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若吊兒郎當調戲楚軍時,一封書信被悄然送至呂澤手中。
書信展開,蒼勁有力的字跡躍然紙上。
“舅父親啟,酈食其奉命出使齊國,併成功勸降齊王田廣。若有人貪功冒進,無故出兵伐齊,舅父可代為誅之。大漢雖愛惜人才,但也容不得那些個窩裡橫的。”
原劇情裡,劉邦派韓信攻打齊國,酈食其擔心此法勞民傷財,便主動請求遊說齊王歸降。
齊國王宮內,酈食其不卑不亢,侃侃而談。
“如今天下最強不過楚漢兩國,自韓信北渡黃河以來,魏,代,趙,燕一觸即潰,可見大漢實力之強大。如今韓信大兵壓齊,一旦開戰,必定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若大王誠心歸漢,漢王自然阻止韓信進兵。”
齊王自知不敵韓信,於是同意歸降。
歸降又不耽擱吃飯,可若戰敗,丟了腦袋,就真連稀湯水都沒法喝。
這原本是好事,可韓信得知後卻直皺了眉。
自己浴血奮戰多年,眼看就要拿下齊國,立下不世戰功,結果酈食其上下嘴皮子一叭叭,就把自己的功勞搶了。
士可忍,孰不可忍。
跟基友張耳蒯徹商量一通後便揮師渡過黃河,經過平原,攻歷下,斬田解,擒華無傷,直逼齊國都城臨淄。
齊王收到戰報後勃然大怒,痛罵酈食其出爾反爾,並將其活活烹煮而死。
韓信確實有才,可他若拎不清,如原劇情裡一般執意坑害自己人,南若不介意讓他死得更早些。
呂澤卻是不信南若所言,酈食其既然已經勸降齊國,韓信又怎會再多此一舉領兵攻打,魯元公主怕是多慮了。
轉頭找韓信交流感情,剛到門口卻聽見蒯徹,張耳,韓信三人在營帳中商討伐齊事宜。
“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便收復齊國七十餘城;而將軍統兵數萬,卻只得趙國五十餘城。為帥數年,功勞反而不如一位儒生,傳出去豈不可笑?”
“將軍若此時撤軍,世人定以為將軍無能,說不得漢王日後還會輕武將而重儒生!”
張耳,蒯徹一通叭叭,一副韓信不出兵就是傻逼的模樣。
漢軍中的武將謀士大多貧苦出身,雖總標杆自己淡泊名利,只為天下計,但誰不想名利雙收過好日子。
打仗好啊!打仗可以名正言順行掠奪之事,立聲名,發橫財。
張耳,蒯徹兩人都覺得韓信肯定會同意出兵伐齊。
可他們不知,韓信最近日日做噩夢。
夢中,他見證了臧荼、張敖、彭越,盧綰等人的死亡。
這些可都是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可最後的下場卻一個比一個慘。
劉邦甚至對張良都起了殺心,若不是他及時隱退,說不定也得落個死無全屍的下場。
夢中情形雖不可全信,但也消磨了韓信的貪功之心。
面對張耳,蒯徹的勸說,他只回道。
“齊國既已歸漢,便無需再出兵討伐,徒增殺戮。且酈食其此行乃受漢王之命,我若興師討伐,既違背王命,又坑害同僚,不忠不義,實非君子所為。”
張耳,蒯徹大眼瞪小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震驚。
韓信這些年殺的人還少嗎,現在竟然說出不想徒增殺戮,是他們耳朵有問題還是韓信腦子有問題?
還說什麼君子所為,戰場之上屁來的君子。
每攻下一座城池,哪個武將沒有趁機掠奪,搶人妻女。
震驚過後,張耳繼續勸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元帥莫要因為這些虛理而延誤戰機。”
張耳話音剛落,門簾突然被掀開,呂澤一身寒氣邁步走進。
“張耳,蒯徹,你二人竟慫恿元帥違抗王令,坑害酈生,簡直卑鄙至極。”
話音剛落,就見一道寒光閃過,兩顆頭顱滾落,竟是呂澤揮劍將蒯徹,張耳二人直接砍殺。
韓信大驚,怒道:“呂兄,我待你不薄,你為何無故砍殺我麾下謀士。”
呂澤收劍淡定道:“呂某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元帥。”
說完,又將南若的信件遞過去。
“魯元公主早料到會有人慫恿元帥伐齊,今日這二人不死,來日魯元公主的利劍將會對準元帥。”
雖然韓信沒有伐齊之心,但被人威脅心中難免不快。
“區區女流,即便是她親自來,又能奈我何,呂兄如此恭維魯元公主,未免也有失男兒氣魄。”
“元帥別忘了,魯元公主身後是整個大漢。且近年來,公主領兵與項羽對戰,傷亡極少,又從無敗績,元帥敢說自己能做到這般。”
承認別人優秀很難嗎?
齊國歸降,張耳蒯徹被殺的訊息很快傳回成皋,漢軍軍心大振。
眼看楚軍氣數將盡,劉邦坐不住了,跟著運送糧草的隊伍屁顛屁顛往前線跑。
路上碰上戚姬,兩人再續前緣滾到一起,此後劉邦便許了戚姬正妻之位,帶她一通前往前線。
剛到地方,劉邦就介紹戚夫人給南若認識,並趁機命令南若交出帥印。
“魯元替父出征多年辛苦了,如今為父身體大好,是時候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且行兵打仗本就不是女兒家該做的事,魯元今日便交出帥印,回後宮好好歇著吧。”
南若不是韓信,可不會慣著劉邦胡來。
“帶兵打仗,能者居之。父王文韜武略,哪一樣能勝過魯元。父王怕不是忘了,彭城兵敗,皆因父王任意妄為,奪走韓信帥印所致。”
“五十六萬漢軍因父王指揮不力白白丟了性命,三千婦人為掩護父王脫身被楚軍欺凌,母親祖父被父王拋棄,如今仍在楚軍手中受苦。對此,父王心中就真的半點愧疚也無?”
當著戚夫人的面揭短,劉邦氣得臉色漲紅,手指顫抖地指著南若惡狠狠罵了好幾句:“逆女,逆女。”最後一翻白眼,暈了。
戚夫人手忙腳亂將劉邦扶住,指責道:“魯元公主對親生母親和祖父不管不顧,如今又氣暈漢王,就不怕世人說您不孝。”
南若眉頭一挑,道:“此言有理。”
話落長劍一揮,戚夫人便頭身分家,噶了。
曾饒她一命,她卻不知感恩,非要湊上來當小三,死了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