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三嚴打,很多人肯定都知道,所謂的嚴打,全稱就是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這個詞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有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嚴打過很多次,但力度最大的一次,還要看1983年。
這次全國嚴打,主要是打擊流氓犯罪和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很好理解,打砸搶殺都屬於此類範疇,但流氓犯罪的範圍可就大了,打架鬥毆、調戲婦女、敲詐勒索這些,這可以算在裡面。
直到1997年,新中國的第一部刑法,才將流氓罪取消,將其分解為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聚眾淫亂罪、聚眾鬥毆罪和尋釁滋事罪五個罪名。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中國剛剛經歷了十年動亂,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活動,年輕人聚到一起就愛惹事,喝酒打架自然也成了家常便飯。
那個年代大家的普遍認知都覺得,打架並不算個大事,打死人償命,打殘了坐牢,沒死沒殘的話,那就啥事都沒有了,一般都是私下解決。
也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全國各地案件頻發,但要說起八三嚴打的起因,那就是接下來這起發生在內蒙古紅旗溝的惡性殺人案了,於洪傑就是這起案子裡的主犯。
於洪傑出生於1964年,當年十九歲,雖然剛剛成年,但在這起案件中,他也是所有案犯中年紀最大的,這小子長得濃眉大眼,儀表堂堂,看起來並不是窮兇極惡的人。
於洪傑的父母,都在內蒙古牙克石林業設計院工作,雙職工家庭,家裡條件還不錯,他從小也沒吃過什麼苦,夢想就是長大了,能成為一名大英雄。
他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那時候很多年輕小夥子都是這樣想的,其實就是受了大環境的影響,因為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但對於這幫心智還未成熟孩子來說,想當英雄,那就必須得打架,懷揣著這個夢想,於洪傑從小就沒少跟別人打架,但是他也都是小打小鬧,沒打出什麼名堂來。
想出名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不出去幹幾個社會大哥,誰能認識你呢,於洪傑不但沒有這本事,反而是從1980年開始,也就是在他16歲之後,還因為打架鬥毆被拘留了三次。
1983年,於洪傑19歲了,到了可以上班的年齡,按照當時的政策,他可以去父母所在的設計院去工作,但是人才嘛,是需要鍛鍊的,想要工作得有個前提條件,必須要先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才行。
於洪傑父母工作的牙克石林業設計院,隸屬於牙克石林業管理局,為了解決本單位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管理局在距離牙克石17公里之外的紅旗溝,建了一個知青點。
紅旗溝位於牙克石的西南方向,這個地方四面環山,地勢開闊,土地肥沃,這個知青點實際上就是一個頗具規模的農場,主要的生產任務,就是種植蔬菜。
做為一個知青點來說,紅旗溝和此時的於洪傑一樣,一點名氣都沒有,直到於洪傑他們做了這起駭人聽聞的大案之後,才一下子聞名全國了。
那個時候的知青點,很多知青之間會相互串點,用老百姓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串門走親戚,紅旗溝知青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但在1978年之後,知識青年陸續返回城裡,等1983年於洪傑到了這裡的時候,所有的知青加上工作人員,只剩下了二十多人。
而且這些人還都以女知青為主,男知青算上於洪傑,一共就四個人,很明顯的狼多肉少。
這四個男知青,就分在了一個宿舍,另外三個人,一個叫楊萬春,一個叫韓立軍,還有一個叫李曉東。
這幾個人裡,於洪傑的年齡最大,楊萬春和韓立軍都比於洪傑小一歲,李曉東更是比他小了三歲,他們都是林業設計管理局相關單位的職工家屬。
這幾個人中,楊萬春是最能作的,他在1980年因為酒後打架致人重傷,被判處了三年有期徒刑,此時剛剛從監獄裡放出來,在家人的安排下,來到了紅旗溝,到這裡鍛鍊一下。
因此楊萬春也是最鬧心的,剛在裡面幹了三年活,這剛出來,還得繼續幹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
另外一個韓立軍,他和楊萬春差不多,之前也是因為跟別人打架,把別人打成了輕傷,被判刑一年,但是又給他緩刑了一年。
最後一個李曉東,就比較老實了,屬於是膽小怕事的那一種,可能也是因為年紀太小的原因。
這樣看來,楊萬春屬於是正規有前科的,算是科班出身了,韓立軍雖然資歷稍微差點,但也比於洪傑強不少,屬於準前科了,像於洪傑這種只被拘留過的,那就相當於小學還沒畢業,也就比李曉東強點。
這三個小子湊到一起,也算是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但於洪傑雖然資歷最差,卻當起了幾個人大哥。
這是因為咱們傑哥年齡最大,再一個從氣質方面來看,傑哥也是拿捏的死死的,還有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傑哥的手頭比較富裕,有閒錢還挺大方。
於洪傑沒事就出去整點小酒,再弄幾個罐頭,幾個人都能跟著解解饞。
可別小看了這罐頭,在1983年,能吃的上午餐肉和魚罐頭,比你現在吃龍蝦帝王蟹都牛逼,因為現在你有錢就能買到,那時候有錢你也不一定能買到。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楊萬春和韓立軍都心甘情願的當起了於洪傑的拎包小弟,對大哥的話都是唯命是從。
這三個小子天天混在一起,也不正經勞動,領導肯定是不願意,這個農場的隊長叫何景增,整個農場他才是老大,怎麼能容忍這三個小子在這耀武揚威?
何景增發現他們幾個總是偷奸耍滑,曠工偷懶,他也非常生氣,但因為都是設計院的子弟,也不太好深說,畢竟還得給人家父母點面子,所以基本都是以批評教育為主,時間長了,這幾個小子也就不當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