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崇禎皇帝與嘉靖道長,有著明顯的不同。
那就是這位嘉靖道長,非常善於隱藏自已,他在羽翼還未豐滿之時,做的事情,也不過是來了個大禮議之爭。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大禮議之爭。
嘉靖道長只用了這個手段,便能看出朝堂之內的問題。
他的手段,可以說非常的高明。
最終的結果,那自然是嘉靖道長勝利了,畢竟他是新皇繼位,如果要是皇位不穩,那對於整個朝堂。
整個國家來說,都是極為嚴重的問題。
所以,最終是嘉靖道長勝利了,他只用了這小小的一個手段,便達到了自已的目的。
因此,在兩相比較之下,崇禎皇帝比不上他這位老祖宗。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硬是堅持了十七年時間,可以說,崇禎皇帝身上,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
當然,他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他的手段還有性格,並不適合執掌大明朝而已,這才是原罪。
現在,網上主流的問題,很多人都說。
崇禎皇帝太心急了,他不應該上來,就將那位九千歲魏忠賢幹掉。
其實這就是個偽命題,畢竟魏忠賢雖然貴為九千歲,但說到底,他也只是天啟皇帝的家奴,沒錯,就是家奴性質的。
只不過,這位九千歲,也是個極為爭氣的人。
他用皇帝的支援,坐上了千古無二的九千歲,當說這點,魏忠賢其實還是頗為有手段的,可就算是他再尊貴。
可他本質上,也只是天啟皇帝的家奴。
更進一步來說,他是皇帝的白手套。
對於這位常年生病,並且深居宮中的天啟皇帝,用簡單兩個字來形容他,那是不對的。
畢竟,細數前來以來的各朝各代的皇帝們,哪一個是簡單的?
所以說,天啟皇帝其實也不是個善茬,只不過他實在是太著急了,對於他的病因,有諸多問題。
但可以大膽猜測,九千歲魏忠賢,他的背後,一定是天啟皇帝朱由校,並且他做的很多事情,對方都是知道的。
畢竟,對於一個常年生病,年僅二十三歲就去世的皇帝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朝政和國家還沒有徹底崩潰。
這本身就有問題。
因此,天啟皇帝並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所以,也就能解釋得通,為何魏忠賢,崇禎皇帝只用了一份聖旨,就讓對方失去了所有,可不是因為崇禎皇帝朱由檢。
有什麼王霸之氣,那太玄幻了。
畢竟,魏忠賢后期,他的野心,可是非常膨脹的。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只用了一份聖旨,就奪去了他的所有,可不是簡單就能辦到的,因此,對於天啟皇帝,是否留有後說,不必說,那是一定的。
為何說,魏忠賢一完蛋,明朝一天不如一天,這是個偽命題?
道理非常簡單,魏忠賢在天啟皇帝朱由校死後,其實他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畢竟當時的情況。
可是非常嚴重的,已經到了知九千歲,而不知皇帝的情況了。
所以,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允許的。
在一個,大明朝能有今天,其中自然是避免不了有人擔責的,不說皇帝,就說魏忠賢,是否有他的問題?
那自然是有的,而且明朝末期,大明急轉日下,他也是主要責任人之一。
所以,大明王朝的滅亡,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
因此,對於魏忠賢早死晚死,其實結局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早晚而已,但這個晚,也不可能太晚。
畢竟,朝政早就已經腐爛不堪了。
各級官員和職能部門,心思都沒有在自已的本職工作上,這種情況下,叛軍還不馬上抓住,那隻能說叛軍首腦,他們的腦袋是有問題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京城能這麼快便陷落,其中崇禎一朝的官員們,特別是在京城的官員們。
很大一部分,他們都是逃不掉的。
因為,就是這夥人,他們悄悄的將京城的城門給開啟了,讓叛軍進入了城內,這加劇了大明朝的滅亡。
這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是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手段。
懷就壞在,這群人目光不是一般的短淺,他們選中的人,根本就不是什麼明主,這位闖王前期。
確實是個英雄,但中後期,那就是個禍害了,他忘記了初心。
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天生就不可能真的取代大明王朝,成為這個國家的正統,因為他本身就走錯了路。
所以,他的覆滅,可想而知了。
“這是一個悲劇的皇帝啊。”
王小帥看著激動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評價道。
其實按照朱由檢城破之後的人生走向來說,他完全可以逃離京城,這點手段都沒有的話,那大明二百多年,就是一個擺設。
畢竟,那位建文帝,能在重兵把守的情況下,還能從容的離去,本身就是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
而對於當了十七年皇帝的朱由檢來說,他真想逃的話,自然是有辦法的,畢竟破船還有三千釘的。
更別說,這還是一個皇帝了。
所以,他身邊,一定還有點人,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
他竟然沒有走。
反而是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樹上,還留下什麼血書。
這也位,這位不適合當皇帝的皇帝,在網上的風評,成為兩極化的原因。
可以說,崇禎皇帝朱由檢,從他們的太祖朱元璋,再到他朱由檢,大明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與大明一起覆滅,這是多少皇帝能做到的?
這樣剛烈的皇帝,雖然他在位時期,有諸多的爭論,但不得不說,誰提到崇禎皇帝,對於與國家一同覆滅不豎起大拇指的?
畢竟,在朱由檢,在明朝之前,可是有一個原本大一統王朝,最後偏於一隅的存在。
如果要是崇禎皇帝,與南宋王庭一樣,出走京城。
去往南方,估計明朝半壁江山,還能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的,這是不必說的,畢竟後面的南明朝廷。
就已經非常生動且形象的給出了答案來。
可就是有這前車之鑑,但朱由檢就是沒有走這一條路,他為大明畫上了一個完美的閉幕句號。