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飾。唐長慶二(822)年,唐使劉元鼎入蕃會盟時,受到吐蕃贊布赤熱巴巾的接見,劉元鼎有幸一睹吐蕃贊布服飾裝素,並作了珍貴的描述:贊普坐帳中,以黃金飾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結朝霞冒首,佩金鏤劍。
《白史》認為唐史記載贊布之形象,亦能知其贊布服飾裝束之大概,殊為難得。其他國家中與吐蕃關係最親近者,是大食等國。那時的大食國,不但佛教盛行,而且多博學大德,別國無能堪比,吐蕃王臣,似皆尚大食之風,相傳松贊著紅娟頭巾等,以及披綵緞斗篷,穿鉤尖靴子等,擬似大食風俗。《藏族通史·吉祥寶瓶》載:甲莫旺秋大約在公元3世紀首次區分男女服飾。男人穿著要簡樸、大方、瀟灑、寬鬆,佩戴矛箭、刀槍和護身用具;與男人從事的習武打仗、野外狩獵、砍伐柴火等生產等職業相配。突出吐蕃男人英勇善戰、剽悍瀟灑的氣質。女人穿著要鮮豔、美麗、文雅、佩戴針線盒、奶鉤、手鐲、戒指和其他金銀珠寶裝飾,與女人從事的農牧業、紡織、交際、家務和其他精細活等相配。突出吐蕃女性美麗健壯、賢惠溫柔的特點。
那時已經具備吐蕃武士服裝雛形。寺院宮殿中吐蕃贊布塑像多為頭纏紅白綢布巾,內衣為黃紅二色,外著白色外套,袖寬肥,不繫腰帶,身穿錦緞半月形披風,足蹬螺翹尖藏靴。《吐蕃歷史文獻新疆木牘》中記載:吐蕃官員或男子的服裝為長袍,外套氆氌、皮類或錦緞相飾的無袖上衣,外披半月形皮類或錦緞、布匹做的外套,下裝為長裙或短裙,頭戴絲巾。參加征戰時,身著長甲,掛記事牌、盾牌、劍和劍套、弓箭、石袋、石簧、箭袋等武器。後來,勇士們帶豹皮鞭、披虎皮斗篷的裝束。
吐蕃時期的軍人服飾,紡織品主要有氆氌、褐子、毛毯之類,穿著冬裘夏褐。軍服上繪有虎豹紋飾。將帥披虎豹皮,有虎皮將、豹皮將、虎服勇士之稱謂。望之色彩鮮豔。這種特異的軍裝,表示將士猛如虎豹,且給敵軍以心理上的震懾。
裘裝是吐蕃傳統而最普遍的服裝,時至今日藏族牧民仍然穿著肥大暖和的皮襖禦寒。20世紀70年代還隨處可見自制的皮靴,質地有全皮的、氈筒、褐筒、布筒靴等。由於近代變革和工業革命對封閉的西藏地區影響有限,千年來的手工業技術得以延續。史料描述和珍貴的畫圖表明吐蕃時期已經普遍穿著長筒靴。從某種意義上講,長筒靴是因騎馬而製作,它的有效用途是長期乘馬時防止凍傷和腿部造成摩擦致傷。吐蕃時期裘裝種類繁多,貴族和富有者時常用珍貴動物皮毛製作裝飾衣物,勇士們則身著虎豹皮,給人以英武震懾之感。
褐子是用羊毛製成的一種粗布。這種料子適合於氣候較為暖和時穿著,冬裘夏褐正好適應了青藏高原變化多端的氣候環境,也解決了軍隊野外宿營時的鋪蓋物。吐蕃騎兵臨戰行動極速,很少見到輜重拖累之類記載,與他們這種簡便易行的穿戴有極大的關係。
絲綢是吐蕃人喜歡的服飾。據說文成公主帶去養蠶技術,但是否在吐蕃地區推廣普及,史料沒有記載。但吐蕃透過與唐朝的貿易,相互饋贈以及戰場掠奪,曾獲取不少絲綢。《大事記年》載:以唐人歲輸之絹繒,分賜各地千戶長以上官員。
《歷代贊布傳記》載:唐地財富豐饒,於西部各地聚集之財寶貯之於瓜州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後截獲。是故,贊布得意獲大量財富,庶民黔首普遍均能穿著唐人上好絹帛矣。
除了以上兩個渠道外,吐蕃還透過與唐朝的貿易換取唐朝絲綢,吐蕃君臣著絲綢之服飾為時髦、珍貴。
二、飲食。吐蕃大兵團長期在野外征戰,如何解決大批人馬食物供應是個大問題。青稞和小麥是吐蕃人的主要農作物,也是吐蕃農業地區的主要食物,還有豆類、油菜等。食品主要有肉類、糌粑、油餅、切瑪等,部分地區產梨、桃、杏子等果類。
糌粑是吐蕃人獨具特色的主食,它是先將青稞炒熟,然後用手磨製而成。食用時先在木質碗內舀入少許熱燙的茶水,放入適量酥油,再放入糌粑和曲拉,稍等片刻後進行攪拌而食,也可攪和成糊狀食用,叫做“加卡”,一般為早餐。糌粑是一種非常簡便易攜、適合野外就餐的古代快餐,口感醇香,營養豐富。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存放數月而不變質,一人攜帶十斤左右,足夠維持個把月飲食問題。糌粑這一古代快餐,在蕃軍的野外就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節省了時間和空間,為吐蕃的行軍作戰帶來了方便。吃糌粑需要隨身攜帶的器皿,吐蕃人使用的可能是一種木質碗,當時吐蕃木器手工業較為發達。
奶製品有酥油曲拉達拉酸奶乳酪以及叫“只”的食物。所謂“曲拉”是從牛奶中提煉酥油後再從“達拉”中提煉的酸奶渣,剩下的叫做“曲食殼”,可以餵養牲畜或者熟醃皮張,可見吐蕃人對奶類的利用可謂精細。那個叫“只”的食物,除了草原牧民,瞭解的人可能不多。它其實是牛犢羊羔出生時的頭遍奶水,擠出後稍加熱煮熟,形狀顏色酷似蛋糕,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
吐蕃製作食用肉類不知始於何時,延續至今的一套操作方法,也完全適應於野外和戰爭環境。為了做到物盡其用和血液不外流,宰殺牛羊一般不會用刀,而是用繩子纏勒窒息而死,然後在胸前開一口子將動脈血管掐斷,將血液流入內腔。剝皮開腔後,首先將血液舀出,這樣灌出的血腸鮮美可口。同時將各類腸子清理洗淨,五臟六腑和各類大小腸子都會被充分利用,切肉並不需要菜刀和切菜板之類,隨身攜帶的兩把腰刀,底下墊一前甲骨之類就可以搞定,利用腸子本身的大小粗細灌出肉腸、肝腸、血腸之類。食用一般都是清煮,包包子、餃子、風乾等,很少使用燒烤、炒菜之類烹飪方法。風乾肉也是蕃軍的戰備食品。吐蕃人也喜歡狩獵野犛牛、岩羊、黃羊等。條件許可時,牛羊角和骨頭都會被利用。總之,在家畜和動物身上需要丟棄的東西不多。但一般不吃馬、驢、騾、狗、貓、田雞之類肉。
青藏高原地帶盛產一種地下的果實,吐蕃人稱之為“厥麻”,它就是我們至今仍然食用的人參果。厥麻味清香、甘甜、營養高,可生食,吐蕃人一般煮熟後加上酥油食之。部分地區種植蔬菜,主要有蘿蔔、白菜、韭菜等。隨著勢力的擴張,西域、隴右等地區瓜果品也進入了吐蕃人的選單。
吐蕃釀酒技術起源很早,松贊干布時期制定的法律提到了節制飲酒的條款。西藏人喜歡自己釀製甜酒、青稞酒和醪糟酒。吐蕃人不僅僅是飲用酒水,祭神靈祭天地巫師處處離不開酒。
當今藏族人嗜茶如命,喝茶的方式有清茶、奶茶、酥油茶等,各類茶具別具風格。蕃軍隨身攜帶一種木質碗,用它喝茶、拌糌粑,並傳至今日。婚喪嫁娶,法會飯局,到了任何一個眾人聚會之場所,沒有茶水是無法想象的。藏族人還撰有篇幅很長的茶讚詞。一般認為茶葉確屬唐朝傳入吐蕃,但何時傳入無確鑿記載。蕃唐在交界處設有“茶馬市場”,可見茶葉在他們生活中的地位。
具有吐蕃特色的服飾與飲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野戰需要而產生的,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蕃軍的行軍作戰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