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別墅,陳天良與吳範宏開始在戶外燒烤區跟前兒搭建起灶臺。
一個負責和水泥,一個負責砌磚。
經過一天的努力。
一個充滿華夏東北風格的灶臺終於是搭建完成了。
只要等到水泥乾透,以後就可以用它來烹飪沒有大鍋美食了。
而吳範宏在搭完灶臺,也終於知道陳天良要用這個灶臺做什麼了。
原來他是要製作華夏特色小吃糖炒栗子。
也對,島上倉庫已經堆放了不少栗子,再不想法處理,就都該浪費了。
轉眼就到了第二天。
陳天良起床收拾完畢,抻著懶腰走出別墅,就看到了一個令他感到好笑的場景。
那就是佩奇此時正帶領著比它大了有一圈的大笨二笨,正在和曾經的好兄弟阿喪對峙。
而致使它倆反目成仇的原因就是,阿喪擋了它們個的道兒了。
這讓佩奇很是不滿,那模樣好像在說,豬哥我這剛收了倆小弟,你就拆我臺是不。
反倒阿喪則是用一種蔑視的眼神瞟了三隻小豬一眼,然後繼續趴在沙灘上睡覺。
就在陳天良看的津津有味的時候,突然注意到一棵椰子樹下。
正有個肥胖的身影,匍匐在陰暗地帶,虎視眈眈的盯著不遠處正悠閒散步的小孔雀與小紅腹錦雞們。
陳天良悄悄走過去,一把將胖橘大屁拎起,氣憤的大屁張牙舞爪的想要從他手中逃離。
奈何它實在是太胖了,嚴重的影響了它的四肢協調性,無奈只能是拉長個臉,被陳天良扔回屋內,關起禁閉。
吃完早飯,陳天良裝上貨,駕車前往烘焙坊送貨。
等他回來,便開始了自己的糖炒栗子大業。
首先他找來一堆柴火,將其填入灶坑裡,然後點燃。
待火焰燃起,再往鐵鍋裡倒入事先準備好的陶瓷砂。
之所以選用圓形陶瓷砂,是因為它保溫效能高,不易碎,翻炒均勻,易篩易漏。
因為這是陳天良第一次炒製糖炒栗子,所以他在炒制前,還專門上網仔細檢視過操作流程。
在將陶瓷砂炒熱以後,陳天良便將瓦列裡剛送過來的栗子倒入大鐵鍋。
其他人在看到陳天良守在大鐵鍋,炒著什麼的時候,都好奇的圍了過來。
“BOSS,這真的好吃嗎?”
看著鍋中與陶瓷砂混在一起的板栗,瓦列裡好奇的問。
頌帕善幾人也同樣用一種懷疑的眼神看向他。
“呵呵~等一會兒我將板栗炒熟,你們嚐嚐不就知道了。”
說完,陳天良還往鍋裡倒入植物油,笑著繼續拿著炒勺翻炒。
不過加入了植物油,他還用南希太太送給他的麥盧卡蜂蜜來替代飴糖。
經過半個小時的連續翻炒,潤澤光亮、香氣宜人的糖炒栗子終於出鍋了。
當溫度慢慢降下來,陳天良叫桃子回廚房拿來個盆。
將炒好的板栗放在盆裡,便招呼著大夥品嚐一下。
瓦列裡幾人狐疑的各自拿起一顆板栗,學著陳天良的動作將其皮放入口中。
“喔喔喔~好燙好燙!!”頌帕善急忙捂著嘴,口齒不清的喊道。
陳天良口中邊咀嚼著香甜軟糯的板栗,邊微微一笑。
在咀嚼間,眾人只感覺一股軟糯甘甜的滋味立刻湧上心頭。
止不住的點頭稱讚。
慄對中國胃的撫慰,在文人墨客的詩詞裡常有體現。
南北朝文學家庾信有詩:“寒谷梨應重,秋林慄更肥。”
唐代詩人杜甫曾說:“山家蒸慄暖,野飯謝麋新。”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則贊:“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慄十分甜。”
同樣位列“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陸游也是栗子的美食愛好者。
有人做過統計,陸游詩句中栗子出現的頻率格外多。
如“豆枯狐兔肥,霜早柿慄熟”等,而其中“地爐燔慄美芻豢,石鼎烹茶當醪醴”,說的就是糖炒栗子。
炒栗子的美味,體現在炒制過程中的熱鬧。
糖炒栗子殼的油亮,散發出的甜香,剝開慄殼的熱氣騰騰,以及黃金慄肉入口的沙糯香甜。
難怪古人還給糖炒栗子起了個別名叫作“灌香糖”,有詩云:
“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
而生於南宋的詩人陸游,在晚年時吃到“灌香糖”,心頭的滋味卻充滿苦澀和失意。
在《夜食炒慄有感》裡,陸游哀嘆道:“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慄炮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
這首詩的題後還有自注:“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
此時南宋都城已退居臨安,汴京氣象只能隨鐵馬金戈入夢來。
陸游在《老學庵笑記》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故都李和炒慄,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慄各十裹來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
李和兒是何許人?相傳北宋開封的李和兒是糖炒栗子的鼻祖,最早發明了用沙、蜜翻炒,使栗子大小均熟且便於剝離的技術。
然而靖康之難,汴京淪陷後北方失守,民不聊生。
傳說炒慄業的祖師爺李和也被擄到北京,家破業敝,求歸無門。
當得知南宋使臣來到被金人佔領的燕京時,流落燕山的李和之子,輾轉將炒慄獻給南宋的使臣,以寄託故國之思。
由此可見,糖炒栗子在華夏國,已經流傳很久。
就連乾隆爺也深愛糖炒栗子。
桃子在嘗過糖炒栗子以後,還說她們東瀛也有,不過在東瀛,糖炒栗子被叫做“天津甘慄”。
陳天良笑著告訴她,東瀛的糖炒栗子,最早也是由華夏傳過去的。
在民國時期,天津港口作為對外集散地。
燕京、冀州一帶生產的栗子大多都被集中在這裡,對外發往東瀛、辛加坡等地。
對內發往南方省份。
久而久之,東瀛就將由天津港進口的華夏板栗稱為“天津甘慄”。
時至今日,東瀛的車站和超市小店裡,還時常能看到“天津甘慄”的招牌。
眾人聽後,紛紛向陳天良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