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廠採購科的職工看著眼前滔滔不絕的男人:“奇怪?”
中都職工陳定國為了能拿下一廠的外包生產,仔細琢磨好詞,在家裡反覆練習,一直練到口乾舌燥。
來一廠之前,陳定國還有些緊張,結果一廠採購科的工作人員問了他的單位和名字後,直接讓他介紹一下此行的目的。
陳定國本以為一廠的人會刁難一下他,或挑刺來達到不外包給中都的目的。
沒想到一廠職工的談話都是按照陳定國練習時假設的順序進行的,陳定國微微放下心來,開始重複已經重複了無數遍的稿子。
陳定國提前編好的稿子繁瑣冗雜,採購科的職工卻一直沒有打斷他,陳定國越說越順暢,緊張也漸漸消散了。
陳定國覺得這是他發揮的最好的一次,語速不快不慢、感情充沛、吐字清晰,對拿下這次外包的信心又足了幾分。
殊不知採購科的人根本沒有聽陳定國的在說些什麼。
這名採購科的職工名叫丁二桂,在採購科算得上三把手。
其實丁二桂之前並不是採購科的人,當然也不屬於其他科室,他原本待的那個部門比較鬆散,勉強和採購科、後勤辦等部門屬一級。
只是原部門還沒來的及確認名字、正式成立,就被取消了,員工都併入採購科,由採購科統一管理。
如果丁二桂原部門立牌成立了,應該叫外包生產科(辦)。
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受限於技術,外包生產很常見。
一個廠子越大,發展越好,接到的訂單越多,需要外包的生產也越多。
平城一廠就是上面這種情況,隨著外包業務的增多,臨時指派某科室的職工去交接已經忙不過來了。
貼了招工公告,專門招人負責這方面的業務,順著時代的潮流,負責外包的職工越來越多。
廠領導覺得一直讓這夥職工這樣散著也不是事,反正人數也夠了,不如成立一個新科室。
負責外包的這些職工聽見風聲,都很高興,私下裡討論著科室什麼時候能成立,誰來當新科室的主任,外調還是從他們當中選?
豈料,自廠領導有建新科室的想法後,能夠外包的生產工作越來越少。
到後來,廠領導覺得負責外包的職工太多了,調走一部分去了其他部門,外包職工變得越來越少。
最後,一廠愈發全能,一年到頭都不一定有一個需要外包的生產工作。
外包職工沒什麼可發揮的空間,剩下的人也不多,索性直接併到了採購科。
丁二桂在幹外包的時候就是個機靈人,來到採購科也下定決心好好幹,這些年下來,也算有了點成績。
一個多星期以前,在去食堂路上,周廠長突然跟他說了一句:“過兩天有一箇中都汽車廠的人過來跟你洽談外包生產的事情,你接待一下。”
丁二桂一頭霧水,想問點具體的細節,可週興然走的太快,他沒追上。
丁二桂沒聽說最近廠裡有需要外包的業務。
為了弄明白,丁二桂還專門去財務科、生產科、計劃科問了問,都沒得到確切回答。
丁二桂見到陳定國後,沒看出他這個人有什麼特殊的,就想聽聽他的介紹,結果陳定國囉嗦一大堆,也沒什麼重點。
陳定國所在的中都汽車廠,丁二桂也是第一次聽說。
陳定國正念到興頭上,面前一廠的職工突然張嘴說了一句,他沒有聽清,於是停下來問:“同志,您剛剛說了什麼?”
丁二桂搖搖頭:“沒什麼。”
眼前這個“三無”人員大概是有門路搭上了周廠長。
可週廠長看著也不像很重視陳定國的樣子,丁二桂有些拿不準這個度:“中都廠想要承包哪方面的生產?”
“這…”
陳定國被問住了,他還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他覺得談合作,肯定是一廠佔主導。
一廠有什麼活他們就接什麼活,這是他們能挑的嗎?
丁二桂懂了,興致一下低了很多:“我們廠正好在生產冠軍一號,需要一部分水箱、車門內側的螺絲。”
“你跟我去車間看看型號,如果你們廠子能生產,那就包給你們。”
“好好。”陳定國興奮極了,他知道合作談成了。
一直等回到中都,陳定國才回過神來,這就談成了?
這麼容易就談成了?
多虧了廠長!
中都廠的普通職工透過薅一廠的羊毛,勉強度日,維持他們的開支。
工資能順利發放,每日到點上班、到點下班,過的比周興然承包前舒服多了。
與普通職工相比,中都廠的技術員和工程師過的就不是那麼順心了。
他們知道廠子現在在起步階段,需要一件產品來定基調,賣出去維持生計。
他們也知道周興然是想往大功率發展,可誰知周興然的要求這麼不同尋常。
被叫做中都y1的專案,周興然的目標是做一個全鋁合金的缸體和鋼蓋的發動機。
這點他們理解,從周興然給出的簡圖上,就能看出這是一個體積小、重量輕、排量大的發動機,用鋁合金製作非常合適。
周興然將發動機的排氣量定在了4.5-6.6升。
眾人沉默了,他們以為周興然說的大功率,是與普通家用小轎車比的。
周興然起步就是4.5升的排量,顯然已經超出了國內家用小轎車的使用範圍。
難道廠長想製作卡車?
雖然國內輕卡銷售量最好的一輛車仍然是多年前一廠的130。
但130畢竟是輕卡,裝載量有限,中都可以往中卡或者重卡的方向發展,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發動機就合理多了。
可眾人又看了看周興然潦草幾筆畫出來汽車外殼簡圖,根本不是卡車。
就是一輛普通的小轎車,外殼和發動機顯得十分不相配。
既不是運輸用的卡車,也不符合國內私家車的標準,這樣的車生產出來根本賣不出去。
國情如此,國內經濟才剛呈現起飛之勢,甚至都還沒開始起飛,國民收入還不足以支撐個人的“奢侈浪費”。
小轎車也貴,但是靠著龐大的人數基數還是能賣出去很多的。
買私家車不但面子好看,家人還能坐車出門遊玩。
私家車想要賣出去,限制條件只有一個:買家有錢。
卡車受眾同樣廣,各種廠子、機關單位,而且這些“受眾”與私人買家還有些不一樣,他們手裡的資金多。
一旦決定買車,一個單位可能直接買幾輛或者十幾輛。
限制卡車的條件:單位有無運輸需求。
而周興然設計的這輛車一旦製作出來,想要賣出去,只能是那些有錢、還貪玩愛冒險的人來買。
文化限制,國人性格偏內斂,這種人本來就少,其中的有錢人就更少了。
限制太多,根本賣不動。
又不是後世,以網路為媒介,人們接收的資訊多,思想也越開放包容,允許大街上“嗚啦”“嗚啦”,跑車、摩托車不停炸街。
這輛車真想有一些銷量,也得等到1990、2000年左右,摩托車盛行、並形成一股風潮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