疆拓土意識強烈,他們都虎視眈眈,吐蕃面臨前所未有的軍事威脅。這些自然和社會的環境因素,創造出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居住方式,其軍事意義表現在房屋建築的防禦特徵和帳篷的移動功能。

一、房屋建築的防務功能。《贊布傳記》載:親瓦達則城堡,王達布年色居焉;那個舊堡,有森波傑達甲吾在;悉補爾之寧那,有森波傑墀邦松在焉。

吐蕃時期建築有宮殿建築、寺院建築、莊園建築、碉樓以及洞窟建築等。這些建築的軍事意義主要表現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吐蕃贊布時代,著名宮殿建築有雍布拉康、青瓦達孜宮、布達拉宮、赤孜崩都等。其代表作是紅宮(布達拉宮),至今仍然巍然矗立在拉薩市中心,號稱古代世界十大宮殿建築之一。寺廟建築同樣遍佈西藏各地,其代表作是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柱間史》記載了建造大昭寺時文成公主堪輿的詳細經過,最終得出結論:吐蕃之地猶如羅剎女仰臥之狀,拉薩腹地的中心是羅剎女的心臟,臥塘湖便是羅剎女沸騰的心血,紅鐵二山就像猛虎與雄獅連尾,正是羅剎女嗔心所在。為此,在羅剎女四肢伸出的不同方位,修建寺廟震懾大小羅剎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充滿神鬼色彩,但它表明修建大昭寺的地方是吐蕃中心腹地,從中心向四周輻射,象徵權勢和地位。

拉薩作為吐蕃王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顯而易見。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從北到南有幾個巨大的由西向東延伸的山脈,這些山脈中間擴開,兩頭聚攏,使得整個青藏高原像一個內裝重物、兩頭紮緊的大口袋。從大地理視角觀察,吐蕃都城就建在那個口袋的中心地帶,任何外部勢力要攻進那個地帶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吐蕃贊布時期未見哪個軍事勢力到達布達拉宮附近,強大的唐軍曾試圖直搗吐蕃巢穴,結果損兵折將於千里之外。從大口袋內向外拓展雖然面臨挑戰,但總比進口袋稍顯容易。由此可見,充分利用地理優勢防禦外敵侵入,實時對外用兵和開闢交通的戰略構思清晰可見。

在政治上意味著部落血緣關係的否定。吐蕃過去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列國小邦,歷經了上千年割據和相互吞併的歷史。拉薩都城地位的確立是吐蕃統一的象徵,它是不分部落血緣關係的整個吐蕃地域範圍內國家權力和權威的中心所在。在經濟上拉薩處在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平原地帶,農牧業經濟興旺,這裡是拉薩較早使用牛耕和金屬工具的地區,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優勢。

(二)選址險要,易守難攻。《柱間史》載:公主發現贊布在宮中總是守在十一面蛇心旃檀觀音像旁,甚至連一箭開外都不願離開。儀容偉岸、神奇超凡的夫君,怎麼會如此膽小怕事、規行矩步呢?……公主竊以為贊布怕外敵來犯,自己應設法讓他安靜下來……依山就勢建造的紅山宮,其景觀猶如令人望而生畏的羅剎之境。這座城邑易守難攻,即使四方鄰居舉兵來犯,只需兵卒五人,一人在贊布宮頂瞭望,其餘四人各把守一面城門,即可禦敵於城下。於是,赤尊公主役使男女夜叉,在虎獅二山雄踞其中的紅山,依山就勢擴建紅山宮。顯而易見,宮殿建造或擴建選址,首先考慮的是贊布的安全問題。從地形角度看,冷兵器時代要攻進那樣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堡,可能要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正可謂“一億軍士前來,而五人即可防守”。西藏建築一般都依山、靠崖而建,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雍布拉康,依山而建的石砌牆平頂碉樓式城堡。位於雅隆河谷東岸扎西次日山的山頭上,選址堅固而險要,峭立挺拔,外形穩固,便於居高瞭望,給人以高大險峻和氣勢不凡的印象,公元9世紀贊布達摩贊布被弒之後,其後裔在貢塘地方建立政權,建築宮殿。貢塘王城位於吉隆縣東南角,海拔4160米,地勢險要。站在貢塘王城遺址的角樓上,不但整個吉隆縣城盡收眼底,而且周圍十幾裡外也一覽無餘。

(三)用料考究,堅固耐用。《弟吳宗教源流》在談到修建大昭寺時說:尼婆羅石匠從石溝運來石頭……從龍境運來金剛泥,火燒不壞,水浸不蝕,猶如金剛黏泥塗料,金剛泥上面鋪上鐵磚並澆以鐵水鑄黏,用青銅水澆築縫隙,上面砌上火磚、青磚,鋪上石板,十分平整。西藏不少建築歷經千年滄桑,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根據古遺址出土的半地穴式和石砌來分析,在距今約一萬年前藏族房屋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建造大昭寺情況。為了防止發生水火災,特用金剛泥一種堅固如金剛石一般的泥土塗抹所有木材,永生鐵鑄瓦鋪頂,鐵瓦的接縫處用響銅熔化的烊水填灌,使其牢固;用紅爐鐵水灌凝的大磚築牆。貢塘王城牆體高大厚實,牆基使用較大卵石砌築,牆基之上以黃沙和小礫石混合夯築,十分堅固。布達拉宮是吐蕃建築的代表作,吐蕃時期叫紅宮。整座建築為石木結構。這座用無數花崗岩石塊壘砌而成的宮殿在風雨中歷經千年,仍穩如磐石。

(四)暗道壕溝,縱橫交錯。古格城內整個建築群內地下暗道相互連通。“經國家考古隊的精心勘察,現已查明古格都城有暗道四條,其中有一條是通向山頂的,該暗道入口開掘在距地面兩米的崖面處。”

(五)施工艱辛,耗費巨大。保留至今的吐蕃時期宮堡、寺院建築,究竟是怎麼建造的?藏漢史書都沒有留下有用的史料。現今也沒有發現研究藏族古代建築的專著,可以說是空白,看來藏學研究領域任重道遠。在古代無電力機械裝置的條件下,建造那樣一個宏偉的建築,其艱難程度不言而喻。布達拉宮的建造,有不少神奇傳說:於是,赤尊公主心中生起了修建一座堅固王宮的動機,在紅山下築起三道城牆,然後在城牆中築起堡壘式的宮殿九百九十九座,又在紅山頂上修起一座,共為一千間。《通典》記載,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對左右人員說: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當築一城,以誇後代。

其他唐史書也有類似記載。這是松贊干布隨口所言還是付諸實施,史料沒有說明。藏史一般都說小昭寺確屬為文成公主安放覺吾佛像所建。建造布達拉宮方面,《柱間史》《賢者喜宴》做了詳細記載:役使龍與夜叉為奴,建造赤茲紅宮,此乃世間所無與倫比者。松贊干布常於本宗尊前禪定、供奉……此王於身體及功德方面當頗有裨益,然而贊布不出王宮之外,此舉將使彼方軍隊前來破壞,故此當造一座軍隊不可摧毀之宮室。遂即乞請神物琉璃氣化缽,乃獲無窮之飲食,並以諸種珍寶為順緣,役使男女夜叉為奴,將此諸奴隸置於紅山範圍之內。宮為火磚之牆、每邊一俱盧舍,牆高三十六版,四門有碉樓牌坊等,小門房屋均有流蘇、飛簷,且飾以諸種珍寶,環飾以小銀幣。單垂及雙重寶絡處設有鈴網,鈴鈴奏響,復又莊嚴以犛牛尾及絲纓之幡。室內有宮室九百九十九間,連同宮頂,總為紅堡一千。宮頂均逐一豎立系以紅旗中間纏以雜彩之槍矛十杆,並設各種兵器,懸掛各種絲綢之流蘇;在南牆之內,仿胡人宮堡建九層之神巖吉祥無量宮,復建與贊布王宮相同之王妃宮,王宮至王妃宮之間連有銀橋,設定華麗的天窗,並聯以無數飾物,可使王與王后相互往來。此宮雖有一億軍師前來,而五人即可防守,觀之如克敵制勝之宮殿。論起精美,美不勝收,其如日輪,光射難當,又如羅剎域之楞迦布山,那般可畏;宮之東門外,系贊布馳馬之地,其長九百弓,廣十八弓,深為兩弓。其上鋪以木板和火磚,然後再以其上覆以紅銅,旁側飾以流蘇瓔珞繪以各種吉祥畫圖,或飾以浮雕,或者以諸種丹青,內外猶如金色一般。贊布馳馬其間,陣陣蹄聲;如十萬匹馬馳騁之蹄聲、又如遇到暴風雨之聲,復若諸種敲鈸奏樂之聲。其聲如四諦之頌,又如宣佈政令之四印法語。

可見吐蕃先祖們很早以前就東奔西走,風餐露宿地對那裡的高山大川進行過長期反覆的觀測和對比。它這些宮殿是認真總結前輩建都的利弊,從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角度周密考量之後的產物。所謂哪個公主為贊布安全著想或者松贊干布頭腦一發熱為哪個公主建了一個宮殿的傳奇說法,無法找到充足的依據,很難經得起最基本的推敲和歷史的檢驗。吐蕃贊布赤熱巴堅時期的柏麥扎西格培寺(今已不存)。吐蕃人佔領河西走廊、西域等地後,大量的城鎮歸吐蕃統治,不少吐蕃人作為統治者入城鎮居住,並在許多戰略要地構築了城堡。在新疆若羌發現的城堡遺址,其構造類似今布達拉宮。吐蕃用於軍政以及宗教功能的建築遍佈西北西南各地。吐蕃在當時沒有電力、機械裝置以及水泥的條件下能夠建起一座座宏偉堅固的宮堡,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總之,吐蕃的房屋建築防務功能十分突出,是吐蕃防務思想在房屋建築方面的體現。

二、 帳篷的武備功能。帳篷的種類有褐帳、氈房、布帳、皮帳篷。大小形狀有圓形、方形等。顏色有黑、白、花;但以黑色為主。製作程式一般是經過剪毛、搓線、紡線、織褐,縫製的程式。拉繩有皮繩、畜毛織繩,還有帳篷杆子、橛子,鐵橛,木橛等。這是古代吐蕃人的發明,也是婦女的主要勞動。其特點:

(一)便於攜帶,使用方便。帳篷的材料一般由四大部分組成:即蓋布、頂杆、拉繩和橛子。蓋布應該是主體部分,那種大帳篷紮營時蓋布都是由若干小塊蓋布拼接成整體,搬家時可重新拆卸成為若干小塊,頂杆等分別由馱牛或馬匹馱載。蕃軍總指揮部隨軍隊營帳走南闖北,就地制定行軍作戰方案,現場指揮戰役,省去不少中間環節,為鼓舞官兵士氣,提高戰鬥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就地取材,便於生產。《柱間史》載:聶赤贊布後來在雅隆贊塘閣希地方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個宮殿不是用石頭構築的,而是用鹿、兕、虎、豹的皮張做成的帳篷式宮殿。牛羊毛更是蕃人生產生活方式的必需品,缺乏木料和鐵器時,蕃人可以用牛羊角代替,並不影響落帳紮營。

(三)用途廣泛。堅固城堡的建成,並不意味著贊布及其臣僚安居深宮與外界隔絕。恰好相反,吐蕃贊布喜歡住在大帳篷裡動態辦公,甚至有的贊布隨軍南征北戰,命終異國他鄉。贊布王宮也不止拉薩一處,有東宮、夏宮之別。變換駐地、外出巡視、督軍作戰、賽馬射箭、競技狩獵是吐蕃贊布們日程表上經常排列的事項。與之相適應的是所謂的牙帳,也就是吐蕃朝廷可以移動的宮帳。公元727年,赤德祖贊巡視青海吐谷渾地區,將牙帳移到那裡,可見牙帳移動範圍之大。公元821年,吐蕃第四十代贊布赤祖德贊,曾在雅魯藏布江北岸的牙帳裡接見過唐朝會盟使劉元鼎,給唐朝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贊普的夏日牙帳,設於郊野之間,以木柵為堡壘,每十步便設百枝長矛,中心位置豎立著大旗,分為三門,相距百步。門衛都身披甲冑,巫師頭戴鳥羽,身著虎皮,敲鼓拋箭,入者必須接受搜查才能進入。內中設立高臺,周圍環繞著珍寶裝飾的屏風,帳稱金帳,其中裝飾多用黃金打造蛟龍、螭龍、虎豹等形狀,極為精緻巧妙。

吐蕃人能夠製造出如此巨大且豪華的帳篷,令人歎為觀止,它同樣應該是學者們研究的課題。帳篷也叫“拂廬”,不知是漢語還是蕃語漢譯,以待後考。都城的城號叫做邏些城,城市的房屋建築都很平整,高的可以達到幾十尺。貴族們居住在大地氈帳,叫做拂廬。該城的贊普所居住的跋布川或邏娑川,雖然有城郭和廬舍,但他並不喜歡居住在裡面,而是喜歡把連在一起的毳帳作為住所,叫做大拂廬,能容納幾百人。該城的防禦非常嚴密,而門戶非常狹窄。城裡的百姓居住在小拂廬,很多人長壽,甚至能活到一百多歲。

吐蕃宮廷尚且如此,所屬兵民居住拂廬者遍佈吐蕃各地,只不過大小有別。吐蕃人居住方式的多樣性、隨意性和儉樸性,提高了野外惡劣環境條件下的生存能力,磨練了堅強的意志、粗獷不羈的性格以及健壯耐寒的體格。

三 、體育專案呈現勇武思想。青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比賽,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諸如射箭比賽、賽馬等;賽馬包括速度賽和踏步。所謂走馬賽,是一種藏族特有的比賽專案,它的比賽步伐是:馬的右前腿和右後腿同時起步,同時落地,然後左前腿和左後腿同時起步和落地,依次交替,快速賓士。不但要看速度,還要看步伐是否穩健不亂。有的馬匹踏步姿態甚是好看,前蹄踢出時馬蹄能夠擊打到騎手腳掌或馬鐙,堪稱好走馬。馬術表演、馬上射箭、馬上撿哈達、馬上斬劈,還有抱石頭等。相信這些都是古代傳承至今的體育比賽專案。據《西藏通史》介紹,吐蕃時期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諸如賽馬、馬術,射箭、抱石頭、舉沙袋、摔跤、騎射、登山、雜技、武術等。這些體育活動是需要經過艱苦的習練才能掌握,加之蕃人悍勇觀念,在戰爭中的作用可想而知。所謂吐蕃時期產生“七大勇士”的說法,可能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實際的勇士和大力士遠遠不止七人。各種體育專案,除了喜慶節日的表演,就是為戰爭做體能和技能準備的。蘇晉仁, 蕭煉子著《冊府元龜吐蕃史料校證》載:每宴異國賓客,驅野馬、犁牛於前,弄贊以劍斬之,首墜於前側,用以為歡。

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時興一種接待賓客的娛樂方式,將一頭健壯的犛牛或野馬驅趕至主人和賓客近前,讓主客雙方代表各執弓箭或利劍,比賽誰能首先殺死牛馬。雖美言其“為歡”,實則極具血腥殘忍和危險性,一劍割下一頭牛的首級,並非易事,同時要具備膽量、魄力、力量、刀劍的鋒利程度和靈敏的反應能力,一旦失利,可能反被狂暴的公牛頂傷,類似於西班牙鬥牛賽。唐史記載松贊干布曾親自參加,很可能是唐使馮德遐初訪吐蕃那一次。這樣刺激的歡迎儀式,實則是透過賣弄鬥畜遊戲,對異國賓客進行悍勇和功夫展示,同時起到了心理震懾效果。

吐蕃時期還流行馬球賽。因為這項運動既可鍛鍊士兵們的馬背作戰技巧,又有著極強的觀賞性,一時成為唐王們的摯愛,馬球一時也成為蕃唐開展體育交流的時尚活動。據國內外學者考察,馬球源於吐蕃,英語中“POLO”一詞源於吐蕃,音“波羅”。迎娶金城公主時,蕃唐之間就舉行了馬球比賽,開始唐朝球隊總是輸,後來玄宗李隆基親自上場,東西驅突,勇敢比拼,終於獲勝,為唐朝掙回顏面。這裡真正把宮廷球隊與吐蕃球隊兩隊不同民族的對抗賽情景再現出來了。當時比賽的盛況唐代詩人韓愈作詩讚雲:分曹決勝約前定,百馬攢蹄近相映。毬驚杖奮合且離,紅牛纓紱黃金羈。側身轉臂著馬腹,霹靂應手神珠馳。超遙散漫兩閒暇,揮霍紛紜爭變化。發難得巧意氣粗,歡聲四合壯士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